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怎么用互聯網思維創造農村經濟新模式
佚名
()從華西村模式到后來山東梁西森的全村轉型畜牧基地,再到最近幾年的社區模式,能夠看到社會發展的新型集群趨勢,這是符合生產發展規律的,前提是因地制宜,不盲目發展。
以社區經濟為代表的農村經濟轉型,讓很多人看到了農業發展的新方向,一時間工農結合成為新農村的經濟發展的重點。然而,社區發展的越多,農村經濟的方向越迷惘,民以食為天,農民們放下鋤頭去拿鉗子,總有些不和事理,農民兄弟們是農業發展的基石,還是工業發展的螺絲釘?重要的是,不知道給鉗子的廠子以后會是什么情況。
社區經濟向左農村經濟向右
農村社區經濟的特性決定其只能在部分地區成功,往往都是特色地區,譬如當地是蔬菜、旅游或者畜牧基地,以特色產業為核心,建立社區,住工一體,其實這仍舊是以產業為龍頭,社區只是提供農民生活作息的地方。
這種模式最大的弊端是只能在資源特區實現,所謂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沒有資源的地方只能通過招商吸引投資項目,社區一旦與商業項目掛鉤就會增加很多不穩定因素,工廠倒閉等因素都會導致這種社區項目的流產,農民大眾便會苦不堪言。農民以土地為生,有糧食即可生存,而很多社區項目往往差強人意,反其意而行,這是不科學的。
真正的轉型應該是全產業鏈的
在當前全行業探討升級與轉型的背景下,農村經濟同樣在進行探索,轉型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對農業互聯網化的探索。電商的發展觸痛了各行各業,目前很多地方特色產品都在做電商,大的電商平臺都有地方特色館,近兩年更有生鮮電商引爆了新農業,要下正紅的O2O模式也為農業電商提供了新的思路。
那么這些模式是否能為農村經濟所用呢?雖然很多地方政府組織都在積極嘗試電商,這種依靠電商平臺的B2C或者B2B的模式只能算是小眾,對于整個農村經濟而言,更需要的也是商業模式上的轉變,也就是供求鏈上的模式轉變,簡單的說,就是農民們豐收的糧食能否通過簡單的點擊幾下鼠標就能賣出,或者點按幾下手機屏幕就有人來搬運。
當然,升級與轉型不只是供求鏈上的,還有生產工具的升級。譬如很多地區實現了噴灌技術覆蓋,能不能進一步實現智能化噴灌?采摘能不能實現智能化?蔬菜水果能不能實現標準化?二維碼技術于農產品領域的應用等等。以上所提這些在以前看似不可能,現在隨著物聯網技術與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已經基本可以實現了,這樣生產效率就能大幅提高。
值得探討的農村經濟新模式
目前已經出現的農產品模式主要體現在銷售模式的創新上,基本上都是從預售模式演變而來的,預售的好處在于可以通過分析預購網民的信息來對銷售情況做一個預測,這樣基本能夠估算產品的大體銷量,從而采取更多的手段來銷售更多產品。
由預購發展而來的銷售模式,出現了眾包綿羊、承包自留地等銷售方式,效果未知,不確定因素也很多,這至少讓農產品與互聯網進一步融合,為農村經濟提供了新的思路。順便提一句,筆者曾經說過的遠程澆花,已經有智能家居商家研制出了類似裝備,那么植物預售這種銷售方式不再是難題。
互聯網知識需要進一步普及
這是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了,應該說如今除了北上廣深杭等城市,其他地方的互聯網環境都不行,不是說網民少,而是其他地方真正的互聯網創業項目很少,大多都是互聯網服務企業,這也表明廣大企業對互聯網的態度,想但是不敢做,如果是個正常的男人,這種狀態真是夠糾結的。
城市尚且如此,就不用說農村了,雖然很多農村家庭都實現了上網沖浪,而對于互聯網的應用基本為零。想要讓農村經濟更快的升級與轉型,須讓人們更多的了解互聯網,這需要政府與各大互聯網企業及相關農業組織的共同努力。
目前,除了生鮮電商促進各商家與多個農產品基地的合作外,也有百度與政府聯合針對數千村官的互聯網思維培訓,還有新農人等農業組織對電商的積極推廣。
相信經過不斷的努力,農村經濟這頭雄獅應該要蘇醒了。(作者:王吉偉 來源:砍柴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