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析鄉風文明建設中文化的雙重性質
李欣 王長海
[摘要]新農村建設中鄉風文明建設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而文化是鄉風文明建設的核心,鄉風文明建設離不開文化這個基礎因子。文化是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的總和,是歷史的積淀,分為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兩個層面。物質文化具有顯性的特征與之相對的精神文化則具有隱形特征,根據這兩個層面的不同,我們要針對文化的顯性和隱性這兩個特性分別來分析文化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的地位與作用。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鄉風文明 文化 雙重性 黨的十五屆六中全會指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是我國現代化進程中的重大歷史任務,并系統的提出二十字方針——“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鄉風文明建設是新農村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環節,其內容包括文化、風俗、社會法治、社會安全等多方面內容,這些內容中文化作為影響力最廣泛的元素,在鄉風文明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文化的重要作用主要在兩個方面體現:一個是物質文化滿足人類生存生活和發展的作用,另一個是精神文化提高人類綜合素質的作用。物質文化是有形的、易變的,精神文化則是無形的、相對穩定的。 一、鄉風文明中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改革開發以來,中國在經濟、文化、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進展和變化。為了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我國政府逐步發展和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經濟急速發展的同時社會文化也得到了極大的發展。然而相對于經濟的發展速度,我國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相對滯后。西方文化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逐漸滲透和融入到我國的文化市場中來,同時隨著通訊技術和網絡技術的成熟化,我國主體文化正承受著外來文化的沖擊,加之我國對傳統文化繼承的缺失,導致我國傳統文化的流失,我國的本土文化正面臨著被外來文化覆蓋和同化的現實。 文化是人類實踐的反映,實踐是文化的本質屬性然而文化又能指導實踐。文化沖突是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的現象,在文化建設中,應該著重突出我國特有文化的優勢,汲取世界上的優秀文化應該只作為一種輔助手段補充我國的文化建設。如果過分依賴國外的文化理論那么我們勢必會被導入一種誤區,使我國自身的文化走入僵局,更容易陷入被西方文化西方同化的尷尬境地。 二、在文化的雙重性中探索鄉風文明建設中存在的問題 1.在物質文化中文化顯性作用 目前我國存在一個歷史遺留問題,也就是城鄉二元結構的問題。由于一直對農村投入相對較少,導致城鄉文化發展的不平衡,農村基礎設施差,農村文化管理系統幾乎成為擺設。加上長期以來文化建設只是“送戲下鄉”、“送電影下鄉”等,這些文化發展形式過重強調外部植入而忽略了農村自身的發展培育過程。這種植入文化的發展模式導致農村文化發展缺乏生命力,一旦停止外部文化輸入農村文化的發展就會陷入僵局。 當代農民大多是改革開放后經歷土地承包的新型農民,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他們有一定的物質文化需求,手機,電腦等新的科技設備的購買逐漸增強。但由于知識水平有限,對電腦等高科技設備的使用還是相對淺薄,在利用互聯網等便利網絡資源查詢信息方面還是相對落后。通常電腦在家里成了擺設,有的成為孩子的游戲機,還有的僅僅是當起了電影設備,對于網絡科技信息的利用還是相對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