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城市主義的政治和文化背景
陳敏昭
進入20世紀,美國社會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城市的出現,人們的社會和地理方面的流動以及工業企業的興起。歷史上沒有一個民族像美國人那樣紛紛爭先恐后地離開農村,擁入城市。盡管如此,人們仍保持著早已形成的許多基本價值觀念,仍舊認為美國是白人的、新教徒的、鄉村式、盎格魯-撤克遜民族的國家。許多美國人仍用適合于更簡單純樸的方式去接觸政治。例如,仍有許多人傾向于同意杰弗遜的觀點,認為城市是個充滿罪惡和腐敗的地方,高尚美德是與鄉村和農耕生活相聯系的。但與此同時,這些人享受著,也依賴著城市生活的許多便利。這種對城市生活方式的譴責說來也令人費解,鑒于大約有2/3以上的美國人都居住在中心城市中,或至少也是大城市周圍的郊區。美國的這些大都市就像一塊塊大磁鐵,既有吸引力也有排斥力。人們關于城市的這種矛盾心理對于當今城市中的社會問題多少也要負一定的責任。
然而,在考慮城市問題時,我們須理智地對待這些難題。盡管許多問題確是城市特有的,可有些問題在農村也出現。有些問題,例如失業和不健全的醫療保健等,在農村可能更為嚴重。美國的貧困問題和低水準住房都位于城市以外,那里交通條件變得更差,更昂貴;而且鄉村學校的教育質量也遠比不上人口較稠密的地區。
鄉村生活方式的停滯,甚至可以說是衰落,在80年代加快了步伐。許多家庭農莊被農業聯合體收購,這使得更多的人遷移到本來已經十分擁擠的城市。另外,隨著鄉村電氣化、電話、公路、電臺、電視和其它設施的發展,城鄉差別逐漸消失,鄉村孤立現象也一去不復返,本來城市的許多優勢已不僅僅是城市特有的了。因此,認為美國城市問題與美國其它地方毫無聯系是不明智的。
無論城市或是鄉村,美國的許多定居地大都是交通模式的結果。早期聚居在一起的人們傾向于定居在靠近自然港口或河畔,這樣,可以利用水道運送貨物和旅客。隨著鐵路的發展,遠距離交通成為可能,鐵路通向的地方往往就是城鎮和城市的定居地。交通的發展導致了現代城市的出現,并無計劃地擴展。有一段時期,城市是比較集中的。后來有了電車,城市便無拘無束地發展起來,商業地區也隨著電車線路遠離了市中心,向城外延伸。汽車的發明使城市無計劃地發展。有了汽車,城市便漫無目的地向外延伸,只要有公路,它就一個勁地向那里擴展。這是技術發展如何帶來巨大且無法預料的變化的突出范例。
這并不是說城市發展的過程完全是偶然的。遭到破壞的公共運輸系統就很說明問題。多年來公共運輸系統,相對來說是有秩序、講效率的,在美國各地很普及。曾有一個時期,你不僅可以在幾乎所有大小城市里乘火車旅行,而且還可以到國內其它不少地方去旅行,你只消從一個城市的公交系統換乘另一個城市的公交系統就可以了。這種狀況在19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發生了急劇變化。當時美國一些最有實力的大公司為了給汽車的發展鋪平道路,有意地取消火車,鼓勵人們依靠汽車,鐵路成了汽車的犧牲品。
這些大公司為了不暴露他們的意圖,通常通過一些不明真相的公司,一個城市一個城市地挨個收購公共運輸系統。經常是一夜之間,他們便接管供火車和電車通行的鐵路線,扯下供它們以及它們通常的伙伴──無軌電車行駛的空中電纜,無軌電車靠中央發電系統供電,但可以停靠路邊,也可以隨車流行駛。摧毀電氣系統之后,這些耍弄詭計的人們開始使用公共汽車,并將路權賣掉,這樣一來,電氣系統無法恢復。然后,他們再將公共汽車系統也出賣掉,做完這一切,再去下一個城市依樣行事。
這些做法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出售公共汽車、輪胎和汽油,而且也是鼓勵修建新的道路和公路,而這些道路和公路的建設必將刺激汽車和卡車的銷售量日益增長。乘客們自然還是喜歡老式交通方式,不喜歡取而代之的公共汽車,這樣一來,更多的市民開始把小汽車作為交通工具。使用汽車的巨大轉變還造成許多不良后果,例如空氣的嚴重污染,老式居民區和中心城市的解體,過分依賴外國石油,而石油又頗具外交意義。在當今的美國沒有一樣東西是不復雜的。
目前,幾乎所有的城市都急需公共運輸系統,但價格高得令人無法想象。價格之昂貴以致如果沒有聯邦政府的直接資助,開發它們通常是不可能的。當然,公共汽車系統能否完全代替鐵路運輸不得而知。現代美國人對汽車情有獨鐘,可是有一點是顯而易見的,美國公共交通已更加糟糕,而這種變化完全是為了滿足私人贏利目的的。但明顯的是,假如老式交通體系能夠發展成為我們現在需要的公共運輸系統,我們也支付不起。
1949年,一些美國最知名的大公司,由于在毀壞公共運輸系統中所扮演的不光彩角色而被聯邦法院判決犯有違背反托拉斯法的罪狀(美國訴全國城市干線一案;U.S. v. National City Lines)。這些公司中有通用汽車公司(General Motors),火石輪胎橡膠公司.(Firestone Tire and Rubber),麥克卡車制造公司(Mack Manufacturing,即麥克卡車制造商),標準石油公司(Standard oil of California) 和菲利浦石油公司 (PhillipsPetro1eum)。他們對此判決提出上訴,但被駁回。假如參與同謀都能獲利的話,所有那些公司就都會那樣做了。例如,根據審判時的證詞,合謀此事的各公司試圖爭取得到得克薩斯石油公司(Texaco)的合作,并許諾該公司享有向大多數剛剛興建的公共汽車系統銷售原油和汽油的專賣權。值得大加贊賞的是,該公司拒絕染指。 值得注意的是,這段歷史鮮為人知。在美國歷史上,公司作。很少能產生如此深遠的影響,然而今天卻沒有什么人知道曾經發生過這么一場明謀。即使在審判期間,當全國幾家知名大公司被宣判有罪時,也幾乎沒有任何報道。有關判決結果的消息極不起眼地登在1949年3月13日《紐約時報》的第79頁。文章簡短,只字不提大公司給公共運輸系統造成的巨大破壞。
在一定程度上,隨著公共運輸系統被毀壞和汽車發展帶來的影響,一些現代城市已意識到許多該做的事僅憑稅收財力已不足以做好了。除了典型的鄉村和城市利益的分裂以外,城市自身也包含著各種各樣的裂變:在種族、族裔和宗教團體之間;窮人和富人之間;市郊利益和市中心利益之間;以及許多其它的裂變。在20世紀70年代初期,全國城市委員會將住房匱乏列為國家一大丑聞;認為美國絕大多數城市的主要特點是:學校效率低下,時有暴力事件發生;存在失業、疾病、吸毒問題;福利開支數目龐大;警察和少數民族之間經常發生沖突。
進入80年代,隨著里根政府扶植那些相信只能靠減少聯邦干預,各城市無論財力大小應憑借自身財力來改變現狀的人上臺掌權,以往認為應該增加聯邦扶助來解決一些城市問題的關注態度消失貽盡。自布什上臺以來,政府仍致力于“不再征收新的稅項”,但布什認識到有必要增加一些稅款,因為,聯邦財力和聯邦優先項目已受到如此的限制,以至于難以恢復對城市地區的資助。毋庸置疑,聯邦政府在這方面的疏忽,造成了自1981年以來城市生活質量的下降。這種疏忽已使城市現狀再度升級,終于在1992年引發了洛杉磯暴亂。沒有幾個客觀的觀察者會懷疑這一事實:種族主義是這場極具煽動性的事件的主要原因。雖然幾名洛杉磯警察狠狠毆打了羅德尼.金的情景被清楚地錄了像,但對他們的濫用職權卻宣告無罪。羅德尼.金是一名黑人司機,因超速和違章駕駛被那幾位警察勒令停車。然而,即使種族問題尚不是爭論焦點,對警察的行為約法三章,尤其是在擁擠不堪的城市,也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情。不管情況有了多大好轉,警察暴行仍然存在。令人悲哀的是,20年前由城市委員會歸納的大多數城市問題,時至今日僅僅是變得更糟而已。所以,完全可以這幺說,在美國最難當的官不是美國總統,而是大城市的市長。
盡管如此,甚至在一些最大的,問題最棘手的城市,也還是有許多好的方面。雖然,人們總是抱怨大城市的生活缺乏人情味,互不關心,可這一點也不是一無是處,它至少可以給人們些許隱私權,否則生活在擁擠的人群中,根本不可能有個人隱私。城市仍然提供了很多發展的機會,這些機會往往來自于由很多較小規模的團體或社會群體組成的一種結構,這可以抵銷大城市帶給人們的那種龐大無邊的感覺。許多調查已表明美國人中還是有絕大多數更喜歡城市生活,而不是鄉村生活。他們的行為反映了他們的選擇,尤其是中上階層的人們。他們返回大城市居住,使老式的,但條件卻完好的居民區重新恢復了活力。社會學家有時稱這一過程為“市區居民區的紳士化”。事實上,今后10年的主要問題很可能是搖搖欲墜的市郊地區,那里的住房和設施很難修復。具有諷刺意味的是,就在城市郊區已變得對居住極少具有誘惑力的時候,許多少數民族團體終于能夠搬了進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