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根本途徑
梅建明
[摘 要]當前農民工問題的持續存在已經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障礙,既不利于整個宏觀經濟的穩定,也不利于發展以適度規模經營為目標的現代農業。而從就業、勞動權益、居住、戶籍等方面給予進城農民平等的權利和待遇,全面實現農民工市民化,是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根本途徑。 [關鍵詞]農民工;市民化;勞動權益;戶籍制度
一、引 言 所謂農民工市民化,是指伴隨著一國的工業化及城市化,農村人口逐步向城市轉移并迅速轉變為城市市民的過程。就我國而言,實現農民工市民化至少要達到以下三個條件:一是農村勞動力已經在城市就業并且工作及收入相對較穩定;二是將其原農村戶籍轉變為城市戶籍;三是使其能平等地成為城市公共產品的供給對象,如能公平地獲得各種社會保障、公共教育及公共服務等。至于思想觀念和生活習慣的轉變,由于是一個長期的積累過程,則不在本文討論之列。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人口流動政策的逐漸松動,我國農村人口開始大規模自發地向城鎮流動,其中盡管政策也有反復,但流動轉移的趨勢不可阻擋。據統計,到2004年,農村外出務工勞動力即農民工的總人數達11.823萬人,占全國農村勞動力的比重為23.8%(呂政,2005)。但我們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是,從進城伊始,進城農民就未成為真正的城市市民,研究者普遍將其稱為“農民工”、“城市邊緣人口”、“待城市化人口”等。進城農民的這種“既不城亦不鄉”的狀況還要持續多久? 2004年以來,中央對“三農”問題的高度關注是前所未有的,對轉移到城市就業的農民工及由此引起的農民工問題,也已經引起政府的重視,國務院在2006年3月專門發布了《國務院關于解決農民工問題的若干意見》,確立了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指導原則,并提出了一系列具體實施措施,內容涉及到農民工勞動權益、社會保障、子女就學及戶籍變化等核心內容。但是,由于進城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未得到根本變革,地方政府在執行這些措施時也就無所適從,農民工問題依舊在各地上演,并未得到根本遏止。因此,筆者認為,農民工問題必須上升到市民地位和市民權利這個層次去認識和把握,需要中央政府從全局高度實施農民工市民化的制度性變革,給予進城農民工平等的市民地位和市民權利,才能從根本上解決。 二、實現農民工市民化的重大意義 (一)國際經驗表明,工業化及在此基礎上的非農化和城市化的平衡推進是一國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基本條件 從發達國家非農化。和城市化的發展軌跡來看,非農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是高度一致的。這表明,隨著一國工業化及在此基礎上的非農化的發展,農村人口也隨之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兩者是同步平衡推進的。在英國,工業革命前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農業人口仍占總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業革命后的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到總人口的25%。1870年之前,美國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3/4的人口生活在農村。1870年以后,英國移民大量轉移到美國,使美國開始了以電力、鋼鐵等先導產業為主的工業革命,進一步吸引了農村勞動力向城市的流動,使城鎮化的步伐不斷加快。19世紀末期在美國出現了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向城市的轉移流動。1920年,美國城市人口由1870年的990萬人增加到5430萬人,城鎮化水平達到了51.2%,基本實現了城鎮化。到2003年,美國非農化比率為98.4%,城市化率也達到77.9%。1947年,日本農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為54.2%。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日本農業人口占總就業人口的比重急劇下降,1955年為40.2%,1975年為13.9%,1998年為5.2%。到2003年,日本非農化率為98.7%,同期的城市化率達到79.2%。 與英美等工業化國家相比,我國農村勞動力大規模轉移的起步時間卻明顯滯后于工業化,走了一條農民城市化與工業化、非農化脫節不同步的道路。到2003年,我國非農化率已達到85.6%,但城市化率僅為40.5%。雖然2004年官方統計的中國城市化率已經達到41.76%,但官方統計的城市化率中不僅包括具有城市戶口的常住居民,而且也包括9000萬(實際比這個數目要高,因為并未將農民工家屬計算在內)左右沒有城市戶口但到城市工作6個月以上的農村人口,還有2000-2500萬土地被征用但戶籍沒有轉換的失地農民,以及相當部分由于統計口徑偏差,實為農業但被計入城鎮人口的農民。這表明,以戶籍制度、城鄉差別勞動就業和福利保障制度為主要內容的城鄉隔離制度,使得已經離鄉、離土、進城的農民工,卻無法成為城市的真正居民,無法擺脫農民的身份。從而造成工業化、非農化與城市化相分離,農民的職業轉移與空間轉移相分離,直接阻滯了城市化進程,進而影響了現代化目標的實現。 如果農民工可以順利實現市民化,1.2億農民工再加上他們的家屬可以實現至少3億農村人口進城,這樣城市化率就可以由現在的41.67%提高到55%以上,而且這僅僅是從靜態上來看,從動態上看這個數目還會不斷提高,因為農村人口向城市和非農產業轉移仍在繼續。顯然,這無論是對于增加農民收入還是增加城市消費水平都是十分有利的。 (二)農民工群體邊緣化帶來了一系列重大社會經濟問題 農民工群體的邊緣化地位,已經在經濟及社會等方面造成了較嚴重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有: 1.農民工就業的非正規性產生了一系列問題。在我國,農民進城就業主要靠親友、老鄉介紹或自找門路,有組織或通過勞務市場介紹務工的非常少。無組織的勞務輸出,使得農民進城后,很難得到有效的就業信息、職業指導和職業介紹服務,流動就業盲目性很大。在這種非正規的就業形式下,作為臨時工的農民工,與單位正式職工處于兩種完全不同的就業和工資體系。除了工資以外,他們幾乎不能享受任何福利保障,與雇主之間的勞動契約十分松散。因此,常常發生雇傭糾紛,雇主拒付工資的現象頻繁發生,同時,經濟收入往往是脫離稅務管理的,就業十分不穩定,成為城市里更換工作最頻繁的群體。 2.農民工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利益受損情況嚴重。農民工工資長期偏低,近年來,各地經濟飛速發展,但農民工的工資卻一直“原地踏步”。《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顯示,當前農民工的月工資標準大多在500至800元之間。其中,每月收入在300元以下的占3.58%,300至500元的占29,26%,500至800元的占39.26%,800元以上的僅占27.90%。也就是說,大多數農民工的工資水平與10年前沒有多少差別。工時長、勞動環境惡劣、職業病、工傷事故多有發生,威脅農民工身心健康、人身安全。據《中國農民工調研報告》,在被調查的農民工中,每天工作時間8小時以內的僅占13.70%,8至9小時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