淺議現代廣場設計與傳統文化的延續
羅鋒
論文關鍵詞:現代廣場空間人傳統文化延續
論文摘 要:本文作者立足自身感悟,從廣場的功能、文化詮釋的角度,結合實例嘗試探討在設計過程中如何將傳統文化融入廣場,使傳統文化在現代城市中得以延續和發展。
現代廣場的含義及作用
現代廣場可以理解為街道空間的放大,可以具有邊界、區域、節點、標志的作用,是城市中最有靈魂、城市生活最集中的地方。城市中任何一塊空地都能被稱作廣場,但真正的廣場要能吸引人們到那里買賣、會友、慶祝、看生活百態、看時光流逝。
我國目前正處于一個“城市化”快速發展時期,大量外來人口的涌入,使得城市愈來愈擁擠,人們的生存空間越來越狹小。與此同時,對于我國固有的城市傳統而言,也缺乏公眾集會、休閑、交往的城市公共活動空間。因此,廣場對于改善我國的城市面貌,促進城市文明的進步是有較大意義的。如何將城市廣場建設的更加優美宜人,與城市更加融洽和諧,使市民有更多更好的集會交往、游憩、散心、休閑的場所,使市民更加熱愛自己的城市,具有極大的現實意義。
人與傳統文化的關系
文化是“生活方式的總和”,也是人類在長期的社會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是衡量一個國家、民族的標準。①而傳統文化更是構成一個國家軟實力的重要元素之一。
作為規律,城市要有積淀文化的能力才能發展。這種積淀本身由于有人的參與便成為一種選擇過程,而具備選擇優良文化能力的城市將成為名城,而她的市民更加具備了能使一座新城成為名城的能力。
與環境和諧、協調是城市建設中最常遇到的要求。目前,現代主義大刀闊斧的全面改造已不被世人接受。大家更愿意接受一種過程,希望這種過程是和諧、協調的。
許多設計從業者將設計作為一次商業過程,放棄了在設計中的其它作用。的確,設計的本性就是為了完成一項任務所采取的手段、方法,然而當設計者在面對一項任務時,卻能夠做出一些也許業主并沒有要求的工作。記得曾讀過一篇陳志華先生的感人文章,寫他在被剝奪教書權力的時候,被迫下鄉建房子,房子建得很美,于是他明白了為什么古時的奴隸會建出那么美的建筑,因為追求完美應該是人的本能。我們不是奴隸,更不應喪失這種本能。應該相信,我們能擁有主動權,能和所有志同道合的人一起在經濟發展已經提供給文化新的選擇機會和條件時,不是去增強那種惡性互動,而是促進文化的發展,產生人與城市之間的良性互動。我們的自尊要求我們必須這樣去做。
傳統文化在廣場中的延續促進現代廣場設計的發展
廣場空間中存在有形的與無形的要素。有形的要素是視之可見的,如建筑、場地、綠地等屬硬件部分;無形的人文方面的要素是社會的、道德的、民俗的、情感的等屬軟件部分,無形的情感要素要利用環境氣氛的渲染形成情感的序列。
廣場的文化范圍廣泛,可突出表現城市歷史、民族風情、傳統習俗、宗教思想或文化藝術成就等。可以是表達其中的一個方面,也可以是文化的綜合體現。
一、歷史文化的延續
人對歷史文化有懷舊的情感,歷史的遺跡或相關提示,能夠使人產生對過去城市生活的懷念或設想。要表現歷史情感,首先要尊重城市的歷史環境,其次廣場本身設計可通過突出和襯托重要歷史建筑或環境來表達情感,也可以從廣場自身的主題和細部設計來展現歷史信息,引起人們對歷史的聯想。如體現蜀漢遺風的成都武侯區“武侯廣場”和再現歷史情景的成都“洗面橋文化廣場”。前者以三國文化為主題,主要由充盈著古沙場氣氛的殘棋棋陣廣場、飽含奧理玄機的八卦樹陣廣場兩大片區構成。同時輔以蜀漢浮雕、蜀漢燈火等特色景觀。表現出大氣恢弘、時尚現代的風格。是一個集文化、休閑、娛樂、商貿于一體的綜合性大型廣場。 后者位于成都市洗面橋街,傳說三國時期關公敗走麥城后,劉備到衣冠廟祭奠,路過此地因悲傷流淚而下馬到河邊洗面,后來此地稱為洗面橋。設計師在設計過程中以此為概念,融入了武侯蜀漢文化的豐富內涵,以系列墻體浮雕形象生動地再現了“戰馬飲水,劉備洗面”的三國故事。整個廣場精巧別致,風格雋永,堪稱成都“亮點”工程之一。
二、民俗文化的延續
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們有著長期形成的地方生活習俗,包括公共生活方式和表現,是
不同地域不同種族的人們有著長期形成的地方生活習俗,包括公共生活方式和表現,是一種淳樸的文化現象,人們對于民俗情感的空間很容易產生親切感。表現民俗情感的廣場不僅要從形式上表現淳樸的民風,更應著力于廣場中活動內容的民俗化。如老成都民俗公園,其位于人民南路立交橋生冷的混泥土橋墩下,設計師以體現成都的傳統民俗文化為主題,分兩部分進行了展示。一是成都老橋老街文化藝術區,在引橋下以展示成都歷史橋文化為主題思想;二是成都民俗文化雕塑休閑區,兩側位置的小水景中,將成都“秦、漢、清、現代”四個時期成都城池地形圖溶入其中,從中反應出這座千年古城的發展過程。同時,雕塑在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人們參與的空間。這些雕塑不僅活化了老成都的生活,也讓人們得以重拾過去的生活情趣。另外,中心位置為老街坊休閑區,供游人參觀之余喝水看書。
三、宗教文化的延續
廣場表達宗教情感的歷史悠久,現代城市中也不乏體現宗教情感的廣場。它不局限于宗教文化景觀和精神象征功能,同時也為人們提供休閑游閑的空間。例如哈爾濱的圣索菲亞教堂廣場和北京王府井燈市口天主教堂廣場都是就現有教堂建筑周圍環境的改造而建筑的休閑廣場。
四、現代文化情感的體現
現代文化廣場中有一類是突出強調城市現代文化特點的,比如展示最新的文化藝術成就,科學技術成果或人民的時代風貌等等,如成都春熙路廣場的時尚男女群塑。現代城市文化發展迅速而多樣,表現的方式也千變萬化,可以通過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體現時代感,用生態的手法表現人們對自然和諧的追求,也可以通過廣場中舉辦的不同活動向人們傳播最新的文化信息。
城市廣場是一個涉及眾多學科領域的復雜的綜合體,是環境藝術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空間構成的表現形式有二種:一是物質材料的構成形式,即構成元素——人、建筑、水體、綠化和小品的構成表現形式;二是精神或文化上的構成形式,即空間的主題與文脈,這是環境潛在的內涵。一個優美的空間環境應當是二者的統一體,否則是不科學的、違背人性甚至是乏味的。也不是一個真正的有機的空間,一個有血有肉的活體,更激不起人心靈中的深刻的感受。
參考文獻:
[1] 《環境藝術設計與理論》趙之凈“城市空間環境構成的基本要素” 中國建筑工業出版
社1996
[2] 《藝術設計概論》 席躍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2004(1)
[3] “地方主義語境下的景觀設計”丹尼斯-麥克格萊德《世界建筑》 2003年第3期.
[4] “曲水綠蔭之間的人文關懷” 《世界建筑》2003年第3期.
[5] 《走向新建筑》 (法)勒?柯布西耶著陳志華譯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
[6] “當代環境藝術觀念與建筑創作構思” 顧盂潮《環境藝術》 第1期中國城市經濟社
會出版社。
[7] 《城市景觀設計方法》 (德)普林茨著李維榮譯天津大學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