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初中數學教學中學困生轉化問題
唐華文
: 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數學教育面向全體學生,體現基礎性、普及性和發展性的特點,實現: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從小學數學過渡到初中數學,學習內容、研究方法,都是個轉折,尤其是數學思想認識上要產生質的飛躍。然而有些初中學生很難邁過這個轉折點,出現數學學習成績兩極分化, 因此注重學困生的轉化工作,對大面積提高初中數學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
初中數學學困生形成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缺乏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意志薄弱方面的原因
主要表現為目的不明確,學習缺乏獨立性,自信心、學習沒有目標,死讀死記不求甚解,注意力分散,上課不認真聽講,思維反映遲慢,不求上進,久而久之,對于學習,他們先是厭倦,而后放棄,教師布置的練習、作業不能獨立完成,不愿弄清所學的內容,應付差事,遇到困難不想辦法解決,抄襲了事,不重視考試,缺乏競爭意識, 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學習上的學困生。正是由于學習缺乏主動性,嚴重地影響著學困生的智力發展,阻礙了學困生學習上的進步。
二、知識、技能掌握不牢,不系統
如果學生對基本概念、定理模糊不清:不能用數學語言再現概念、公式、定理。不看課本,不能說明概念的體系,概念與概念之間聯系不起來,沒有形成較好的數學認知結構,不能及時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不能為繼續學習提供必要的認知基礎,就造成了連續學習過程中的薄弱環節,跟不上集體學習的進程,導致學習分化。
三、思維過程、方式和學習方法不適應初中數學學習要求
初中階段是數學學習分化最明顯的階段。初中數學出現了許多復雜的概念、公式、定理等。只靠機械的記憶和直觀思維是不能完成的。學生解題時不遵循一定的步驟,解題過程沒有邏輯性。不能正確靈活地運用定理、公式、或死搬硬套,不能正確評估自己的作業或試卷。
針對以上對數學學習分化產生的原因的分析,下面我結合自己的經驗,就學困生的轉化工作談談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培養學困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數學新課程標準更加重視學生學習教學的興趣,教學時,應加強教學的直觀性,通過直觀性使學生理解數學概念、性質,使學生在大腦中建立起所學知識的數學模型。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備課時充分考慮數學學習困難生的需要,專為他們設計一些簡單問題,并讓其體驗到成功的愉悅;充分認識小組合作學習的作用,創設一個適度的學習競賽環境;應加強教學語言的藝術應用,讓教學變得生動、有趣. 在實際教學中,更要注意對學困生實行情感方面的教育。要充分肯定學困生的優點,肯定他們的微小進步,促使他們積極主動的學習。 二、培養學生自學學習的良好習慣,傳授正確的學習方法,提高他們的解題能力
教師要加強對學習的學習指導,一方面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正確的數學學習觀念;另一方面是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學法指導和學習心理輔導。 在教學實踐中發現,學困生中有不少人智商不低,能認真聽講,按時交作業,對學習抓得很緊,吃了不少苦,費了不少勁,到頭來就是成績差,不是不想學,而是不會學?!笆谌艘贼~,不如授之以漁”教師不僅要教給學困生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教給學困生獲取知識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學會思考。教師要拿出一定的時間、精力,與學困生促膝談心、互相體諒、互相尊重、共同磋商,最終選準有利于鍛煉能力、施展才華、弘揚個性、適合學困生的學習方法。
三、降低教學難度,注意循序漸進 學困生的普遍問題是基礎差,接受知識較慢,但智能和認識結構的發展是循序漸進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就要注意進行新舊知識的穿插學習,設法降低難度,合理安排課堂知識內容,如多做一些有趣味性的數學題目,多做一些帶有圖形、圖象的直觀性題目,針對思維力薄弱的學生可采取以情境促思維的方式,通過有趣的喜聞樂見的場景引入課題,把握知識層次,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以幫助學困生逐步掌握知識,達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的理想境界。教師在解答問題時,要注意啟發式教學方式的應用,引導他們分析問題,逐步讓他們自己動腦解答問題
四、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
心理學認為,人的情感與認識過程是相聯系的,任何認識過程都伴隨著情感。和諧的師生關系是保證和促進學習的重要因素,特別是對后進生熱情輔導,真誠幫助,從精神上多鼓勵,學法上多指導,樹立他們的自信心,提高學習能力。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河無以成江?!?。學習也是一樣的,學困生之所以學習不好就是沒有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學,但只要教師在實際教學中認真,細心地引導培養,學困生也可以一步步轉化為優秀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