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化教養:創建生態文明所必需的國民素質
佘正榮
摘 要:生態文化教養,是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環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會成員具備建設生態文明必需的生態文化素質。它包括生態知識教養、生態倫理教養、生態審美教養和生態行為教養。培育生態文化教養必須以中國生態文化傳統為根基,同時吸收當代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知識來發展當代的生態文化,以服務于以生態文明建設為根本的努力方向。
關鍵詞:生態文明建設;生態文化教養;中國生態文化傳統
Abstract: Ecological culture literacy refers to the ecological culture quality of all members of a society acquired through various ways of education and positive influences of surroundings. It is composed of ecological knowledge literacy, ecological ethic literacy, ecological aesthetic literacy and ecological behavior literacy.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literacy must be based upon Chinese tradition of ecological culture and in the meantime absorb knowledge of contemporary natural and social sciences to achieve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Key word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ecological culture literacy; Chinese traditional of ecological culture
今天,越來越多的人們已經清醒地意識到,工業文明,作為威脅全球生態環境的文明類型,已在不可逆轉地衰退下去,而替代工業文明的一種新的文明類型只能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生態文明。筆者感到,目前對生態文明的探討,人們多從社會結構和文明形態等視角進行,而對作為社會主體的個人在建構生態文明中所需的生態文化素質則思考較少。因此本文嘗試提出生態文化教養的概念,以闡述建設生態文明的主體所必須具備的生態文化的基本素質,希冀作為引玉之磚,引發人們在這個問題上的高見。 一、建構生態文明需要生態文化教養 人類創建新的生態文明之需要,源于工業文明造成的日益加深的全球性生態危機。生態科學和環境科學知識的普及,人類活動誘發的各種自然災害和生態災難的教訓,使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如果不徹底改變征服自然的態度,不改變以犧牲生態環境來開發自然的生產方式,不改變奢侈浪費的生活方式,不改變損害生態環境的社會制度和不公正的國際關系體制,則不可能長期有效地阻止地球生物圈的加速退化,人類最終也會由于不適應生態環境而在地球上消失。為了整體地解決以上問題,不少學者提出創建一種全新的生態文明來取代工業文明,而不是繼續以生態現代化來維持工業文明,或者以可持續發展的狹窄思路來改善環境并促進全球經濟,這確實是一種睿智的看法。因為,只有當絕大多數社會都建立起了生態文明的社會,地球生物圈的健康和安全才能得到真正恢復,人類的生存也才能夠得以長期持續。 然而,生態文明的創建并非工業文明順勢前行的自發過程,在很大程度上毋寧說是一個需要人類自覺逆轉的艱難過程。盡管工業文明只有幾百年的短暫歷史,但它卻形成了人類難以消除的許多反自然的惡習。工業文明是以人類中心主義的價值觀為主導,以機械世界觀來認識和征服自然界,以犧牲非人類生命的利益和生存環境來實現自己的發展,以能量和物質消費的最大化為社會進步的基本尺度,必然導致人類毀滅自然界的瘋狂戰爭,世界各國和各民族之間劇烈的經濟競爭、資源競爭,軍備競爭,以及每一個社會中各階級為爭奪物質財富,個人之間為攀比奢侈的物質生活而陷入永無寧日的爭斗。在這種失卻理智的毀滅生物圈家園的瘋狂中,在世界各國經濟競爭與軍備競賽的冷酷與兇殘中,在蕓蕓眾生花天酒地、醉生夢死的物質享受中,人類各種族的初民們在萬象繽紛的荒野中創造文化,求得生存的靈性完全遺失了;耕種植物和馴養動物的農業文明祖先們敬畏自然、關懷生命、與自然和諧生存的智慧被徹底掃除了;也許可以如是說,工業文明留給生態文明最有價值的東西,只是地球生物圈衰退的恐怖圖景引起人們的沉痛反思和對生存出路的探討。這種反思和探討有助于激勵人們努力探尋建立生態文明起碼的生態文化前提。 生態文化相對于生態文明的概念而言,是一個內容更為復雜和廣泛的概念。如果說,生態文明是由生態化的生產方式所決定的全新的文明類型,它所強調的是所有生態社會中人與自然相互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征和達到的起碼標準的話,那么,生態文化則是不同民族在特殊的生態環境中多樣化的生存方式,它更強調由具體生態環境形成的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由于生態是人類和非人類生命生存的環境,文化是不同人類生存的方式,所以,一旦地球上有了人類,就不可避免地存在生態文化。即使人類還處于文明之前的采集、漁獵時代,就已經存在著不同人類種族的生態文化。在農業文明時代,在不同生態環境中的種族和民族當然就存在著更為豐富多彩的生態文化,其中,中華民族的生態文化傳統就是農業文明時代的最高典范。生態文化是自人類誕生以來,不同人類種族、民族、族群為了適應和利用地球上多樣性的生態環境之生存模式的總和。人類適應和維護不同的生態環境而在生存和發展中所積累下來的一切,都屬于生態文化的范疇。 因此,在工業文明的生態廢墟上創建生態文明,非常需要吸收人類自誕生以來世界各個種族、各個民族、各個國家長期積累起來的生態文化,以消除工業文明所帶來的反自然的種種惡習,形成有利于生態文明產生的一種良好的文化氛圍。 生態文明作為未來社會的文明類型,盡管它的興起可能只在少數國家和民族,但它的實現需要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和民族都建成生態社會才算完成。而任何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并不只是少數社會精英的事情,而是關系到每一個社會成員,無論是領導干部、科技專家、文體明星,還是一般民眾,他們的生活方式、生存態度都深刻影響到已經嚴重退化的區域生態環境和全球生態環境的命運,人們必需具有基本的生態文化素質才能積極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展。因此,筆者認為有必要在此提出“生態文化教養”的概念以表述生態文明建設所必需的全民的生態文化素質。所謂生態文化教養,就是社會通過各種教育方式和有利的環境熏陶和浸染,使所有社會成員具備建設生態文明的深厚的生態文化素質。如果缺乏起碼的生態文化教養,無論我們在社會的制度設計、政策法規等方面做得有多么好,我們仍然不能夠將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切實有效地推向前進。 在現實生活中,有不少經濟政策的制定者、經濟學家、生產企業的領導者,由于缺乏生態環境素質,常常會以工業文明的思維方式和價值標準來決定經濟項目的立項、決策和實施,而不會在生態保護理念的約束下去尋求有利于環境的開發項目。一些貧困的生態重要地區和生態脆弱地區的領導常常會為不能引進具有污染嚴重的夕陽產業項目而深感苦惱,甚至十分佩服那些能夠把經濟增長率提高而把生態環境弄得不堪入目的同僚。許多生產行業為了商品的銷售不惜耗費寶貴的資源進行過度包裝,根本不考慮這種行為對環境的危害;一些生產企業甚至在環境法規嚴格約束的情況下,為了生產不得不安裝環保設備但又在夜深人靜之際偷偷排放廢水和廢氣,根本不顧及對周圍環境的污染和對人與生物的毒害。對于許多高收入的富人來說,貪吃珍稀飛禽走獸以滿足口福的習慣長久不衰,由此也助長了地下野味餐館對珍稀動物的長期屠宰。即使對于一般民眾而言,為了生活方便人們也很難毅然決然地舍棄一次性物品的使用,就連停止使用塑料袋、自帶籃子或布袋上菜場也成了比戒煙、戒酒更難的事情。從以上隨便列舉出來的現實生活中人們的行為習慣來看,我們這個社會中有不少人的確缺乏基本的生態文化素質,如果我們不能改變這些狀況,設法使每一個社會成員形成深厚的生態文化教養,就很難將生態文明建設變成每一個社會成員主動參與、積極創造的自覺行為。 二、生態文化教養的基本構成 美國學者大衛?奧爾早在1992年就已經提出了“生態教養”(ecological literacy)的概念。他認為人類對自然的行為之所以產生日益嚴重的生態危機,在于人們缺乏對人類與自然生態系統全面關系的認識,包括自然科學的知識,尤其是人文科學的知識,因此,它主張要進行新的生態教育,培養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需的生態教養,以便引導人類順利過渡到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后現代社會。[1]另一位美國著名學者卡普拉在《生命之網》一書的結論部分,重申了奧爾提出的這個生態教養概念,強調社會中每一個成員具有基本的生態教養對于人類重建生命之網的普遍聯系,從而保障人類后代長期生存的重大意義。[2]297-304不過,卡普拉特別強調的是在當代復雜性科學知識的背景下對于生命的網絡本質的新理解,這就容易使人產生生態教養就是生態學的知識教養的看法。因此,筆者覺得有必要把“生態教養”的概念擴展為“生態文化教養”的概念,特別是對于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社會成員的基本素質要求,“生態文化教養”的提法就更為適宜。 筆者認為生態文化教養的基本內容主要包括兩大方面:一是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生態見識、態度和直觀感受,即我們通常所說的真、善、美三個維度,它包括生態知識教養、生態倫理教養、生態審美教養;二是關于人類生活實踐的教養,可以稱為生態行為教養,即我們如何在現實的生態環境中實際地養成對待生態環境的良好行為習慣。 首先,關于生態知識的教養問題,筆者認為,卡普拉在《生命之網》一書中借助于系統科學、自組織理論、耗散結構理論對當代生物學、生態學知識的整合,提出的關于生命的網絡關系的新理解,值得我們認真汲取。卡普拉認為,理解生命的本質就是要理解網絡,生命的存在模式是一個網絡關系組成的系統。所有的生命形式,無論是動物、植物,還是微生物,也無論是生命個體、物種、還是群落,都是由網絡組成的。地球生態系統正是由所有生命形式長期的共同生活與進化形成的結果。人類共同體的健康生存,也必須依賴于全球生態系統這個最大的生命網絡的可持續性。但是,由于人類只顧自己生存發展的利益,無視非人類生命生存的利益,而以極端反自然的方式劫掠自然資源、破壞環境,致使全球生命網絡嚴重破損,甚至走向瓦解,人類后代的生存機會也日益減少。因此,人類通過對生態學知識的學習,懂得生態系統的基本原則,掌握生態系統自組織和自我調節的基本規律,如相互依存、反饋循環、伙伴關系、適應性、多樣性和穩定性,以及作為所有這些結果的可持續性[2]304,從而能夠虛心傾聽自然的教誨,認真汲取自然的智慧,具備合理地與自然打交道的科學知識,養成友善地對待自然的良好生活習慣。生態知識教養對于人類重建生命之網的普遍聯系,保障人類后代的長期生存具有重大意義。當代生態科學的主要原理和基本知識之所以特別重要,就在于它能夠幫助我們形成一種當代整體論的思維方式,確立人與自然是一個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的生態世界觀,幫助我們克服工業文明的機械論世界觀,從而深入完整地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 其次,在生態世界觀的基礎上,人們應該以生態價值觀為核心,培育人與自然的生態倫理教養。在工業文明的社會中,人類與自然是兩個分裂對抗的領域,人類只承認自己具有內在價值,而把非人類的一切自然物當成人類主體可以隨意征服和支配的客體。與此相反,生態價值觀認為,無論是人類生命還是非人類生命,所有生命都是具有內在價值的生命主體,而人類和生命物種組成一個相互依存的生命共同體,他(它)們的生存利益和命運都依賴于生物圈的正常、安全、健康和持久的運行,生命共同體是地球居民的大家庭,地球生物圈不僅對于人類具有環境價值,而且對于所有生命物種也具有環境價值。特別重要的是,地球生物圈的生態環境主要是由非人類生命無意識的生存活動共同建造的,而要維持所有生命長期健康存在的生態環境,就必須在維持地球上適度的人類種群規模和起碼的生物多樣性二者之間進行生存環境的公正分配,才不會導致人類因過度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產生威脅生物圈的生態安全問題。因此,人類必須實現從傳統的人際倫理向生態倫理的進化,確立人與自然和諧生存的新生態倫理觀,并使每一個社會成員具備起碼的生態倫理教養。這樣才能真正使人做到,不僅道德地對待人類自己的生態環境,對待人類后代的生態環境,同時也道德地對待所有非人類生命生存的生態環境,這樣才能有利于生態環境的修復,促進人與自然關系恢復和諧。 再次,欣賞和維護生態美是當代人非常需要培養的生態審美教養,這是一種值得特別贊美和推崇的詩意地棲居于大地之上的高級人生價值。工業文明的破壞作用之所以能夠發展到污染每一條江河、侵蝕每一寸土壤、毒害每一種生物的嚴重程度,主要原因在于,現代人為了追求奢侈淺薄的物質生活而寧肯犧牲高尚的環境美的生活需要,這種生活時尚也導致人類后代極度缺乏生態審美的需求和欣賞能力。由此,人們的心靈日益廢度,關切物種的生態良心也日益麻木,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生命的關心也就完全被攀比荒唐的物質享受所代替。如果人們能夠重新找回感受生態美的固有能力,充分發揮生態美感體驗的神經機能,就會在郊游時沉醉于百草鮮花的四季芬芳,在進入荒野時流連湖光山色的壯美俊秀,就懂得觀賞羚羊麋鹿的戲耍游玩、競走賽跑,諦聽無數鳴禽在叢林天堂里的即興吟詩、縱情歡唱,也會傾慕羽毛如雪的天鵝長頸相交、兩心相許的終身守候。知道欣賞生態美也就不會繼續聽任青山綠水變為荒漠濁流,就不會為了經濟指標而毀滅具有生物多樣性之美的大自然,就不會讓珍禽異獸變為翠冠華服或餐桌上的美味佳肴,就不會為了放縱物欲的膨脹去犧牲美好、愉悅、自由、脫俗的生存享受。顯然,欣賞和維護生態美不僅是當代人的美好生活所必需的文化素養,而且也是人們健康、文明地生活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尺度。有了這樣一種生態美的尺度,我們就能根據周圍生態環境和整個生物圈的生態環境是變美還是變丑,來了解我們的生活是變好還是變壞的程度,從而也知道了改善生態環境所應努力的方向。 最后,就人類生活實踐的生態文化教養來說,每一個社會成員都應該把關于生態知識、生態道德和生態美感的文化素養貫徹到建設生態文明的具體生活行為中,這就要求人們過一種與生態環境恢復相適應的物質生活。根據世界資源基金會2006年所發布的《地球生命力報告》,僅從1961年到2003年,人類的活動已經造成生命地球指數下降了約30%。其中,陸棲生物指數平均減少了約31%,海洋生物指數平均減少了約27%,淡水生物指數平均減少了約28%。該報告還指出,從1961年以來,人類對生物圈影響的“生態足跡”已經增長了3倍,超出地球生態系統再生能力的1/4。如果照此趨勢惡化下去,到2050年,養活整個人類將需要兩個同樣的地球。[3]顯然,生物圈的生態危機仍然處于人類物質開發活動日益加強的嚴重威脅之下。社會中每一個人實際的衣食住行都影響著對自然資源現實的開發利用,不同的物質消費方式對生態環境都會帶來不同的結果。因此,人們必須改變效仿西方富裕社會那種奢侈的物質生活方式,降低物質生活標準,倡導物耗少、能耗低、有利于環境的綠色消費,人人都需要開始自愿過一種與生態環境恢復相一致的儉樸物質生活,才能有利于生態環境的改善。 同時,生態文明建設并不只是少數社會精英所追求的理想,而是人民大眾的共同事業,社會成員的積極參與將關系到它的目標能否最終實現。因此,除了要解決好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的合理程序、有效渠道和各種方式外,人民群眾的參與能力將是生態文明建設至關重要的因素之一。公眾必須具有一定的生態科學知識,了解國家和地區的環境保護標準,才能產生合理地保護自己生存的環境質量的意愿,對他人、團體影響自己健康生存的各種生產、生活等環境損害提出恢復和賠償的公正要求;公眾也必須了解社會發展的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目標以及地方生態文明建設的規劃,這樣才能切實地對生活的綠化用地、公園改建、環境治理、自然保護區等的建設和維護、乃至對影響地方生態環境的重大工程提出評價性的關鍵性意見,從而有效阻止具有長期消極影響的大型經濟項目上馬,促進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合理兼顧的民心工程得到蓬勃發展;社會各行各業的公眾深入參與生態文明建設,也將促進各種民間的生態組織對政府的生態管理政策和法規,乃至對如何參與全球生態環境保護等提出更為深遠和影響重大的意見和建議。這就需要更進一步培育和激勵廣大公眾自主創建生態文明的能力,而不能僅僅把公眾當作執行宣傳口號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