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陶模藝術的啟蒙教化功能
魏躍進
內容摘要:宋代陶模作為宗教民俗器物,具有信仰性與禮教性的雙重結構。儒釋道等多種文化觀念,借助陶模獨特的藝術語言、教化與傳播方式,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播與發展、社會的道德規范與受眾的審美意識形成,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關 鍵 詞:宋代陶模 儒釋道 文化 教化 一、多元文化傳播中伴生的藝術 宋代文化是中國近代文化的開端,具有承上啟下的重要作用。陶模藝術作為宋代民俗文化的載體,是佛教文化與本土民俗文化相融合的產物,到唐宋時期逐漸演化成“乞夕”節所供奉的偶像。金盈之在《醉翁談錄》中描述:“京師是日多博泥孩兒,端正細膩,京語謂摩睺羅。小大不一,價亦不廉。或加飾以男女衣服,有及于華奢者,南人目為巧兒。”摩睺羅的民俗文化內涵:一是用于“七夕”的乞巧;二是為祈生男孩,有“宜男”和保佑吉祥安樂之意。《夢粱錄》記載:“市井兒童,手執新荷葉,效摩睺羅之狀。”蘇漢臣的風俗畫、宋代陶瓷與雕刻作品亦常見與此風俗相關的造型。可見摩睺羅是佛教神本土化后,伴隨著宋代民俗信仰與民俗事象應運而生的生殖崇拜偶像。隨著社會文化、經濟的發展,宋代文化藝術呈現出多元化、多樣性的態勢。加之傳播地域與受傳人群的擴大,宋代陶模的地域性與異文現象明顯,摩睺羅被賦予更豐富的文化內涵。其題材內容上除仍然延續隋唐以來傳統的摩睺羅等神像造型外,更加關注當時的世俗文化生活,造型紋飾上開始出現多種變體與異化現象。其功能也由生殖崇拜逐漸向多神與娛神化、啟蒙與教化、生活與商品化上轉變,功能日趨多元化。為適應商品經濟發展、文化傳播與娛樂的需要,部分原來用于生產摩睺羅的工具——模范,經過形態與功能上的改進,逐步演化成為教化性、審美性、娛樂性強且傳播面廣的民俗玩具,深受少年兒童的喜愛,并逐漸形成一種市民階層所喜聞樂見的民俗文化現象。 二、宋代陶模藝術體現的傳統文化精神 宋代陶模作為物質民俗,受儒文化的影響,其特征是以物化的形態及造型體現敬鬼神的觀念。孔子主張“敬鬼神而遠之”,因此,儒學認為,天人并非對立,人神可以互通,人神互通的紐帶是血緣關系。儒學將其祖先圣賢的人格倫理上升為神格化,其所崇拜的神靈,既立足于當世血親人情,又超出于日常世界,因而,所產生的信仰觀念就帶有世俗性與此岸性。從陶模造型中可見到從中華始祖神的伏羲、女媧,到歷代帝王圣賢像。由此,不難看出宋人對圣賢的崇拜是以靈魂不滅并以敬鬼神的觀念為基礎。其造型雖然表現為對圣賢的神化,但受人神統一的觀念影響,陶模中圣賢、鬼神的造型又極富人情意味。另外,對“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與“仁者愛人”的道德觀念又決定了陶模藝術的禮教性,并呈現注重教化的另一面。儒文化是以禮、仁為核心的,即儒文化起源于禮,并且將禮視為人的最根本的行為規范;仁,是儒文化的本質,也是規范人的社會行為的靈魂。在儒文化這一大背景下,關羽被歷代視為“重言諾,講信義”的典范。不僅如此,關羽因其仁、義、禮、智、信集于一身,還被視為民間生活中人倫的崇高表現,具有“萬古著綱常,海邦砥中柱”的精神象征。陶模作為物態文化,所塑造的關羽形象,造型豐富,寫實感人,雖少了些廟堂氣,卻給人一種正氣凜然的視覺沖擊。由此可見,陶模作為文化傳播的工具,有意識地將關羽等歷史圣賢當成傳播仁、義、禮、智、信的榜樣,并加以直觀形象的藝術化表現,其教化性顯而易見。 宋代陶模的審美取向,體現著道教文化的思想和生命觀。其蘊含的道教文化中“陰陽”相合萬物生的道理與宋人強烈的生命意識,在陶模造型中多以隱喻和象征及諧音等手法表現。如以陰陽結合隱喻“創生”的“童子戲繡球”、體現“重生貴和”“美善相樂”觀念的“四喜貴和”的陶模造型就滲透著兩兩相對、你中有我、靜中有動的陰陽八卦觀念,在陶模造型中較為常見并為世人所愛。它物態化的造型語言將“久旱逢甘霖、他鄉遇故知、洞房花燭夜、金榜題名時”的人生四喜表現得傳神而達意,體現了人與自然的相互關系上的“天人合一”的理想,透露出以生為真實,以“長生”為宗旨的思想觀念,由此可見宋人對生命的尊重。宋代陶模民俗文化的傳播是一種社會需求、社會過程和社會現象。它的社會功能主要表現為德范功能、經濟功能和教化功能。首先,德范是包含了關于社會福利的、普遍的哲學和倫理內容的民俗,其哲學和倫理思想本來就蘊藏在其中。百姓常遵循約定俗成的傳統德范和習慣生活。陶模的題材、內容中包含著道教的德范觀念,如表現“紫氣東來”,老子著書“五千言”《道德經》騎青牛出關的“出關圖”,可見老子的睿智、灑脫和祥和。陶模這種有指向性的題材內容,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宋人的道德與價值觀念。 宋代陶模的問世與佛教東漸有著較深的淵源。從摩睺羅到陶模玩具的演化過程足以證明,陶模藝術是傳播宗教的最有效的載體之一。它的造型多是姿態多樣的佛、菩薩、羅漢造像與佛傳故事,其中佛藝術造像精美華麗、端莊慈祥、千姿百態。其直觀、富有人情意味的造型最容易喚起受眾對佛的崇敬及對“西方樂土”的向往,從濟度眾生的釋迦牟尼那眉目修長、雙眼微睜的神態中,讓人感悟“眾善奉行,諸惡莫做,是謂佛教”的佛教義;從法樂無邊的布袋僧那常開的笑口與能容天下大事的腹中,理解“觀空智慧”的人生哲理,感受到“以善為本”的神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