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毛澤東、鄧小平時代觀探析
楊守明
論文關鍵詞:毛澤東;鄧小平;時代觀
論文摘要:二戰后,毛澤東認為“世界革命”是時代的主要傾向;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把“和平”與“發展”判斷為時代的主要問題。我們應該辯證地理解兩位偉人對時代主題的判斷,即在“世界革命”的時代里,存在著和平因素;同樣,在和平與發展時代里,也存在著戰爭因素。
對于時代的認識問題,不僅是重要的理論問題,也是重要的現實問題。20世紀50年代以來,毛澤東、鄧小平都曾先后對時代問題進行了深入的分析,并作出了明確的判斷。他們的判斷對于我們正確認識時代主題和中國國家戰略起到了重要作用,并對中國和國際社會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在21世紀的今天,國際社會有了很大的發展,國內政治生活進一步民主化,人們思想觀念在不斷更新,關于毛澤東、鄧小平時代觀在今天是否仍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的問題,引起了國內的廣泛討論。因此,筆者就如何認識毛澤東、鄧小平的時代觀問題,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以有助于我們進一步理解兩位偉人對時代主題的判斷,有助于準確把握當今世界的時代主題,有助于做好我們的各項工作。
(一)
關于如何認識毛澤東的時代觀的問題,目前國內有很多文章,觀點各不相同。總的來說,主要圍繞“戰爭與革命”時代主題進行爭論。不少人對毛澤東的“戰爭與革命”時代主題產生異議。持這種觀點的人,從時代主題的概念出發,認為時代主題中所講的“戰爭”是對世界范圍而言的,這里的“戰爭”是指世界戰爭,“和平”就是“非戰爭”,就是沒爆發世界大戰。“戰爭”與“和平”是非此即彼的關系,沒有第三種狀態。而二戰結束后,半個世紀以來國際社會沒有爆發世界戰爭,所以二戰后的時代主題不是“戰爭與革命”。但毛澤東卻把二戰后的時代主題判斷為戰爭與革命,并在這一思想指導下,把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到“備戰”之中,影響了國家經濟建設。
據我考證,二戰結束以后毛澤東沒講過“戰爭是時代的主題”,只說過“戰爭危險是存在著的”。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前者表示戰爭已經存在,戰爭充斥整個國際社會,是國際社會面臨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如20世紀上半葉.后者說明戰爭是一種潛在的或者說還沒出現的,只是可能出現的國際現象。兩者的區別在于一個是已經存在的狀態,一個是可能出現的現象。我們不能把可能出現的現象誤認為是已經存在的狀態,即是說不能把“戰爭危險是存在著的”等同于“戰爭是時代的主題”,因此不能認為毛澤東所概括的時代主題是“戰爭與革命”。較為準確的表述應該是,毛澤東所概括的時代主題是“世界革命”。因為毛澤東幾次講到,當前世界的主要傾向是革命。當前,世界革命進入了一個偉大的新時代。事實確實是這樣。二戰以后,社會主義國家由一國發展到多國;由一地發展到歐洲、亞洲、美洲等世界各地;由彼此獨立、分散的個體,發展到政治、經濟、軍事聯盟的團體。另外,亞洲、非洲、拉丁美洲等地區的原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通過戰后幾十年的民族民主革命,徹底摧毀了舊殖民體系,紛紛獲得獨立。這些都是“世界革命”的結果。因此,毛澤東把二戰后的時代主題概括為“世界革命”是十分準確的。
另外,也不能因為沒爆發第三次世界大戰,就說毛澤東將大量人力、物力投入“備戰”是一種失誤。我們應該清楚,從社會主義國家出現在這個地球上開始,帝國主義的政策就始終沒變,那就是徹底消滅社會主義。正如毛澤東所說,從古以來,反動派對民主勢力就是兩條原則,能消滅者一定消滅之,暫時不能消滅者留待將來消滅之。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后,當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維埃俄國剛誕生時,帝國主義國家就聯合起來,試圖用軍事圍攻,將蘇俄扼殺在搖籃里。第二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國家又在朝鮮、越南等地發動戰爭,目的是防止共產主義的“擴張”。鑒于這樣的歷史經驗和現實狀況,中國不能不“備戰”。“備戰”工作不僅不是多余的,而且是非常必要的。毛澤東在解釋他強調要“準備好對付帝國主義”的原則時談到,就是說做壞的方面的準備,這么做了準備,也許可以不打。事實上正是因為社會主義國家進行了充分的“備戰”,才制止了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爆發。為什么帝國主義國家在蘇俄剛誕生時對其進行軍事圍攻,而在二戰后卻從不對其使用武力?為什么二戰后帝國主義對朝鮮、越南等國家發動戰爭.而不派兵進攻中國大陸?歸根結底,是蘇俄、朝鮮、越南在當時的情況下力量相對較弱,帝國主義自以為可以用戰爭手段來消滅這些國家的社會主義。而二戰后,帝國主義之所以沒有發動第三次世界大戰,是由于它們知道不能通過戰爭手段在全世界消滅社會主義了。因為這一時期,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都作了充分的“備戰”,使雙方處于勢均力敵,“誰也吃不掉誰”的局面。正像毛澤東所闡述的,社會主義國家是團結的,陣營加強了。帝國主義發動戰爭已不是那么容易。蘇聯加強了,社會主義國家都靠在一塊,而且鞏固了。這樣帝國主義要發動戰爭就不能不考慮。由此可知,“備戰”制止了戰爭;“備戰”維護了國家的安全;“備戰”維護了整個社會主義陣營的利益。 (二)
關于如何認識鄧小平時代觀的問題,目前國內也存在各種不同觀點。特別是在科索沃戰爭以后,一些人對鄧小平的“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產生了懷疑。持這種觀點的人,主要是通過觀察當前的國際形勢,認為國際社會并不太平。科索沃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北約部隊對南聯盟這樣一個主權國家狂轟濫炸,并用導彈襲擊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中東和平進程目前發生逆轉,流血和暴力沖突連續不斷;美國布什新政府上臺以后,美英聯合轟炸伊拉克;俄美因“間諜案”相互驅逐外交人員;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京都議定書”;美國軍用偵察飛機撞毀中國戰機并降落中國領土,嚴重侵犯中國主權等等。這些現象說明世界并不太平,因此對鄧小平提出的“和平與發展”時代主題產生懷疑。
鄧小平曾多次講到“和平問題”和“發展問題”是當今國際社會的兩大問題。鄧小平還在“南方談話”中談到:“世界和平與發展這兩大問題,至今一個也沒有解決。”我們如何來理解鄧小平關于“和平”與“發展”問題的論斷呢?所謂和平問題一一東西問題——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對抗問題——沒解決的問題;所謂發展問題——南北問題——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貧富差距問題——影響整個世界經濟發展,可能給國際社會帶來動蕩的問題——既是經濟問題,又是政治問題——沒有解決的問題。由此看出:“和平問題”,“發展問題”,都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任務或者說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而不是說國際社會已經處于“和平了”和“發展了”的狀態——世界太平了。所以我們不能把國際社會面臨的“任務”和需要解決的“問題”,理解為任務完成和問題解決后的“狀態”。xgsj,平告誡我們的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任務和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揭示的是國際社會的發展進程方向,反映的是世界各國“要和平”、“要發展”的主觀愿望,而不是世界絕對“和平了”、“發展了”的狀態。所以當前國際形勢發生一些變化,出現了一些局部戰爭等不安定現象,說明了和平與發展問題“還沒有解決”,這些問題仍是國際社會面臨的主要任務和問題,從而更進一步證實了鄧平對時代主題判斷的正確性,而沒有理由對鄧平的時代主題觀產生懷疑。
(三)
對毛澤東、鄧小平時代觀的理解不能是片面的、絕對的;應該是全面的、相對的。因為國際社會從來就不是一個黑白世界,事實上是一個灰色世界。也就是說,有史以來不存在純粹戰爭的時代,也沒有永恒和平的時代,只有戰爭與和平兩種因素共同存在的時代。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兩種因素交替起主導作用。當某種因素較為顯現時,我們就以這種因素“命名”為時代的主題。其實,另一種因素在這時期仍然存在,并在起作用,只不過它處于非主導地位罷了。當“戰爭”在某一個歷史時期成為國際社會的主導因素,成為人們所關注的主要問題時,我們就把時代“命名”為“戰爭時代”;同樣道理,在另一個歷史時期,當“和平”因素較為顯現時,我們就把時代“命名”為“和平時代”。但我們應該清楚,不管上述哪一個歷史時期,“戰爭”與“和平”兩種因素都存在,都起作用,所以我們不能把兩者絕對對立起來。如果將“戰爭”與“和平”對立起來,認為時代主題中的“戰爭”就是世界戰爭,時代主題中的“和平”就是沒爆發世界大戰,這樣來認識時代主題,不僅從理論上要走進“死胡同”,在實踐上也沒有任何意義。
總而言之,我們不能僵化地,而應該辯證地理解毛澤東、鄧平的時代觀。我們應該明白,
在毛澤東所判斷的“世界革命”時代,也存在“和平”因素。所以我們應該在注重國防建設的同時,搞好經濟建設。同樣道理,在鄧小平所判斷的“和平與發展”時代,也存在“戰爭”因素。這就要求我們在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前提下,不要忽視國防建設。兩方面的工作都要兼顧,都要貫穿于國家生活之中,只是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我們工作的側重點有所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