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加強對大學生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必要性研究

王卓凱

高校藝術教育,有利于促進大學生身心和諧、健康的發展,促進大學生的思想交流、品格完善和性情陶冶,是高校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手段和有效措施之一,也是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學校藝術教育發展規劃(2001-2010年)》中要求高校要結合本校的實際和努力創造條件,開設各種藝術類選修和限定性選修課程,滿足學生的不同需求。[1]如何搞好高校藝術教育,以發揮藝術教育在培養高素質人才方面的作用,是高等教育需要思考和實踐的問題。

音樂作為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已經被越來越多教育工作者所認同。高等學校的學生,不僅要學習好專業知識,同時也要提高各方面的素質。近幾年高校多開設了音樂欣賞課,音樂文化在校園文化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能提高學生的審美素質及思想道德素質,同時也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2]

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以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民族文化彰顯于世,而中國的民族音樂更是絢麗多姿,在世界藝壇獨樹一幟。中國民族音樂伴隨著中華民族的形成而形成,是中華民族精神和氣質的象征。自秦漢以來的兩千多年中,我國各民族與世界各國、各民族人民之間不斷地進行著廣泛的文化交流與融合,創造了中國光輝而燦爛的傳統文化,其中包括中華民族的傳統音樂文化。

今天,民族音樂被賦予了更為重要的意義,它是國家的象征,是友誼的橋梁,更是增進相互了解的共同語言。中國民族音樂為其他民族、其他國家打開了了解中國、認識中國的窗口,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文化中也起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大學生中進行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十分必要,它不僅可以讓大學生們更好地了解中國的民族音樂、民族文化,拓展他們的藝術視野以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同時,更是一種極為有效的藝術教育形式。

一、目前大學音樂教育的現狀以及存在的局限性

本文所要討論的“藝術教育”,不同于培養專門藝術人才的專業教育,而是指提高、普及學生的文化修養、鑒賞能力、審美情趣等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新人的藝術素質教育。當前,我國各高校的音樂藝術教育能力還比較薄弱,大學生中普遍存在著音樂知識貧乏,感受音樂和鑒賞音樂的能力比較差的現象。

大學生的音樂素質教育近年越來越受到廣泛地重視,但其中仍然存在一些難點和困惑。其中一個重要方面是對當前大學生的音樂偏好不盡了解,因而難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有鑒于此,為了了解當今大學生的音樂知識現狀,以便有針對性地對大學生進行音樂文化素質教育,更好地開展校園文化活動,筆者于2006年6月對來自北京師范大學十幾個院系的學生進行了一次音樂知識調查。本次調查采用隨機抽樣問卷方式進行,共發放問卷321份,收回問卷321份,其中城市生源153人,農村生源168人。

(一)調查結果統計

根據調查統計,321人中有291人愛好音樂,占總接受調查人數的90.65%。其中城市生源共有147人愛好音樂,占96.17%;農村生源有144人愛好音樂,占農村生源的85.77%。共有99人識簡譜,占總調查人數30.84%,其中城市生源有63人,占城市生源的41.18%;農村生源有36人,占農村生源的21.43%。共有9人識五線譜,占總調查人數2.8%,其中城市學生有7人識五線譜,占2.18%;農村學生只有2人識五線譜,占農村生源的0.62%。321人中選“中學音樂課上得很正常的”有183人,占57%,選“基本不上的”有45人,占14.02%,選“偶爾上一點”的93人,占28.97%。其中城市學生選“音樂課上得很正常的”比例明顯高于農村學生。這些數據表明城市學生的音樂基礎好于農村學生。

在填空問題中,能正確寫出三名以上外國音樂家的有38人,占35.51%,能正確寫出三個以上外國音樂家代表作品的有10人,僅占9.35%。能正確寫出三名以上中國音樂家的有24人,占22.43%;能正確寫出三個以上中國音樂家的代表作品的有16人,僅占14.95%。能寫出三首以上最喜歡的樂曲的只有33人,占30.84%;值得注意的是,有27個人一首樂曲也寫不出來。被調查者共寫出443首最喜歡的歌曲,其中外國歌曲37首,占8.75%;中國藝術歌曲61首,占13.77%;而通俗歌曲則有345首,占77.88%。在被調查者寫出的最喜歡的459位歌唱家或歌星中,外國歌唱家和歌星35人,占7.63;中國歌唱家56人占12.20%,而通俗歌星多達368人,占80.17%。

(二)調查結果分析

從以上的數據分析,筆者認為造成目前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中小學音樂教育還很薄弱

調查資料表明,有69.16%的學生不識簡譜,有97.2%的人不識五線譜,調查對象中只有57%的人在中學正常上音樂課,有14.2%的人基本不上音樂課。這說明中小學音樂教育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之所以現在的大學生音樂知識有這樣的現狀,其原因主要為:第一,中小學音樂師資普遍短缺。第二,不重視音樂教育、片面追求升學率的現象在多數中小學還司空見慣。第三,多數家長只看重與升學有關的主課,而不太關心音樂課。筆者認為,音樂教育是基礎素質教育,它不僅對發展整個國民音樂教育關系重大,還直接影響著全民族的文化素質的提高。長期以來中小學教育在人才培養上始終是“升學第一”,老師學生都圍著高考這根指揮棒轉,從幼兒園一直到大學,再升研究生,碩士、博士……好像才是教育的目的,因此,與高考無關的音樂教育當然就很難得到重視。

2.音樂教育城鄉差異大

音樂教育是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對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提高全民族素質和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有著重要作用。我國音樂事業的發展、音樂教育的進步在近些年速度較快。但同時應看到,我國廣大農村的音樂教育仍然處于落后狀態,而且形勢十分嚴峻。在這次抽樣調查中共有99人識簡譜,占總人數的30.84%,其中城市生源有63人,農村生源有36人,明顯看出城鄉差距。

究其原因,一是教師嚴重不足且素質不高。2002年資料表明:我國農村現有中學93000所,而音樂教師僅有28000人,平均每校不到1名;現有小學822309所,學生1.337億人,教師才6.9萬名,其比例為1940:1。這些教師中大多數還是其他專業改行的。[3]二是教學設備嚴重缺乏。國民音樂教育的基礎在中小學,同時主要的教育對象又在廣大農村,然而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師資和設備相對較差,顯然不符合九年義務教育教學大綱的要求,同時也與培養高素質的跨世紀人才極不相適應。出現這一系列現象的最主要原因還是在于農村的經濟不發達。一個地區的經濟不發達除了不能帶動地區市場發展以外,還會對地區教育的發展起著不容忽視的負面影響。由于經濟的滯后,音樂教育的硬件設施也不可能得到改善。

3.音樂課的質量有待提高

從這次抽樣調查來看,學生們對中外音樂家的了解都不多,對中國音樂家和他們作品的熟悉程度還不如對于外國作品的熟悉程度,這與中學音樂課教學質量有很大的關系。總體上講,中學教育中不重視音樂課,更不重視音樂欣賞課,從欣賞的內容來講,中學音樂欣賞課的音樂不夠系統和全面,同時也不符合循序漸進的原則。欣賞曲目從內容到形式應是從易到難,從小到大,從民族到西洋,從聲樂到器樂,從標題音樂到無標題音樂,而目前一些學校尚未做到這些。在欣賞課的教學中所欣賞的曲目單一,多是器樂作品,而且更多的是西洋管弦樂作品,這對絕大多數青年學生來講,是不適宜的,不能收到應有的教學效果。

4.流行音樂對音樂文化的沖擊不可忽視

調查表明,有絕大多數的大學生熟悉流行歌曲和流行歌手,這說明流行音樂在青年中已經占有了很大的市場。市場的商業化和經濟化給流行音樂的發展帶來了太多的空間,電聲技術的發展和出版商的炒作使流行音樂充滿了幾乎所有媒體。而與此同時古典音樂與中國民族音樂卻像是森林中的一株小草,顯得有些微不足道。青年們耳濡目染的就是從鄧麗君到F4,從港臺歌星到小甜甜、杰克遜,流行歌曲把愛、友誼、時光流逝的惆悵、世事滄桑的失落這類不是主題的主題,以往被認為不該成為情調的情調都變成了取之不竭的永恒主調。大多數流行歌曲涉及的情緒感受對青年人起不到理想教育的作用,對許多藝術歌曲形成沖擊。

二、加強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和意義

音樂文化教育給大學生提供接受審美教育的機會,并能使大學生樹立一種正確的、科學的審美觀。音樂本身對大學生就是一種最富現實性的審美教育。音樂是社會生活的真實反映,它的內容和形式是由同時代的物質生活條件和與其有關的生活方式決定的,它表現的是人們對現實社會生活的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同時,音樂高于現實生活,不是把實際的生活照原樣記錄。所以,音樂美是屬于意識領域的東西,是對現實美經過藝術加工得來的,它比現實美“更高,更強烈,更集中,更典型”。在進行音樂欣賞課時,老師常常會讓同學欣賞一些旋律優美、節奏鮮明的名家名作。這些作品,同學在平日的生活中或許也會聽到,或許偶爾被某一段流暢的旋律所打動,而這些反應,只是建立在“用耳聽美妙聲音”的基礎上,可以說,只是一種“耳朵的享受”。如果通過音樂欣賞課,由老師對某作品的背景及作曲家的生平逸聞予以介紹,或是對作品中某段動聽的旋律給以曲式結構、配器等方面的分析,就會讓同學在理論上對其有一定的認識,當與實際的音樂相結合時,那就不僅是“耳朵的享受”,而更是發自內心的一種審美體驗。音樂欣賞的全部過程是一種自覺的審美過程。這個過程應貫穿所有的審美因素,并以美感的發生為根本內容。只有在長期的、反復的美感發生的發展中,音樂欣賞才會影響學生的情感意向,形成審美情操。

民族音樂文化教育作為學校審美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的作用不只是美育本身,而是有益于學生的德、智、體的全面素質的提高。

首先,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對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有潛移默化的推動作用。世界上那些偉大的藝術家,他們創作的優秀作品,總是在幫助人們認識生活的同時,也教育著人對生活采取正確的看法和態度。音樂欣賞課上,學生會欣賞到許多不同類型、不同時期的音樂,其中不但有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祖國、熱愛人民的政治教育音樂,有熱愛集體、尊重師長、孝敬父母的傳統道德教育樂曲,有遵紀守法的良好社會公德教育樂曲等等。例如,《畢業歌》田漢詞、聶耳曲作于1934年,此聲樂作品是影片《桃李劫》的主題歌。該片描寫“九.一八”事變后,中國青年學生坎坷的生活道路。《畢業歌》就是影片中一群青年在畢業前歡聚一堂時唱的。它號召青年走上救亡的道路,展現一代青年的志向和抱負。它音調高昂、節奏開闊,突出地表現了在當時歷史背景下,中國有志青年“掀起民族自救的巨浪”的氣勢。類似的歌曲還有很多,如《救亡進行曲》、《救國軍歌》、《大刀進行曲》等。在民族音樂欣賞課上,讓大學生聽這類歌曲,時刻叮囑生活在和平年代的他們,不忘祖國的艱苦歲月和珍惜英雄烈士們拋頭顱、灑熱血換來的幸福生活,培養一代大學生“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激情,強化愛國主義教育。歌劇《紅珊瑚》,真實地反映了舊中國人民受封建地主的欺壓,揭露了地主階級的罪惡,同時反映了勞苦大眾盼解放、跟著共產黨鬧革命的堅強信心和決心。

其次,音樂對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音樂的欣賞是一個全方位的過程,讓學生在欣賞中了解音樂家的生平事跡、音樂作品的意義、價值,使大學生掌握傳統的故事音樂、寫實音樂知識。如歌曲《孟姜女》就是傳統的故事情節與現代音樂藝術的圓滿結合。[4]音樂欣賞課還能幫助大學生弄清中外樂器發明發展歷史。例如我國編鐘的出土、二胡與瞎子阿炳的遭遇,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另外,大學生理解了歌詞的語音、語調、節奏、情感,可提高大學生的語言表達和朗讀能力。大學生在欣賞音樂中,不僅獲取豐富多彩的音樂文化知識,同時也拓寬了人生的文化藝術面,使文化素質在音樂欣賞中得到提高。

第三,音樂對大學生的心理素質教育起到積極的誘導作用。心理素質教育指培養大學生的諸如協作、表現、柔韌等良好心理品質,使其具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在演唱或演奏中,從音樂的記憶力、動作的模仿觀察力、音樂形象的想象力方面,培養大學生的表現力和自信心,培養大學生“勝不驕,敗不餒”的頑強意志、堅韌的品格及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

最后,音樂對大學生的創新意識有啟發的作用。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而創新精神又是創新教育的核心。音樂欣賞可以激發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所謂創新性思維,從定義上講,是指脫離傳統的思維模式、培養起獨特的思維能力、創造新事物的能力。創造性思維表現在不滿足于用現在的知識和社會常識去解決當前存在的問題,而用嶄新的創造來解答問題。音樂是一種非語言的信息,是一種不具象的藝術。音樂的自由性、模糊性、不確定性特征給人們對音樂的理解提供想象聯想的廣闊空間,音樂藝術的欣賞體現了鮮明的創造意識,音樂是創造性最強的藝術之一。從音樂欣賞來說想象與聯想是更高層次的創造性活動,學生在欣賞音樂時的創造性表現,其價值是不可低估的。他們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主動探索音樂,充分發揮想象聯想,必然直接或間接地培養總體的創新精神,提高創造力。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國力競爭日趨劇烈,高等學校擔負著培養現代化的建設人才的歷史重任。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是大學美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其它學科相比,它在培養人才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

第一,民族音樂文化教育能培養學生認識美、發現美的能力。

音樂是一門特殊藝術,它既能細膩準確地反映人的情感,又能開啟學生智力和大腦思維。音樂教學是全面豐富的,教師不僅要教學生們唱歌,還要講授基本樂理知識,讓他們用音樂的語言去欣賞和學習音樂,并激發其去主動地追求美、感受美。[5]如在欣賞中國交響樂《梁祝》時,要求學生大膽聯想,隨著樂曲的發展進行合理性思維。學生的整個欣賞過程,也是他們開啟大腦思維,發現美、認識美的過程。當樂曲表現梁山伯和祝英臺同窗三載、共讀共嬉時,學生聯想到春光明媚、鳥語花香,其神情中顯現出“喜”;當樂曲表現緊張激烈的抗婚時,其神情中呈現出“怒”;當樂曲表現神話般的化蝶時,其神情中又呈現出“樂”。隨著音樂的發展,學生呈現的“喜、怒、哀、樂”等表情,恰恰反映了其對善惡分辨的理性思維和發現美、追求美的能力。而這些對美的體驗與感知,正是通過音樂欣賞,由內心的體驗而外露于表情的。[6]這種通過審美主體的內心情感和心理狀態,發揮其在審美活動中主導作用的說法,在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荀子的《荀子·正名》一書中就早已提到。荀子認為“喜、怒、哀、樂”等情感體驗由心來把握,在視覺與知覺的感知上,心起了主要作用,所謂“心有徵知,則耳而知聲也,緣目而知形也”[7]正是這個道理。荀子的這種觀點證明了音樂欣賞教學具有培養學生通過內心去認識美、發現美的教育作用。

第二,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可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現代化建設需要具有獨特想象力與創造力的新人,而大學音樂教育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藝術修養,而且能夠培養其獨特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因為音樂的想象具有自由性、情感性和差異性的特點。音樂給人們展開的想象空間是極為廣闊和自由的。音樂想象的自由性在于音樂給人提供的只是音響,而不是具體形象的事物。欣賞者要在頭腦中塑造完整的音樂形象,就必須借助于想象進行再創造,這種再創造完全是由欣賞者主觀控制的。如果說作曲家是一度創作,演唱(奏)家是二度創作,那么欣賞者便是三度創作。欣賞者在已有的感知材料上進行重新組合、合理加工,使其在大腦中創造出新的形象。如欣賞琵琶曲《彝族舞曲》表現彝族男子強悍舞蹈的那一段,未給學生限定范圍、介紹樂曲內容、背景等,而是讓學生閉上眼睛欣賞并展開想象,聽這段音樂表現的是什么。聽完后,有人說是農民秋收的喜悅,有人說是抗日勝利后人們的歡騰,還有人說是舞者在進行快速的旋轉。雖然學生的情感體驗不同,對作品的感受不同,但是他們對音樂基本情緒的把握卻是相同的。教學的事實證明,音樂欣賞課在培養學生合理的想象力、創造力方面具有獨特作用。

第三,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可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

培養合格的現代化建設人才更應培養其良好的情感品質。“教書”更要“育人”,指的正是這個道理。通過音樂教育使人達到人格完善,即“真與善相統一”的說法,在戰國中期儒家學派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孟子·盡心上》中早已提到,孟子認為“樂”以“仁”“義”為其內容。真與善的統一,也就是美的實現在于樂教的實踐。“樂”之美的實現,要比單純的道德說教更深入人心,即“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孟子的觀點即指音樂教育在培養人的真與善的統一方面,比道德說教更具作用。音樂欣賞課,向同學展示的都是中外音樂史上優秀的音樂作品,它包含著一個國家的歷史、社科、民族傳統等對作品創作產生的影響,以及作曲家個人的經歷對作品產生的影響。向學生展示這些優秀作品的同時正是通過知識傳授、環境熏陶等教育的過程,使其內化為學生自身的人格、氣質、修養,成為他們相對穩定的內在品質的過程。在欣賞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精神、理智、情感和感覺等諸方面達到了和諧與統一。因此通過音樂欣賞,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情感品質,使其達到智力(真)與情感(善)的相互統一。

第四,民族音樂文化教育擴大了學生的人文知識,為大學生能力的培養提供了智力保證。

音樂藝術是一門表達人們思想感情、反映現實生活的藝術。不同時代、不同地區、不同民族有不同的音樂作品,音樂與人文知識有密切的聯系,要想真正理解作品的內涵,就必須對音樂作品所涉及的多方面的知識有所了解。如要想理解我國琵琶名曲《十面埋伏》就必須熟悉中國古代楚漢相爭的那段歷史;就是一些短小的歌曲如《嘎達梅林》,學生也可以了解蒙古人民的生活習慣、服飾特征、宗教信仰、民族文化、地理環境。

古往今來,我國的很多音樂作品都能夠激發大學生們的愛國熱情和民族自豪感,引發大學生對民族命運的關心和思考。這些民族音樂可以讓學生在人生觀、價值觀等方面都受到良好的教育,培養他們高尚的人格和良好的道德情操。早在商代,中國的音樂文化就得以高度的發展,敦煌遺址中記載了我國古代音樂文化發展的鼎盛面貌。近、現代中國的革命歌曲更是鼓舞了幾代人,為祖國的解放、人民的富強,拋頭顱、灑熱血,獻出自己的寶貴生命。通過對這些作品的賞析,完全可以達到音樂的德育教育作用。可以將解放戰爭時期有代表性的音樂作品作為音樂欣賞課的內容,例如《長征組歌》、《紅色娘子軍》、歌劇《白毛女》、《黃河大合唱》、《義勇軍進行曲》、鋼琴協奏曲《黃河》……音樂的魅力會在無形中感染他們,使他們自覺的增強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認識到自己肩上擔子的份量,激勵他們立志為中華之輝煌而努力學習。

綜上所述,民族音樂文化教育能“以情怡心”、“以情導善”、“以情啟智”、提高情緒、陶冶情操,都有“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作用。正因如此,決定了音樂教育的必要性和有別于其它課程教育的特殊性。而對于我們大學生來說,尤其應當重視的是對中國民族音樂文化的教育。

三、加強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的方式和方法

音樂教育屬于審美教育范疇,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大學一方面要開設民族音樂欣賞類的選修課,增長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質,提升民族自豪感;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音樂實踐的場所,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要加強引導,讓大學生多欣賞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提高審美情趣和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通過民族音樂的欣賞,在音樂活動中還可以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一)必須高度重視中小學音樂教育

對于音樂教育,人們應給與高度的重視,從現在的狀況來看是不容樂觀的,這需要國民與教育工作者的一起努力。首先要進一步提高認識,教育主管部門、學校和家長都要重視音樂教育在提高學生素質和培養創造能力中的重要作用,將音樂教育工作和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素質教育緊密聯系起來。使基礎教育從升學教育轉變到素質教育的軌道上來。第二要配好教師,配齊設備,這就要求政府給與高度重視和充足的經費投入。第三要遵照國家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音樂教學大綱》的精神,切實搞好“普九”教育中的音樂教育,按照各年級音樂教學計劃,開足課時,保證音樂教育質量,特別要重視音樂欣賞課質量。

(二)提升大學生的民族音樂欣賞能力

針對大學生音樂知識薄弱的現狀,必須加強音樂素質教育,彌補中小學音樂教育的不足。音樂教育屬于審美教育范疇,是全面素質教育的重要途徑和手段。大學一方面要開設音樂欣賞類的選修課,增長大學生的音樂知識,提高音樂素質,另一方面,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為大學生提供音樂實踐的場所,陶冶情操、凈化心靈,要加強引導,讓大學生多欣賞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提高審美情趣和創造美、鑒賞美的能力。通過民族音樂的欣賞,在音樂活動中還可以結合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

第一,增強感性經驗的積累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關鍵。音樂既不同于文學,又有別于繪畫,它是聲音的藝術、時間的藝術。音樂欣賞能力的養成最直接、最關鍵的就是多聽,多接觸民族音樂。大學生要培養自己的音樂欣賞能力,還要廣泛傾聽不同歷史時期、不同風格流派、不同類型的代表作品,這樣,一方面可以擴大大學生們的藝術視野,多方面提高欣賞心理素質和水平,同時還可以使大學生們從比較和鑒別中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提高對民族音樂的愛好和興趣。

第二,掌握音樂知識是培養音樂欣賞能力的基礎。音樂基本知識是音樂的語言,掌握豐富的音樂理論知識對培養大學生的欣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音樂知識越豐富,音樂欣賞能力也就越強,水平也就越高。

第三,提高自身文化藝術修養,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是文化藝術修養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文化藝術又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一個人音樂欣賞能力和水平。音樂文化和其他文化密切相關,如與文學、戲劇、舞蹈、繪畫、歷史以及民俗等是密不可分的,欣賞者在聆聽一首好的作品時,收獲的審美感受是長期積累的知識、審美趣味等多種因素在一瞬間以感性方式展現出來的結果。所以大學生應該利用大學這段美好時光,努力汲取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陶冶情操,開闊胸懷,這對全面提高大學生的音樂欣賞能力是有很大幫助的。

第四,大學生應積極參加學校舉辦的文化藝術活動。如參加校園歌手大賽、合唱比賽、民族音樂文化節等活動,對民族音樂文化親身體驗,也是一個人文化修養的積累。總之,大學生要想成為一名水平較高的音樂欣賞者,就必須不斷豐富自己,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和生活體驗,以促進音樂欣賞能力的培養和提高。

(三)加強和改進民族音樂教育

第一,要轉變思想,更新觀念,加強中小學民族音樂教育,注重人才的全面培養。政府教育部門要舍得對中小學音樂教育的投資,為中小學配備音樂教學設備和師資。

第二,要加強對大學生的審美教育,增強鑒別音樂美的能力。審美教育是我們整個教育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可以幫助青年學生樹立正確的審美觀,提高辨別、欣賞美的能力。現在的大學生都在從不同的角度追求美,但他們的審美能力還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我們必須加強大學生的美感教育,正確引導他們對美的追求,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正確的審美觀念。正確的審美觀念對大學生的音樂欣賞活動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第三,全社會應共同營造一個有利于培養大學生音樂欣賞能力的大環境,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門應把民族音樂課定為學校公共必修課,高等院校應根據實際,設立民族音樂文化藝術中心,加強藝術師資隊伍的建設,為大學生開設民族音樂基本知識、音樂欣賞、中國音樂史等課,循序漸進地培養大學生們對民族音樂的興趣。音樂理解力、鑒賞能力在音樂素質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提高全民族的音樂素質,主要指的就是提高音樂理解鑒賞能力,高等院校應把提高大學生的音樂鑒賞力作為一個主要教學目標。

第四,學校還應利用廣播臺、宣傳欄等,廣泛宣傳優秀的民族音樂作品,在校園里營造一個健康高雅的音樂氛圍,引導大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利用已有的知識與積累的音樂素材對欣賞的作品進行感知與辨別,在獲得美感的同時,提高音樂鑒賞力。

第五,學校應經常邀請專業樂團深入到高校校園,演奏一些膾炙人口的民族音樂優秀作品,并改變演出方式,在演奏前可先進行樂曲的創作背景及一些簡單欣賞知識的講解。

(四)宣傳文化部門要加強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宣傳

黨的十五大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宣傳文化部門,必須嚴格遵循這一原則,對大學生只熟悉流行音樂的現狀,宣傳文化部門應有所作為。要加強對媒體、出版業的領導和監控,加強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宣傳,改變那種流行音樂充斥媒體的狀況,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高雅音樂,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對格調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樂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媒體中的音樂健康發展,使青年人接觸到完整健康的音樂作品。

綜上所述,對加強大學生中國民族音樂文化教育具有極為重要的意義,與此同時,大學生群體也一定要加強自身對古典音樂和民族音樂的修養,同時國家的宣傳文化部門也要改變那種流行音樂充斥媒體的狀況,建立科學的評價體系,加大對高雅音樂,優秀作品的獎勵力度,對格調低下、思想水平不高的音樂作品加以控制,形成正確的輿論導向,使媒體中的音樂健康發展,也使更多的大學生群體接觸到具有我國特色的民族音樂作品。

參考文獻:

[2]于潔.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的作用.美與時代.2004.2

[3]張向俠.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考[J].交響──西安音樂學院學報.2001(1)

[4]于潔.高校開設音樂欣賞課的作用.美與時代.2004.2

[5]張克學.試論創新試論音樂教育對提高大學生創新能力的促進作用.音樂天地.2005.9

[6]宋德玉,姬英濤.陶冶情操,完善自我──論音樂欣賞課在高校素質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美與時代.2004.9

[7]荀子.荀子·正名[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