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尊老價值觀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研究
田文穎 高貴如
摘要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個人獨立意識的增強,人們的尊老、養老價值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傳統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戰。結合實踐,闡述了尊老價值觀與養老保障模式的關系,提出了“1+1+X”式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對做好農村養老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
關鍵詞尊老價值觀;養老保障模式;農村
所謂尊老價值觀,是指人們關于尊老的基本價值的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社會關于尊老價值的信念、傾向、主張和態度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人們心目中用以評量尊老養老行為的“天平”和“尺子”[1]。
1尊老價值觀與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關系
1.1尊老、養老的邏輯關系
尊老和養老是老年倫理學中一對常見的概念,彼此之間存在著一定的邏輯關系。尊老是指對父母及老年人的尊重和敬愛,集中體現在“意識”層面,是養老的前提和基礎;養老是指對父母和老年人提供物質供給、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集中體現在“實踐”層面,是尊老的體現和延伸。尊老和養老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共同統一于為老年人提供適宜物質的條件精神需求,從而使老年人能夠安享晚年[2]。
1.2尊老價值觀對農村養老保障模式選擇的影響
1.2.1龐大的農村老年人口群體迫切要求選擇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養老保障是老年人生活的“安全網”和“保護傘”。然而我國目前城鄉二元結構下,許多農村老年人卻被隔離在這張“網”之外,享受不到養老保障帶來的種種好處。尤其是當前農村還面臨著人口出生率下降、人口平均預期壽命延長以及農村老齡人口負擔系數不斷提高等問題,這都對我國農村傳統的養老保障提出了新的挑戰,迫切要求構建一個更加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
1.2.2尊老價值觀的淡化是建立完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道德支持系統的必然選擇。尊老、養老一直是我國的傳統美德,由于家庭權利結構的變革及代際之間的“觀念溝”,在農村出現了很多厭老、棄老和不養老的現象,這不能完全歸因于經濟原因,更應從思想道德和尊老敬老的價值觀角度進行思考,盡快選擇一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營造一個尊老、敬老的氛圍,使農民在年老的時候除了在經濟上得到保障,還能在精神上得到慰藉,真正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樂。
1.2.3老年人獨立自主意識的增強需要改變傳統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改革開放以來,農村居民收入不斷增加,物質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老年人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轉變。越來越多的老年人不愿再單純依附子女贍養,獨立自主意識明顯增強,這對傳統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提出了挑戰。
1.2.4市場經濟的發展對尊老價值觀的沖擊是完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配套措施的必然要求。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各種觀念錯綜復雜,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走出農村,融入城鎮,過多的追求經濟利益,從而忽視了對老年人的關心和照顧。此外,目前情況下,由于就業形勢困難,很多年輕人在家待業成為“啃老族”,這也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養老需求。因此,在構建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時,要做好相應的配套工作,例如有步驟地實現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等。
2基于尊老價值觀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選擇
構建一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一方面要考慮是否與當時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另一方面還要考慮到是否與個人和家庭的意識觀念和經濟狀況相適應,爭取做到與生產力相適應,堅持自愿與強制相結合,最大限度地滿足農民的切身利益。針對當前尊老價值觀的變化,要選擇一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即“1+1+5”模式。所謂的“1+1+5”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是指以國家普惠式養老為基礎,家庭養老為保障,個人儲蓄養老、商業保險養老、社區養老、社會救濟養老、計劃生育家庭養老為補充,各地區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養老模式,也稱之為“1+1+X”模式。 2.1國家普惠式養老為基礎
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解決廣大農村居民老有所養問題,2009年國務院印發了《關于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指導意見》,決定2009年在全國選擇10%的縣(市、區、旗)開展新型農村養老保險試點,以后逐步擴大試點,全國普遍實施,2020年之前基本實現對農村適齡居民的全覆蓋。這說明國家普惠式養老將成為廣大農民今后主要的養老保障方式,是廣大農民養老的必然選擇[3]。
2.2家庭養老為保障
在城鎮工業化進程加快的同時,農村富余勞動力不斷向城鎮轉移,農村面臨的人口老齡化壓力與日俱增,傳統的家庭養老面臨的挑戰越來越大。然而受傳統觀念的影響,即使有了國家普惠式養老,許多農民還是希望年老以后和子女生活在一起,由子女照料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享受子孫繞膝的歡樂。因此,構建一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更要從我國社會的傳統實際出發,在國家普惠式養老的基礎上以家庭養老為保障,從物質和精神上保障農民安度晚年。
2.3其他養老為補充
與城市居民相比,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還有一些差距,但較之以前,農村居民的生活狀況有了很大改善,隨著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已經不再滿足于生存需要,而對生活有了更高層次的需求。因此,應在國家普惠式養老的基礎上,以家庭養老為保障,個人儲蓄養老、商業保險養老、社區養老、社會救濟養老、計劃生育家庭養老為補充,全方位,多層次地解決農民的養老問題,滿足不同層次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使農民不再有后顧之憂[4]。
2.4健全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相關配套措施
養老保障模式問題不僅僅是老年人的養老問題,還涉及到方方面面的社會問題。構建一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還要有一套完備的配套措施,例如有步驟地實現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建立土地使用權流轉機制,實行農業經營的規模化與現代化;建立農民工、流動農民工和失地農民的養老保障政策等。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村養老保障模式的構建既合理又全面,做到以農民為本。
2.5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正常運行的支持系統
構建一個完善的農村養老保障模式是解決農村老年人養老問題的重中之重。尋求一個完善的養老保障模式是推進社會保障事業必須面對的最深刻的嘗試,也是完善農村養老保障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確定養老保障模式基本路徑的同時,必須建立一個養老保障工作正常運行的支持系統,即在經濟、法律、政策、道德、管理等幾方面與時俱進地做好相應的工作。
3
[1] 李振綱,呂紅平. 中國的尊老敬老文化與養老[J].人口學刊,2009(5):27-31.
[2] 李巖.近二十年來中國古代尊老養老問題研究綜述[J]. 中國史研究動態,2008(5):8-14.
[3] 王瑩.孝道文化下的農村養殖模式選擇[J].文教資料,2010(4):81-83.
[4] 施從美,劉更生.農村尊老道德觀念弱化的原因及其它[J].新疆教育學院學報,2000,16(4):42-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