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原生態民族音樂:兒童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天然課堂
代麗莎
論文關鍵詞: 原生態民族音樂; 生態式藝術教育; 天然課堂
論文摘要: 生態式藝術教育是一種面向人的全面文化素質的教育,它強調認知、感情、體驗的融合,關心人的整體人格的形成。黔東南民族音樂是進行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天然課堂。新時代,我們須將傳統與時代對接,更好地發揮原生態民族音樂“歌育人”的特有功能。
藝術是真善美的統一,它不僅有利于兒童的個性和創造能力的發展,還有利于兒童的認識能力的發展,提高兒童的全面的文化素質。現代教育各學科之間不合理的區分,使人不再是整個的、立體的,和諧發展的人,而成了一種局部的、片面的的個體。這種教育所創造的個體是一個沒有長久精神生命力,不能持續開放發展的人,也就失去了人的本真(個體的人區別于類、群的特征,就是其本身在教育中所形成的整個的、獨特的精神世界)。然而,現代教育存在的無所不在的分裂,不僅使兒童的精神遭受懲罰,也會讓人在物欲的海洋中失去了與自然、他人以及社會的和諧。
人,如果失去了其精神的追求,那他將失去了自身作為人的本質特征;如果教育所造就的是沒有開放的心態、不能夠可持續性發展的人,那我們的教育就是失敗的教育,沒有靈魂的教育,教育必然失去自己的本真,人類也就失去了自己固有的精神家園,人類社會的發展必然是一潭死水,止步不前。
個人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具有一個接納百川的開放心理和心態,而生態式藝術恰恰是造就這種心態的重要途徑。[1]生態式藝術教育是不為藝術而藝術的教育,是一種促進人全面發展的文化素質的教育。這樣的藝術教育不僅對個體,更對民族、世界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生態式藝術教育的目標
如果說地球得到可持續性發展的保證是保持自然生態平衡,那么人得到持續發展,教育的靈魂得以保持,人類社會以及人類精神家園得到保衛與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健康的生態式藝術教育。健康的藝術教育是“不為藝術而藝術教育”的生態式藝術教育。這樣的藝術教育是一種整體性、融合性、開放性的藝術教育,是展現人的高級聯通智慧的綜合藝術教育,是充分認識到藝術的本質后發展出的藝術教育。它的目的在于在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建立一種互生、互補、交叉融合、持續發展的生態關系,努力營造使人和諧完整發展的環境,并使人擁有與社會真正文明前進所不可或缺的生態智慧與生存智慧。這種生態智慧致力于建設生態系統內部人類和自然的其他成員在物種豐富性、多樣性、變化性基礎上的相互關聯、相互依存、相互平等,從而形成人類與自然的其他成員共生互生、生生不息、循環復始的生態關系。生態智慧是一種“人在世界中存在的”生態關系,也是一種“人與世界整體同一的”生命境界[2]。因而,生態式藝術教育的終極目標是指向人作為人的“真正自我”的實現。
關注人作為人“真正自我的實現”必然關注人的和諧全面人格的形成。生態式藝術教育的本質就是用“愛”“生命”“美”的整體、全面和諧的教育理念和精神,啟迪兒童的心靈,使他們的內在潛能得到激發與發展,使他們的人格得到全面和諧發展。
二、生態式藝術教育的特征
以美為切入點的整體性建構的課程模式是生態式藝術最顯著的特點,具體表現如下:
1.感受和體驗是生態式藝術教育主要方法
它注重以兒童熟悉的、親身經歷的心理經驗為基點,啟發他們用心靈深處最敏感的頓悟認識自我;在情感體驗過程中自我反省,在和諧的心理環境與氛圍中表現最真實的自我;從而不斷地超越自我,完善自我,發展自我。
2.藝術是洞察感情模式的源泉
藝術本身以其特有的表現力,直達人類生命的最深處,它是人類對生命的感悟、體驗,是人作為人對自身生命的再創造與升華。藝術特有表現力能使人將其內在的精神與情感深刻地融入自身的生命之中,從而使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達到真正的和諧。
3.生態式藝術教育注重情感領域和認知領域的整合
生態式藝術教育以兒童熟悉的生活經驗基礎,突破了以前只注重兒童認知領域發展的不足,它以兒童為中心設計課程體系與模式,注重的是兒童全面立體(即認知、技能與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發展。它將兒童認知的發展與其息息相關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使兒童在與自身所處的文化、社會、自然不斷交互作用的過程中,不斷積累經驗,完成自身的社會化,并使其人格不斷獲得發展,最終成為社會發展需要的“社會人”。 三、原生態民族音樂,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天然課堂
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歌舞,是生態式藝術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之一。置身于這樣的歌舞世界中,就是置身于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天然課堂。
神奇的天籟之音苗嶺飛歌、侗族大歌,美麗錦雞舞……是黔東南原生態民族音樂與文化的典型代表一部分。置身于歌舞的海洋,我們可以忘情地體驗人類對生命亙古不變的呼喚與追求。也是這樣的歌舞,因為與生活、與自然、與生命的水乳交融:這里的人們生老病死離不開音樂、生產勞動離不開音樂、逢年過節離不開音樂、社會交往離不開音樂、表達情感離不開音樂。兒童便在這樣的氛圍中成長為這樣社會的一部分。
侗族大歌是進行生態式音樂教育中最典型的原生態民族音樂,它起源于春秋戰國時期,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是一種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混聲合聲的民間合唱形式[3]。這里就以它為代表介紹一下黔東南苗族侗族民族音樂的獨特的生態式藝術教育特點。
侗族大歌的歌唱形式把學習音樂與人格的培養和生活的積累融合為一體,它是侗族文化的最直接的表現形式。侗族人民傾其全部的生命熱情,為自己創造了一個無與倫比的大歌世界。侗鄉的孩子從三、四歲起就開始唱歌。除唱小歌外,侗家的歌唱活動,都是有組織的、團體的,合唱的形式。而通過合唱,能有效地在一種和諧的生態藝術環境中對學生進行團隊精神、合作精神的教育,這是一種家庭和個人無法給予的教育。音樂合唱教學不僅能使人將自身融入團隊之中,而其最深層次的功能,就是讓人不斷地突破自我狹小的一隅,而達至人的生命作為“類群體”的新境界。
“感受生命、關愛生命、表現生命”應當不僅是教育的主旨,也應是生態式藝術教育主旋律、和藝術真善美高度統一的體現。侗族兒童一開始學習唱歌,就開始了他們的“類群體”生活,在歌唱中,他們彼此交流情感而感受生命體驗之美;在歌唱中,他們感悟大自然的四時變化、萬物和諧共生的秩序,感受人間的真情與關愛,他們在充滿愛和藝術的氛圍中成長,感受人類的生命之美,最終而成為生于斯,長于斯的村莊與文化的一部分。
感受與體驗生命之美,就是人作為人感受與體驗自身生命的本真,而這種本真即就是美。侗族大歌的多聲部的歌唱形式,本身就是藝術真善美統一表現形式。通過在一個年齡相仿的歌隊感受各聲部之間的和諧,歌唱者體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你我彼此依存的力量與生命之美。因而侗族人民音樂世界,不僅是一個美就是真,真就是美的世界,更是一個真善美三者和諧統一的世界。
侗族大歌所表現的對生命的體驗,是一種當下的、身臨其境的體驗;動態的、主動的體驗;是在有序游戲規則指導下意興盎然的、靈動活潑的體驗。這種體驗從本質上說是“感受生命、關愛生命、表現生命”的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宗旨與應然。
除侗族大歌外,在黔東南苗族侗族地區還有更多的生態式藝術教育的天然素材,等待著人們去發現、去探索其特有的教育價值。
隨著社會的發展,網絡以勢不可擋之勢席卷了幾乎地球的每個角落,現代化的氣息充斥了幾乎地球的每一分子空氣。從教育角度來看,一方面,黔東南原生態民族文化面臨失傳的危險,另一方面,如果我們在這樣的生態式音樂與文化中注入新的時代活力,發揮“歌育人”的特有功能,將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家庭教育三種形式理想的結合起來,達到真正培養人的目的,是擺在我們面前的機遇與挑戰。讓我們共同努力,在民族文化傳承與兒童發展上盡自己的一份子責任。
參考文獻:
[1] 滕守堯.論生態式藝術教育[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3(5).
[2] 毛文鳳.生態智慧與生態式教育[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9).
[3] 范生姣,麻勇恒.苗族侗族文化概論[M].成都: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0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