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舞蹈商業化“劇場”雛形——宋代“勾欄”探析
陳雪飛
【摘要】兩宋時期,由于城鎮數量的增加和擴大,人口大批流向城市。不再由宮廷奉養的專業歌舞藝人與農村優秀藝人開辟了固定的演出場所——勾欄。民間舞蹈作為“京瓦伎藝”進入城市勾欄演出,深受市民歡迎。文章依據文獻資料對勾欄記載,分析、探討、推測宋代勾欄的形態和特性。初步認為民間舞蹈第一次走入劇場應該從宋代的勾欄演出開始,勾欄是中國民間舞蹈商業化運作的劇場雛形。目前舞蹈理論界對舞蹈劇場的研究較少,因此對兩宋時期勾欄進行探討,有助于了解當時歷史條件下的舞蹈演出的聲學效果,從而確立勾欄演出在民間舞蹈市場化演出史上重要的歷史地位。
【關鍵詞】民間舞蹈;勾欄;劇場特性;商業化;歷史價值 兩宋時期,由于手工業、商業和對外貿易的進一步發達,城鎮數量增加、規模擴大,人口也大批流向都市。隨著城市經濟的繁榮,手工業、商人、小販等市民階層集生產、生活、信仰、娛樂等多種功能于一體的行會、社等應運而生。由于兩宋國力的衰落,許多不再由宮廷長期俸養、必須自謀生路的專業歌舞藝人與農村優秀藝人一起涌向城市,開辟固定的表演場地,相互在藝術創造和表演上展開競爭,爭奪觀眾,形成一支為城鎮百姓表演的專業隊伍。這一固定的表演場地,就稱為“瓦舍”或“勾欄”。中國舞蹈真正走入成熟劇場的歷史很短,兩宋時期的勾欄演出是中國舞蹈走向商業化運做的開始。因此說勾欄劇場是在神廟舞臺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商業性劇場。考證“勾欄”的形態和特性,有助于了解中國舞蹈劇場雛形的建造技術水平和對舞蹈發展所起的作用,并希望能對當代劇場環境的設計有所啟發。 一、勾欄的建筑形態 對勾欄構造的考證周華斌先生曾做過總結。主要片段有: 元代杜仁杰的散曲《莊家不識勾欄》。這首散曲本是嘲諷一個莊稼人對城市生活的無知,但通過莊稼人的觀察,對勾欄建筑的形式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原文的部分節錄: 【五煞】見一個人手撐椽做的門,高聲的叫:“請,請”,道“遲來的滿了無處停坐”。說道:“前截兒院本《調風月》,背后么末敷演《劉耍和》”。高聲叫:“趕散易得,難得的妝哈”。 【五煞】要了二百錢放過咱,入得門上個木坡,見層層疊疊團團坐。抬頭覷是個鐘樓模樣,往下覷是人旋渦。見幾個婦女向臺兒上坐,又不是迎神寨社,不住的擂鼓篩鑼。 由這段可以看出勾欄有門,進門上坡,觀眾分層團坐。 《東京夢華錄》卷二記錄了汴京城中一處瓦舍的情形: 街南桑家瓦子,近北則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欄五十余座內,中瓦子蓮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納數千人。自丁先現、王團子、張七圣輩,后來可有人于此做場。 由此段可知,勾欄多稱為棚,可能是一種棚式結構。四個最大的棚容納數千人,可推測大的勾欄可能容納一千五到兩千人。 中國劇場史的研究者們大多是根據以上的文獻片段來推測勾欄的構造形狀的,但不同的研究者對以上文字資料的個人理解不同,而根據不同的理解推測出勾欄不同的構造形態。 在勾欄建筑留下的諸多疑問中,其上部結構引起的分歧最多,因為關系到勾欄的總體構形和使用功能,關系到勾欄是否是室內建筑,而僅根據有限的文字資料又難以作出準確的推斷。 對屋頂的推測就復雜的多,首先是有沒有的問題,如果有,它又可能采取什么結構形式。認為勾欄建筑有永久性木構架屋頂的主要依據是元代陶宗儀所著的《南村輟耕錄》卷二十四“勾欄壓”:至元壬寅夏,松江府前勾欄鄰居顧百一者,有女官奴,習嘔唱,每聞勾欄鼓鳴則入。是日入未幾,棚屋拉然有聲,眾驚散。即而無恙,復集焉。不移時,棚 壓。顧走入抱其女,不謂其女已出矣,遂斃死于顛木之下。死者凡四十而人,內有一僧人二道士,獨歌兒天生秀全家不損一人。其死者碎首折肋,斷筋遺髓。亦有朱紫人指示其出,不得出者亦曲為遮護云。 文中所記載的是一次勾欄塔垮事故,共死亡四十二人。值得注意的是,當時在臺上演出的天生秀戲班,全家未損一人。全文對事件的描述十分具體細致,可以認為是真實可信的,因而常常被作為論證勾欄建筑有木構架屋頂的論據。 李純對勾欄建筑有屋頂的懷疑除了來自對當時的建筑技術和聲學技術的疑慮外,還有在《莊家不識勾欄》中,莊稼人進入勾欄后“往上覷是個鐘樓模樣”,說明從勾欄內部可以看到一個鐘樓模樣的建筑,將這樣一個高大建筑建在室內,無論從技術、經濟還是設計手法上都是不合理的。 在分析了以上文獻片段以及劇場史研究者們對勾欄劇場形狀的推測,考慮到勾欄作為一個專業劇場,對視線和聲音的清晰度都必須有專業化的要求,我想勾欄劇場是一個有屋頂的室內專業劇場,對勾欄有屋頂持否定觀點的學者們可能忽略了幾點關鍵考慮:以當時的建筑技術和財力來推斷勾欄不可能有屋頂是站不住腳的,因為勾欄可能是一種棚蓋式的簡易建筑,不可能也沒有必要按照皇宮大殿的規模和建造技術來要求它。對聲學技術的考慮特別是混響時間控制的憂慮忽略了中國的建筑都是土木結構,是不能和古羅馬的石質建筑相提并論的,而且勾欄如果是一個有縫隙的棚墻結構,整個勾欄內的吸聲特性是很強的,不可能出現古羅馬石質建筑內部混響過長無法控制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