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時期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
楊貴華
摘 要:所謂的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就是要要求我們在發展生產力的同時,加強農村四個文明建設,使之與構建和諧社會相協調一致。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和主攻方向之一,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切點入和有效載體。
關鍵詞:社會主義新農村 建設 精神文明
生產發展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基礎,生活寬裕是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物質生活方面的重要表現,鄉風文明,是思想建設,是一種心靈追求,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靈魂。“鄉風文明”的本質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問題,它包括農村文化、風俗、社會治安等諸多方面。而農村文化又具有凝聚、整合、同化、規范社會群體行為和心理的功能,是其他社會要素無法取代的。
一、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載體
“生產發展”、“生活寬裕”是物質的、微觀的,是物質文明的范疇,它同時也是建設新農村的基礎和具體表現手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則是精神的、宏觀的,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是思想,是保證,是具體體現。社會主義新農村它其實就是是農村四個文明與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的有機統一體。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要求,是對我們共產黨員、執政機關的要求,是組成部分,也是推動農村社會和諧發展、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必然要求,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有效載體,我們為之奮斗和努力的方向和目標。
二、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強力推進新農村建設步伐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農村發展的和生化劑和助推器,只要這樣,才能促進和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迅速增長的需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代表農民群眾思想觀念和文明意識。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還可以提高農民的科學文化素質,主要是通過提供各種技能培訓來實現的。我們通常是通過開展創建文明村寨、五好家庭等活動來進行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加速和推動了農村基層文化陣地和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步伐。
三、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大力推進新時期農村文化的主要途徑
(一)狠抓宣傳教育,促進“文明新風”創建活動
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過程中,我們不僅要緊緊圍繞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二十字”方針要求,還要緊緊圍繞《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法律法規的規定,在農村全面、深入、持久在開展愛國愛家、遵紀守法、移風易俗、整臟治亂等方面的宣傳教育活動,堅決制止和遏制一些不良社會風氣蔓延。 (二)大力創新載體,豐富農村文化生活
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是要有一個好的切入點和載體。要抓住載體,在入戶到人上下功夫,在夯實基礎上下功夫,在示范帶動上下功夫,在整體提高上下功夫,不斷增強精神文明建設工作的吸引力、影響力、滲透力。
(三)注重創新我們的工作形式
要大膽創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工作形式,在農村精神文明創建中應著重突出四“變”。一是變“書面語言”為“地方語言”,把黨的路線方針編成地方說唱詞,使之變得通俗易懂,方便群眾,起到聽得懂,容易記的效果。二是變“念文件”為“演節目”。三是變“群眾聽”為“群眾問,干部答”。四是變“念經式”為“干群互動式”。
四、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提高農民群眾思想道德和文化素養的法寶
以培育“四有”新型農民為目標,以農村黨員活動室、家庭播放點、示范基地等宣傳文化陣地為依托,充分發揮宣傳、文化、教育、共青團以及婦聯等群團組織的作用。開展科技文化知識學習活動,幫助農民掌握黨的富民政策,提高科學文化素質,促進他們破除因循守舊、小富即安、不思進取的小農意識,打開山門奔市場、勤勞致富求發展。教育和引導農民正確理解和處理好國家、集體、個人的關系,做致富不忘國家、不忘鄰里、樂于扶貧幫困、團結奮斗、共同富裕的好公民;教育和引導農民弘揚艱苦奮斗精神,反對好吃懶做行為。要繼續開展普法教育,增強農民的法制意識和責任意識,自覺遵守法規政策,逐步實現村級管理規范化、民主化,加快依法治村和以德治村進程。
五、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應成為實現和維護農民切身利益的保護傘
農民既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參與者,也是成果的最終受益者。我們要做到想農民之所想,急農民之所急,辦農民之所盼,在深化服務中實現引導和教育的目的,促進農民的全面發展。要尊重農民的首創精神,大力借鑒農民群眾在實踐中摸索出的受歡迎的創建形式,進一步激發他們的創造性和積極性。要廣泛開展農村環境整治創建活動,改廁改灶、美化綠化亮化家園、凈化環境,幫助和引導農民創造便利、整潔、衛生的生產生活環境。要加強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向農民及時準確地提供市場預測、價格信息、營銷物流、產品加工等多種服務,形成產前、產中、產后系列化服務網絡,著力解決涉農服務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嚴厲處罰坑農、害農、傷農等行為。要繼續堅持縣、鎮機關單位包村的做法,建立健全幫扶工作獎懲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