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
楊文芳
[摘要]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的不斷加快,農村剩余勞動力大規模地向城市轉移,同時,他們的子女卻留在了農村家里,成為一個特殊群體——“留守兒童”。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留守兒童越來越多,據統計,中國有2億左右的農民工,每年遞增人數10%,留守兒童已達5800萬之多。在全社會關注教育的今天,留守兒童成了家庭教育和義務教育的盲區。本文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學校教育做了分析。 [關鍵詞]農村留守兒童 學校教育 分析 入學率底,學習成績差,人格發展不健全,思想品德問題較多,是這些兒童的突出表現。他們之中,有多少人沾染了不良習氣,又有多少人釀成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惡性事件。兒童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他們的健康成長,直接關系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的未來。生活中留守兒童的60%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的,學校也因此成了教育這些孩子的主陣地。學校一方面要發揮自身優勢,關注孩子的身心變化,另一方面,不斷改進教育方法,采取下列措施,使這些孩子能在一個健康、和諧、友愛的環境中健康成長。 一、開展相關法制安全講座,減少兒童安全隱患 留守兒童是一個弱勢群體,年齡普遍較小,好奇心強,對環境的適應能力差,自制力較弱,對危險缺少預見性,易受到廣播電視及犯罪團伙的影響而產生一些不良行為。長期以來,學校、家庭之間存在安全銜接上的真空,學校不能面面俱到,監護人又普遍缺乏安全保護意識,導致兒童傷人或被傷害等事故頻頻發生。學校開展一定層面的法制教育,可使兒童知道自己享有哪些合法權益,自己的那些行為是法律所禁止的,從而大大減少各種違法犯罪事故的發生。 二、開設適當的心理教育課程 據公安部的一項統計顯示,我國30.3%的留守兒童存在各種明顯的心理問題,兒童專家提醒:這些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引導和幫助,這些孩子的性格發展將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家庭教育對其人格的發展起著重要作用,而留守兒童的父母常年在外,通常是半個月或一個月給家中打一次電話,有的外出父母甚至一年回家一次,造成了家庭教育的中斷,致使這部分孩子性格多內向、孤僻、多疑、自卑、不合群、,不善與人交流,人際關系薄弱;或自私、任性、冷漠、脾氣暴躁,沖動,叛逆、情緒不穩定,自制力差,懶惰等。適時對這類兒童進行心理輔導,使之充滿自信,學會理解,關心別人,與周圍紛繁復雜的社會環境相適應,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可充分利用閱覽室,圖書室,興趣小組等陣地,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定期開展心理咨詢活動,進行心理矯正,給與這些孩子特殊的關照,消除因親子關系缺失對其人格健全發展帶來的消極影響。對兒童的顯性和隱性心理壓力進行疏導,引導兒童走過人生發展的關鍵時期,幫助這些兒童健康和諧地發展。 三、教師由單純的施教者轉變為“臨時父母” 留守兒童常年缺乏父母關愛,在情感發展上缺少了支持,常表現為內向不合群,孤僻自卑,焦慮緊張,缺乏安全感。教師要及時進行較色轉換,不能只關心這些孩子的學習成績,而是由單純學習上的指導者轉換為關注和疏導他們學習、生活、情感、心里等問題的臨時父母。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應時時留心這些孩子思想的變化,對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興趣給與相應的關注,經常與其交流,給他們以精神上和知識上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