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新農村建設對湘西村寨民居的影響及對策
佚名
內容摘要:文章就湘西新農村建設中環境及生活方式的變化,對村寨民居在改造、改擴建及新建中造成的不利影響及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就湘西傳統的鄉土建筑如何與時代共生、同步,如何在新農村建設中對舊民居賦以新生并使新的建筑又能融入傳統與自然等問題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新農村建設 傳統民居 風格 建筑文化 建筑是人類生存的重要空間,是生活環境的主要構成部分,建筑的形制及材料使用總是與一定時期的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相聯系。①湘西是一片山地縱橫的區域,除漢族以外這里還生活著苗、侗、土家等少數民族,各民族長期聚群而居,形成了獨特的湘西文化。由于多山的原故,村寨民居只能因地制宜,依地形而建,有的臨水、有的依山傍谷,也有建在田埂上和半山腰的,形成層層疊疊、錯落有致的格局,體現了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富有濃郁的地域鄉土色彩,是湘西各民族各個歷史時期精神與物質的統一和深沉文化的體現。②湘西傳統的村寨民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當地居民的審美意識及哲學思想,是當地文化的重要展示。近年來,伴隨著新農村建設對交通的改善及經濟的發展,村民的生活環境及生活方式也得到了改變,一些村民致富后開始蓋起一棟棟毫無特色的樓房,這些現象如不引起重視,將會使整個湘西地區鄉土民居與湘西世代相傳的鄉土建筑文化割裂,使湘西傳統的鄉土建筑特色散失。若干年后,當我們再進行反思時,已無法恢復遠去的傳統,這將給湘西文化帶來無法估量的損失。如何看待湘西傳統鄉土建筑,這關系到湘西世代相傳的鄉土建筑文化的存亡問題。 一、湘西村寨民居的建筑形制及現狀 “建筑”作為一種造型活動和營造活動,包含的內容很多,物質的、技術的、經濟的,差不多都涉及③;傳統的湘西民居多使用“桿欄式”樓居與地居結合的建筑形制,有正房、偏房之分;正房有火堂、堂屋、臥房,偏房圈牲畜、堆放雜物及農具。④湘西村寨民居在造型特征、內部空間、平面布局、裝飾風格等方面都各有獨創,是“桿欄式”建筑與山地的生態環境及生存方式相結合的創造性發展,其主要特征如下。 巧妙結合的地居與樓居。湘西地區農村由于地處山地,很難找到用于建房的平地,因而采取將山坡推平,在此基礎上建屋,就是常說的地居。另一部分用“吊腳樓”的形制,將外伸吊腳樓部分與地居連為一個整體,從而形成地居和樓居兩個不同的居住空間。 主次性的空間布局。湘西民居在布局上有正房、偏房,正房設有堂屋,占整個建筑面積的1/3,形成了以堂屋為主的平面布局。堂屋不但是主要的活動空間,并且是進入其他空間的通道。 瓜柱結構的建筑架構。傳統的湘西民居采用卯榫結構的木結構架構,采用三柱四瓜或五柱七瓜的建筑形制,并在窗欞、枋頭、柱頭等部位雕刻富有鄉土情趣的圖案。 長期以來,因受大山的影響,湘西交通極不便利,各個村寨又分散在崇山峻嶺之中,村民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生活狀態。一些必備的生活物資只能靠肩扛手提進山,大宗材料及物資無法進山。在經濟相對落后的環境中,湘西地區居住條件較為簡陋,民居以當地杉木為主材,條件好的家庭用薄杉木板做隔墻,條件差的家庭以杉樹皮及粗陋的原木為隔墻,屋頂蓋稻草或杉樹皮,能蓋青灰瓦的房屋就是條件較好的了。由于墻體隔板較薄,日曬雨淋后木板極易變形,形成許多大小不等的縫隙。冬天北風穿堂而過,十分寒冷;夏天不能隔熱,隔音效果也不好,居住條件較為艱苦。一些村落民居沒有獨立的衛浴及伙房,生活污水任意排放,衛生條件較差。夏天整個村子和居民室內氣味難聞,又容易滋生蚊蟲,伙房生火又使整個居室空間充滿煙霧,長期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給村民的健康帶來了不利的影響。改革開放后,村寨中青壯年勞動力幾乎都外出務工,村中一些房屋長期沒人居住,許多房屋壞了后又長期得不到檢修,導致一些空屋破敗不堪甚至倒塌(圖1)。 二、新農村建設中湘西民族地區村落民居建設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國家開展新農村建設,發展了農村經濟,有效地改變了農村的面貌。新農村建設使長期困擾湘西村寨經濟發展的基礎設施得到了劃時代的改變,每個村都修通了水泥路,方便了村民出行,改變了村寨祖祖輩輩手提肩扛的勞作方式。大山里豐富的林業資源得到了開發,村里的經濟得到了發展,大宗物資如現代的建材可以順利運進山來,加上青壯年勞動力外出務工,使得村寨家庭經濟狀況得到了改變。經濟上的改善,加上外界新的生活觀念的影響,尤其新生代的村民外出務工謀生,接受了新的價值觀和生活觀念,城市生活居住環境的舒適性和實用性,給了他們極好的范本。加上新農村建設的相關政策支持,一些較早出去有一定經濟實力的回鄉村民開始謀劃自己的居住空間和環境,根據自身經濟條件對自家原有住居進行了改擴建或新建,極大地改善了住居條件,也改變了湘西地區村寨落后的面貌,但也存在一些不可回避的問題,主要表現在: 1.改造過程中過度使用現代材料:在對現有的住房進行改造過程中出現了對現代建筑材料盲目崇拜和不加選擇地使用,認為只要是現代的就是好的,完全拋棄了湘西傳統的本土建筑材料。比如,將原有的木質欄桿換成不銹鋼材料,將木質雕花窗格接成了鋁合金或塑鋼材料,認為這樣才有現代的感覺,其實一定程度上破壞了原有的建筑整體風貌。 2.改擴建中建筑形式的傳統和現代組合:在保持原有主體建筑的基礎上,將架空層以磚混結構代替,并在外墻裝飾上以大部分城市建筑外墻裝飾的手法,貼上不同色彩的墻磚,這樣就形成一棟房屋的傳統與現代不同風格的格局。還有在主體建筑以外增加一部分住房,用作衛浴間和伙房,但增加的建筑完全是現代磚混結構,外墻貼上白瓷磚,新加的建筑不管在形式還是材質上都與原有的建筑脫節,形成強烈的反差(圖2)。 3.新建房:一些村民由于全家長期外出,住房年久失修已不能入住。一些村民將原有的“土、石、木”拆除后重新建房,這些新建房完全拋棄了湘西傳統民居建筑風格,采用現代磚混結構,外墻貼了墻磚或涂了涂料,采用鋁合金窗或塑鋼窗,所有建筑材料和建筑式樣都體現出現代風格,在青山綠水和一片低矮的青灰瓦的木質建筑群中十分扎眼,破壞了整個村落傳統的建筑風貌(圖3)。 新農村建設中湘西地區村寨民居在改造、改擴建、新建中出現的問題已對湘西民族地區村落民居的傳統風格造成了極大破壞,割裂了自然、歷史、地域、生態、文脈的關系?,F在一些較著名的旅游景區采取相應措施保護傳統民居,如果一般村寨不采取相應措施而任由傳統民居自然發展,若干年以后,就會形成千村一面的建筑風貌,給湘西村寨民居傳統建筑文化及湘西地區整體旅游開發造成嚴重的后果。 三、新農村建設中湘西民族地區村落民居改造、改擴建、新建的措施 經濟在發展,時代在進步,湘西地區村寨村民對良好住居條件及生活環境的追求與新農村建設的目標是一致的,如何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改變村寨落后的面貌是“三農”政策的重要體現,如何有力推進新農村建設,同時又不破壞村寨民居現有傳統建筑風格,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案去思考。 1.科學規劃:在新農村建設的總體要求下,由相關部門牽頭,對村寨民居改造、改擴建、新建做出實用又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規劃,即將村落民居分為改造和新建兩個部分。一些經濟能力一般的村民可以在政府指導下進行舊房改造,對一些經濟能力較好且想新建住房的村民,可以在村級公路兩邊重新劃撥宅基地重建。政府相關職能部門會同設計人員和本地專家設計出能滿足不同經濟層次的村民需求,將符合民族地區村民生活習慣及建筑傳統的設計圖提供給村民,這樣不但可以有效保護原有村落民居的整體風貌,還可有效推進了農村城鎮化的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