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學生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的調查分析
李艷秋
[論文摘要]在多元文化的沖擊下,我國當代大學生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發生了諸多變化。文章以調查問卷的形式對大學生價值觀及生活方式進行了調查,對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生活態度觀、生活消費觀以及業余休閑方式等方面進行了探索和研究,以期為實踐中探索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提供有效手段。
[論文關鍵詞]多元文化 大學生 價值觀 生活方式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國文化呈現出東西方文化、傳統與現代文化、主流與非主流文化、精英與大眾文化交融的局面,這對人們價值觀及生活方式轉變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作為國家明日棟梁的在校大學生,他們的價值觀及生活方式不可避免地受到多元文化的沖擊而發生變化。為更有利于引導他們成長,基于大學生的思想、學習、生活的現狀對大學生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特點做出客觀的評價,在實踐中探索大學生德育的新路徑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2009年10月,筆者選取蘇州地區三所高校,分別是南京鐵道職業技術學院蘇州校區、蘇州農業職業技術學院、蘇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共650名學生做了大學生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的調查,發出調查問卷650份,回收有效問卷636份,問卷回收率為 97.8 %。通過對回收問卷進行統計、分析、研討,最后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大學生價值觀及生活方式的變化。
一、對大學生價值觀的調查
1.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人生價值是人生觀體系中的一個重要的范疇,在一定意義上,人生的價值就是人生的意義。調查顯示,當代大學生的人生價值觀總體認識較為積極理性,部分認識存在偏差。60.9 %的同學認為人生價值應表現在對社會的貢獻,19.8%的同學認為人生價值應表現在對金錢的擁有,8.8 %的同學認為人生價值應表現在榮耀的取得,10.5%的同學認為人生價值應表現在擁有社會地位。對于人生價值的實現,36.8 %的同學認為人生價值應該在社會中得以實現,50.8 %認為一個偉大的總統和一個努力的農民所實現的人生價值是相同的,60.3 %的同學認為應以實現自己的價值為生活目標,28.2 %的同學認為應以賺錢為生活目標,21.5 %的同學認為應以衣食無憂為生活目標。
2.大學生的生活態度觀。社會競爭的優勝劣汰,就業壓力的增強,這些都在影響著大學生的生活態度。據調查,當代大學生的生活態度觀總體較為平和務實,部分存在認識模糊。在對金錢、社會地位、名譽、愛情、知識、健康、權力、家庭、事業進行排序時,73.2%的同學選擇如下:健康、家庭、事業、知識、權力、金錢、愛情、社會地位、名譽。在對待人生幸福的問題上,68.5%的同學認為家庭幸福的人生才算是幸福,26.5%的同學認為金錢是人生幸福的決定因素,25.1 %的同學難以判斷金錢是不是人生幸福的決定因素。
3.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社會責任感是在一個特定的社會里,每個人在心里和感覺上對其他人的倫理關懷和義務。調查表明,當代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總體責任意識較強,部分責任意識弱化。對待2008年北京奧運會,國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67.1%的同學認為這是祖國的光榮,作為新一代大學生應該為奧運做貢獻;22.4%的同學給予奧運精神上支持,需要他們行動的時候,會考慮貢獻力量;2.4%的同學認為在精神上的支持就夠了;還有8.1 %的同學認為奧運與他們的關系不大。2009年夏天南方多省受臺風襲擊,洪澇災害嚴重,人民生命財產受到威脅。對此,68.1%的同學認為應該發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美德,積極賑災;81.7 %的同學認為他們應該盡可能地投入到救災的工作中;9.9%的同學認為應呼吁社會關注災情。還有11.8%的同學認為救災是國家和政府的事情,與自己無關。
4.大學生的戀愛觀。據調查,當代大學生的戀愛觀總體較為謹慎成熟,但仍需有效引導。75.3%的同學認為應以認真負責的態度來處理戀愛問題;84.1%的同學認為因為愛情丟掉學業是不適當的,在大學里談戀愛不必刻意追求,遇到合意的即可。對于大學里談戀愛的動機,30.4 %的同學認為彼此被對方吸引,出于真心,兩情相悅;16.3 %的同學是為尋找日后結婚對象,7.8%的同學為臉面要找一個女朋友或男朋友;20.7%的同學是為彌補內心的空虛,尋找精神寄托。50.1%的同學在選擇男朋友或女朋友的時候主要依據人品,26.2%的同學主要看對方是否和自己的志趣相投。對于大學生同居或婚前性行為,53.1%的同學反對,35.2 %的同學不支持,不反對;11.7 %的同學認為很正常,給予支持。對于大學生“傍大款”的現象,53.3 %的同學持反對的態度,認為不可以為金錢而放棄一切;24.2 %的同學認為別人這樣做無所謂,但自己絕對不會這樣做。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對待戀愛還是比較謹慎的,是以得到真愛為前提的。
二、對大學生生活方式的調查
1.大學生部分日常生活習慣呈現出不良狀態。由于寬松的大學環境,大部分學生開始松懈,疏于對自己良好日常生活習慣的養成。問及起床的時間,68%的同學課前40分鐘起床,75%的學生沒時間坐在食堂吃早飯,代以買早點拿到教室吃,還有10%的同學沒時間吃早飯。關于體育鍛煉,81%的學生僅在體育課時“鍛煉”,只有10%的學生有晨練的習慣。85%的學生晚上休息的時間在23~24點之間,還有10%學生經常熬夜到凌晨。
2.大學生學習生活方式多樣,學習態度較為端正,但知行相對脫節。學習生活是大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調查,相對于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學生們學習的空間、地點都發生了變化。85%同學有通過互聯網向老師和同學請教問題、交流觀點的經歷,47%學生以自己動手實踐的方式在實驗室學習,35.5%的學生以參與社團的方式來學習自己感興趣的東西。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態度較為端正,70.7 %的同學認為學生經常曠課是缺乏組織性紀律性的表現,70.5 %的同學認為一分耕耘,一分收獲,應該利用在校時間勤奮學習。然而卻有50.6%的同學追求自由至上,表示不愿意受校規校紀的約束。在問及“你的課余時間大多用來做了什么”時,僅有30%的同學選擇了學習,70%的同學分別選擇了上網聊天、娛樂、談戀愛。
3.大學生日常生活消費較能合理控制,但仍需認真規劃。調查顯示,58.9%的同學每月的生活費約為500~800元,21.1%的同學為800~1000元,15.4%的同學為500元以下,僅4.2%的同學為1000~1500元,0.5%的同學為1500元以上。同時,60.7 %的同學認為自己的生活消費主要是依據自己的實際需要而進行的,并未受周圍同學消費水平的過多影響。40.1 %的同學表示在日常消費中會節省不必要的開支,36.3 %的同學事先做好計劃再消費,23.5%的同學毫不在乎,想花就花。當問及想要某樣東西,卻發現錢不夠時,47.8%的同學會放棄購買,38.9 %的同學會自己存或向同學借,11.9%的同學會向父母要錢再購買。當問到“若你本月的生活費有結余你會怎么做”時,75.9%的同學會用作下個月的生活費,16.4%的同學存入銀行,7.7%的同學會馬上花光。48.2%的同學對物品的選擇標準是舒適,28.2%的同學認為選擇物品時應該看品牌,18.3%的同學認為應該選擇與眾不同的東西,還有5.4%的認為無所謂選擇標準。由此可見當代大學生大多能較合理地控制自己的日常開銷,但仍有部分大學生消費較盲目,需認真規劃。 4.大學生休閑生活方式單調,需合理拓寬途徑。休閑生活方式一定程度上反映社會品位,大學生是具有較高文化修養的社會群體,肩負著建設祖國未來的重任,然而在調查中我們發現,大學生的休閑生活方式單調,過分依賴網絡。60.1 %的同學課余時間主要用來上網,60.8 %的同學有過通宵上網的經歷。98.1%的同學有騰訊QQ,30.7%的同學使用QQ主要進行私人交流、休閑娛樂,29.4 %的同學的好友列表中超過了100人。從上網時長看,59.8 %的同學每天上網的時間是1~3小時,12.8%的同學是3~5小時,還有4.6%的同學每天上網5小時以上。大學生沉迷網絡既耗費財力,又損耗體力,更會影響學業。
三、提升大學生價值觀教育及合理引導生活方式的路徑探討
1.加強大學生道德意識判斷能力與道德行為選擇能力的培養。多元化的價值取向涉及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多個層面,這就要求大學生有道德意識判斷能力和道德行為選擇能力,學校要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更加注重社會主義文化的宣傳與教育。但只注重對理論的宣講,教學內容、教學案例陳舊,跟不上多元文化時代的變化,同樣滿足不了學生對學習、分析、解決問題的需求,造成了理論和實際相脫節的局面。為此,思想政治教育應根據社會的變化、學生的需求構建科學的教學體系,使教學內容應緊跟時代的步伐,貼近學生的實際,從理論闡述和實踐論證兩方面入手,使主流思想文化更具說服力,更有凝聚力。
2.加強以大學生健康生活方式、大學生理財為內容的選修課的建設。大學生身心素質的優劣,理財能力的強弱直接決定著其今后生活與工作的質量。針對學生們存在的問題與需求,學校應開設以引導大學生選擇健康生活方式、合理對自己進行財務管理為主的選修課程。學生根據的自己的需求來選擇學習內容,體現學校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學生對所授課程內容有需求,學習的積極性高,主動性足,教學與學習效果并進。同時,此類課程應以實踐課為主,建設課程教學團隊,構建課程的教學體系,遴選課程的教學內容,具有完善的教學評價機制。
3.加強大學生社會義工服務工作的建設。開展大學生社會義工服務工作是中宣部、中央文明辦、教育部、共青團中央積極提倡的,學校應組織大學生以系部或班級為單位建立大學生義工服務團體,以“就近”為原則進行社會義工服務,充分保證社會實踐活動的時間和連續性。大學生社會義工服務可以使他們通過親身體驗去了解社會各階層的生活情況,加深他們對社會問題的認識和關注,引導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道德品質,使大學生在服務社會的同時得到成長與鍛煉。
4.加強大學校園文化建設。大學的校園文化氛圍決定所培養出來學生的道德素質,各高校對校園文化的建設均十分重視。但校園文化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存在于社會中,它會受到蕪菁并存的社會環境文化的制約和影響。校園文化與社會文化緊密相連,校園文化尤其由文化層次較高的的教師與大學生為主體,這一特定性決定了校園文化必須對社會多元文化進行選擇,有自己的獨立性。應吸納東西文化、中國傳統與現代文化中積極、健康、求真、務實等品質,以各類主題教育活動、文化節等為載體,加強其哲理性、文化內涵建設,持續地、多樣地發揮校園文化應有的“潤物細無聲”的熏陶功能,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與道德水平,充實大學生的業余時間,將大學生融入文化活動中,改變大學生過分依賴網絡的單一休閑方式。
綜上所述,為使大學生成人、成才,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選擇健康的生活方式,我們應研究社會與學生的關系,關注社會的發展與學生的成長,從多維度、多層面的角度來加強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