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出路
史永芹
【論文關鍵詞】貧困地區農村 經濟發展 特色農業 規模經營 產業化
【論文摘要】如何讓貧困地區經濟發展迎頭趕上,是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本文通過對農民整體素質偏低,高成本、低產出的傳統農業模式,小生產與大市場的不適應的現狀分析,認為發展特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是貧困地區農村經濟走出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并就發展中應注意的問題提出對策。
我國社會經濟發展有著這樣的特征:總量成就顯著,但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長期滯后。如何讓貧困地區迎頭趕上,這是我們當前需要解決的重要課題。
一、制約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
隨著國家一系列支農惠農政策的出臺,貧困地區農村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增長速度依然緩慢。筆者認為,影響農村經濟發展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廣大農民整體素質偏低,導致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盲目性。多數農民小農意識根深蒂固,雖然渴望致富,但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受教育程度偏低,對新事物、新技術缺乏認識,種地只能粗放經營,打工則只能賣苦力打粗放工。具體到生產過程中則表現為發展的盲目性:片面地追求數量的增長,不注重質量的提高;忽視品牌效應,多以零散種養為主,尚未形成規模效應;農產品加工大多停留在初級生產、加工上,因而農產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不高,競爭力較弱,嚴重地制約了農民的增收。
2、高成本、低產出的傳統農業模式影響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性。貧困地區農村集體經濟相對薄弱,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滯后,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再加上近年來化肥、農藥、農機具等生產資料采購成本不斷上漲,使得農業生產成本加大,導致在該區域農業規模化、機械化生產難以短時間內實現,大量落后的生產工具仍在使用,品種更新和新技術推廣較慢,生產效率很難提高。貧困地區的農村經濟仍然是建立在落后生產技術和生產方式基礎上的低效率和低收入的經濟,高成本、低產出的對比關系極大地影響了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積極性。
3、小生產與大市場的不適應是制約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的“瓶頸”。傳統農業比重過高,過于分散的農戶生產,且流通渠道相對單一,農產品市場競爭能力較弱,是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現狀。雖然各地開展了不同程度的產業結構調整,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農民增收的空間,同時要看到,缺乏市場組織,缺少足夠的市場信息和市場應對能力,整個農村經濟還沒有真正進入市場,未能有效形成農業的服務體系和完備的市場應對機制,農戶抗風險能力極為脆弱,導致了在無情的市場風險的沖擊下,成為產業結構調整風險的最終承擔者,從而制約農村經濟的發展。
二、發展特色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是貧困地區農村經濟走出發展困境的必由之路
傳統農業模式下的貧困地區農村在發展過程中,雖然在資金、市場、技術等存在著一定的困難,但是其自身在土地、勞務、資源、環境等方面有著優勢。在此基礎上,按照生態經濟、循環經濟的要求,積極應對市場,優化區域布局,合理調整產業結構,進一步延伸產業鏈,拓寬流通渠道,提升產業層次,把農業規模化、產業化經營,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空間還是很大的。
而發展規模經營有兩條途徑:一是靠龍頭企業的帶動和輻射,形成區域性產業;二是圍繞主導產品和產業,由農村合作組織引導與管理,形成規模產業。二者在承接農業訂單,制定種養模式和組織農產品加工、流通等方面起著很大的作用,是發展效益農業的有效載體。政府和有關部門要重視和支持龍頭企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培育和發展,在政策上給予優惠,資金上給予補助,為其創造良好的發展環境,充分發揮其市場開拓性強、管理規范、科技轉換快的特點。
單干的農戶雖然機動靈活,但其單打獨斗難成規模,應對市場能力差的特點,已成為增收路上的攔路石;而龍頭企業、合作社卻有著市場、技術、資金方面的優勢。采取“農戶+合作社+市場”或“農戶+龍頭企業+市場”等多種模式,積極引導和組織農民同龍頭企業、合作社聯姻,實現小生產與現代大市場的有效對接,提高農民組織化、合作化的程度,促進產業化進程,發展大農業,從而形成一個集農產品生產、加工、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通過逐步完善農業風險管理和保障機制,緩解自然與市場兩大風險,確保農業生產穩定;通過提高農業科技含量和規模化生產水平來降低農業的生產成本;通過深加工和大流通環節,實現農產品增值;從而帶動該地區經濟的發展和農業產業的升級換代。
三、發展貧困地區農村經濟需正確認識和解決的幾個問題
1、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的發展過程是“輸血”和“造血”相結合的過程。大體上來說,發展前以外界“輸血”為主,發展中以自身“造血”為主。經濟薄弱的貧困地區農村產業結構的優化和調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的改造升級,農村醫療、社會保障體系的健全和完善,都離不開政府及發達地區的政策傾斜,資金幫扶,技術支持等多方面的幫扶,這屬于“輸血”的范疇。而在新條件下,發展優質、高效農業,必須要依靠科技進步。這就需要在“輸血”的基礎上,完善和健全“造血”機能,加大農業科技教育、技能培訓,重視新技術的就地轉化和鄉土實用人才的培養,提高勞動力的整體素質,能及時解決在結構調整中出現的技術難題,并使之成為懂技術、善管理、會營銷的農業新業主,大大提高了廣大種養戶科學種養的水平,有力地促進了農業效益的增長。
2、貧困地區農村經濟要大發展必須由“小而全”向專業化、特色化轉變。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規模化生產完全不同于集體時代的大生產,以前的大生產是脫離市場的樣樣都有,樣樣都發展不起來的“小而全”的生產模式;而發展大農業就是要實現農業與工業的聯姻,以市場供求杠桿調節農業生產,以工業的理念發展農業。所以,在貧困地區農村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必須突破過去的“小而全”思想束縛,實力大農業觀念,用自身優勢找市場,以市場需求定生產。要跳出狹隘的地方觀念,著眼于全區域乃至更大的范圍,統籌規劃,兼顧本村實際,有差別的、有重點地發展一至二種產業,這樣有利于經營的集中、管理的集中、技術的集中,容易做大規模,形成優勢,從而培育成特色產業,凸現經濟效益。
3、貧困地區農村經濟發展過程中,要分清主次關系,尊重和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分清主次關系,就是要解決好發展貧困地區的農村經濟是為了誰,依靠誰、以誰為主的問題。廣大農民作為全過程的參與實施者和最終受益者,其主體性和自主性地位是不容置疑的,政府特別是涉農部門要當好農民發展過程中的服務者。這就要求政府職能由過去單一的行政領導轉移到既領導又服務上來,把工作重心轉移到發展集體經濟、帶領農民致富上來:深入農業生產一線,了解他們渴望什么,急切需要解決什么;做好服務三農的后勤保障工作,為農民解決生產過程中遇到的難題;做好鼓勵農民創業環境和勞務輸出組織工作,解決好農村富余勞動力的就地安置和轉移問題。為農民搭建好一個表演的舞臺。堅持農民事農民辦,強調農民的主力軍作用,突出農民的主體地位,尊重他們的選擇,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上做文章,大力發展綠色食品、特色養殖、優質水果、錯季蔬菜等特色農業產業,走出一條符合本村實際的發展路子。
[1]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五中全會決議.
[2] 中國共產黨十六屆六中全會決議.
[3] 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報告.
[4] 農村合作經濟組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