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美國實用主義的社交禮儀文化
白 燕
摘要:美國社交禮儀文化繼承了以基督教為核心的西方道德禮儀文化的傳統,同時又積極結合美國的現實與實踐,創新發展而形成了具有自身鮮明特點的實用主義社交禮儀文化,體現著平等寬容、誠信率真和筒捷實用,在促進美國邁向現代化強國的道路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通過對美國社交禮儀文化的解讀,有助于我們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中,汲取美國社交禮儀文化的合理性元素,努力探索和建設有中國特色的人性化的現代文明社交方式,從而促進人的自由發展,提升社會各階層的認同感和凝聚力,保證社會的和諧、穩定與發展。
關鍵詞:美國;實用主義;社交禮儀文化;和諧社會 社會交往方式標志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在社會交往中產生的社交禮儀,是觀察和研究社會行為文化及其價值觀的特殊窗口。社交禮儀文化作為整個社會文化的一個支脈,深刻地反映著該社會的集體文化性格,直觀地體現著該社會的文化精神。 美國建國迄今200多年,從一個殖民村落發展為世界資本主義的中心,成為當今世界上國力最強的國家。在向現代化強國邁進的道路上,美國的社交禮儀文化及其價值觀,構成美國強大國力的重要組成部分。美國的社交禮儀文化具有鮮明的特點,它是基督教清教精神傳統與本國實用主義哲學的有機結合,是有別于歐洲禮儀文化傳統、積極結合自身現實與實踐創新發展而形成的新的文化現象,具有自由民主的傳統、平等寬容的內容、積極進取的精神、誠信率真的特點和簡捷實用的功效。這一獨具特色的軟實力,為美國的發展和進步提供了強大的自信心、凝聚力和創造力。 一 基督教誕生后,曾經在中世紀歐洲處于“萬流歸宗”的地位,支配著西方人的社會心理、思維方式、價值判斷等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基督教的教義、宗教禮儀滲透在社會生活之中,基督教的節日成為大眾節日,基督教的禁忌成為社會禁忌,基督教的禮儀成為世俗禮儀,使得幾乎整個西方社會的禮儀文化、社會習俗和交往方式深深地打上了基督教的烙印。16世紀初的宗教改革運動,導致基督教分裂和新教的誕生。新教又稱清教,它汲取歐洲文藝復興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成果,用符合人類世俗生活和歐洲社會發展現實的尺度重新理解并闡述基督教精神,從教義、禮儀形式等宗教信仰的方方面面,向正統、僵化、禁錮的羅馬教廷發起挑戰。同天主教的等級森嚴、思想專制、奢侈浮華、儀式繁瑣等不同,新教崇尚自由簡約,主張善功無用,反對繁縟禮儀。新教領袖加爾文認為:“個人可以通過自己在現世的勤奮勞動與成功來證明自己是上帝的選民,世俗的職業與個人的奮斗便具有了神圣的意義,它成為上帝旨意的體現,人生的價值與意義也就在于表達對上帝的愛,彰顯上帝的榮耀。”“財富的積累不是罪惡,而是蒙受神恩的標志,只要人們不是揮霍浪費,而是過一種勤儉的、有節制的合理化生活,就應當鼓勵人們去努力積累財富。”因此,新教徒把培養勤勞、儉樸的美德和追求自由、不斷進取的精神,作為宗教價值與人生意義的完美結合。這種新教倫理蘊涵的資本主義文化精神,帶動了新教國家早期資本主義的發展。此外,新教對于基督教繁瑣禮儀的改革與簡化,使人們從難以承受的、繁重的、例行公事般的宗教儀式活動中解脫出來,將金錢、時間和精力投入到更有意義的世俗生活當中,樹立了珍惜時間和講求效率的觀念。這一切深刻地促進了歐洲新教國家近現代民族性格、民族文化及其禮儀特色的形成,推動著人們的禮儀觀念向著符合人性和回歸理性的方向邁進,在社會交往實踐中努力追求一種超越等級身份的自由而平等的行為方式。改革后的基督教對于世俗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具有了現代化的精神氣質,為西方社會的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文化基礎。 清教精神是美國賴以立國的精神動力。當15世紀初第一批為逃避英國國教迫害的清教徒乘著“五月花號”抵達美國時,即訂立了體現人民主權和平等自由思想與原則的《五月花號公約》,表達了人們反對專制、渴望民主和自由的愿望,此公約也被視為“北美民主制度的一塊基石”和“美國憲法的胚胎”,標志著獨立自主、民主自治、平等合作的清教精神從此在美國扎根。美國是一個移民國家,是由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宗教信仰的人們所組成的民族大熔爐。在這里,任何一個教派都不可能壓制另一個教派,任何一個人的“特權”都失去了其原有的價值,“誰也沒有什么特權,或者說沒有人承認他們原有的特權”,“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因此美國人認識到只有相互寬容,才能謀求共存;要想在社會上取得地位,只有靠個人的努力。由此養成了一種開放、自由、民主、主張人人互不干涉的心態,培養了獨立奮斗的意識。 美國自建國之初,即致力于從道德、行為等方面開展禮儀文化的建設。美國第一代領導人也身體力行地起到了很好的表率作用,“在美國歷史上,華盛頓及其伙伴們是為自己的母邦開創了諸多偉大先例和精神路標的人”,“創業者的一舉一動對于該國的性質定位及命脈走向都是影響至深的”。本杰明·富蘭克林被美國人稱為“美國的圣人”、“第二個普羅米修斯”、“全美最好的行為禮儀大師”,他編纂的一部名為《窮理查德年鑒》的書,一經出版就風靡了所有講英語的國家,受到人們廣泛的稱贊,“在北美,所有報紙爭相轉載;在英國,人們將之印在巨幅的圖紙上,留作建筑物上張貼之用;在法國,出現了兩個法史譯本”。華盛頓、富蘭克林等人的建樹,奠定了美國禮儀文化的基石。 從18世紀70年代獨立建國到整個19世紀,是美國歷史上重要的轉折與發展時期,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都發生了巨大的變革。在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世界上最先進的聯邦共和政體,南北戎爭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南方各州落后的奴隸制度,為全面確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國家經濟的快速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民主、博愛、人權等觀念成為社會意識形態的核心價值,普選的實現及社會民主運動的發展,促進了美國公民社會的形成。在經濟上,西部開發和工業革命激發了全社會開拓致富、創新發明的熱情,工業化浪潮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創新,促使經濟發展日新月異,突飛猛進,很快進入資本主義世界的前茅。在社會和文化方面,傳統社會結構和社會模式發生巨變,古典主義的傳統文化面臨強烈沖擊,人們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快速邁向現代化。美國的發展成就與發展模式,形成獨具特色的美國文明。伴隨著美國文明的形成應運而生的、同時又反映這一文明思想文化與價值觀念特色的,就是美國本土的實用主義哲學。 “實用主義”一詞的古希臘語原義是“行為”、“行動”。19世紀70年代,實用主義創始人皮爾士最先提出了實用主義的基本原理,確定了實用主義哲學的立場和基本觀點,充分表明實用主義是一種強調行動和效用的哲學。此后,威廉·詹姆士和約翰·杜威將這一理論系統化并引入到政治和社會學領域,它講求行動、效用、進取和冒險,強調的不是最先的范疇、原則,而是看最后的事實和效果,主張“以行動求生存、以效果定優劣、以進取求發展”,其特點就是“切實可行、個人主義、機會主義、天然形成而不露人工痕跡、對未來報樂觀態度,所有這一切都奇妙地同一般美國人的氣質一拍即合……”實用主義哲學是“美國人不斷使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適應于新時代需要的一種反映”,一方面,“美國幾百年從無到有的開拓進取的歷史,美國人講究實際的作風以及反傳統、反權威的精神是實用主義得以產生發展的土壤”;另一方面,實用主義與美國人原有的基督教信仰相一致,反映了他們的價值觀,由此構成了美國人精神世界及其禮儀文化的基礎。 清教信仰與實用主義價值觀的結合,成為美國人道德生活的指導思想和行為規范的準則,支配著人們的行為方式,構成美國人特有的精神氣質。進入20世紀,時間、節奏、效率、速度、實用等資本主義因素繼續主導著美國禮儀文化發展的趨勢。一方面,社會交往與市場經濟下的社會競爭連接在一起,造成一種使任何人不敢偷懶、懈怠的社會氛圍,催促人們開拓進取。人們充分認識到,現代社會生活中最需要的品德和能力是智慧與社交能力,良好的品行及善于推銷自己,是獲得他人的好感與尊重的不可缺少的條件。注重禮儀、自覺實踐禮儀的社交行為,是人的主體意識增強的表現,適應時代變化、善于與他人交往是新的成功標志。另一方面,隨著人們社交范圍的擴大與交往活動的頻繁,盡管傳統的禮儀、習俗等行為觀念的差異仍然存在,但美國社交禮儀越來越朝著現代化、世俗化與大眾化的方向發展,真正成為調節公民社會人與人平等交往、人與社會和諧相處的文化工具。 二 美國社交禮儀建立于美式資本主義政治、經濟、科技、文化的成果之上,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體現著美國的價值觀。 平等是美國社交禮儀的基礎,是人與人和諧相處的共同尺度。美國人具有良好的人際交往風范,社會交往中廣泛盛行著友好親切的握手禮、擁抱禮,講究“女士優先”和“紳士風度”、規避隱私等,這些都體現了美國人平等交往的文化色彩。美國人所追求的平等原則,體現在幾個方面,第一,人生來都是平等的,具有同等的“道德價值性”。基督教將“人生來平等”的理念灌輸給他的每一個信徒,使其深入人心。第二,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西方早在古羅馬時期就具有這樣的思想認識。美國被公認為是一個法治的社會,人們用法律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用法律來調整人與人之間的利益關系。第三,政治平等,一人一票,每票等值。每個人都有參政和議政的權利,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第四,機會平等,社會地位與收入的不平等是客觀存在的現實,但每一個人都應該有平等的機會,“這樣就能使每一個人都有同樣平等的機會去實現各自不平等的潛能”。正是在這些平等精神的指導下,個人的奮斗和成功受到普遍的認可和贊揚,因此造就了美國人的獨立和自主。平等原則在美國適用的范圍很廣,體現為父子平等、夫妻平等、長幼平等、上下級之間的平等。在相互交往中,美國人愿意尊稱對方為教授、將軍,但決不稱呼官銜、職銜,以免因地位、財富不同而破壞交往中的平等原則,這反映了人們對知識、人才的尊重和對能為國家的安寧和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的推崇。美國人認為個人利益神圣不可侵犯,反映了他們追求人格獨立、和平友善、和諧與共的價值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