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演唱風格
李人亮
從1919年開始,以“五四”新文化運動為起點,中國近現代音樂文化逐漸開始建立和發展。隨著一些大、專學校音樂系、科的建立,培養出一批具有科學民主進步思想、開拓精神及一定專業音樂水平的人才。主要代表人物有蕭友梅、黎錦輝、趙元任、黃自等。音樂創作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他們借鑒古典浪漫主義音樂的表現手法與中國民間音樂素材相結合,創作出反映時代進步精神、追求崇高理想和對美好生活向往的優秀藝術歌曲。這些藝術歌曲采用了文化性較強的歌詞與音樂融為一體的創作形式,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或是表達友情與愛情;或是抒發思念與感慨;或是反映各族人民的風貌;或是歌頌人民的戰斗生活,都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反映出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追求。其中部分歌曲創作的基本思想傾向符合五四運動反帝反封建的時代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民群眾的進步要求。
藝術歌曲源于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歐洲。一般采用詩詞名著作為歌詞,歌曲的旋律性強,個性鮮明,音樂的表現手法及創作技巧比較復雜,并且配有細致、形象的鋼琴伴奏,是一種特定的音樂體裁,體現出歌曲的藝術性。
“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是中國音樂史上歌曲創作的一個鼎盛時期,可以稱其為“中國音樂創作的新紀元”。這個時期創作的藝術歌曲,格調清新、意境雋永,從總體上反映了五四運動所倡導的“科學與民主”的精神。并且具有較高的藝術質量,在創作技巧上精雕細刻,將西洋的作曲技巧與中國的民族風格巧妙結合,注重通過音樂來表現詩的意境,注重旋律創作的民族特色,在和聲的配置上精心構思,獨具匠心。注重發揮鋼琴伴奏的作用,形象、深刻,技法考究,創造意境。從中國語言的聲調、音韻的特點出發處理歌詞與曲調的關系,力求音樂與歌詞的情緒、形象和四聲上相吻合,是人聲與鋼琴的二重唱。
“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也推動了聲樂演唱的發展。這個時期出現的大量聲樂作品,無論在藝術價值上,還是在演唱技術上的要求,都是一流的、無懈可擊的,具有典型的藝術歌曲特點:1.歌詞與歌曲并重。“五四”以前歌曲創作,主要是用外國曲譜填詞的“學堂樂歌”,它的曲并不重要,所側重的是歌詞。2.歌曲介乎于詩與歌之間。音樂的重要性顯著提高,音樂對于內容的表現更加細膩準確。3.鋼琴伴奏的藝術水平和被重視的程度,是至“五四”以前從未達到的。4.是曲作者對人生、命運的深刻感悟,有感而發。
“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是中國聲樂史上的一個突破,其間涌現出了一批杰出的具有一定專業素質和水平的作曲家,他們打開了中國藝術歌曲創作與演唱的大門,聲樂演唱藝術不再局限于歐洲和歐洲作品,為中國聲樂演唱藝術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演唱風格,以立足于發展本民族的文化藝術為基礎。中央音樂學院王次炤院長就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演唱作了非常客觀而深刻的闡述:“作曲家總是千方百計地創作出富有中國特色的作品,不論他們的作品帶有多少程度的中國風格,對于聲樂演唱者來說都是非常重要。”郭淑珍在自己的聲樂教學過程中,運用“五四”以來創作的中國藝術歌曲作為學生每年必須演唱和匯報的作品,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取得了很大的成果。我們學習美聲唱法最終目的除了為了演唱好西方傳統歌曲之外,更主要的是體現在演唱中國作品的能力上。首先要樹立一個廣義的概念,如果說美聲唱法是世界上最科學、最美妙的演唱方法,它應該是適合表現各個民族、各種語言的一個手段。然而,人類文化意識中總是蘊含著一種共通的基質:幾百年來,世界上各國的音樂學院和各國的聲樂教師除了沿用意大利古典歌曲作為學生的必唱曲目,同時也演唱和教授學生許多本民族的優秀藝術歌曲。這些藝術歌曲與意大利古典歌曲,是他們在漫長的藝術學習、教學、交流中積累出來的經典之作。
“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演唱風格密不可分,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蕭友梅、趙元任、黃自創作的歌曲,有相當一部分很出色。這些作品有其共同的特點,詞曲作者的藝術水準相當高,但作品的風格迥異,各有千秋,每一首作品,都具很深的文化內含和歷史背景,是我們演唱和教學的優秀作品。例如趙元任的《教我如何不想他》。歌曲反映“五四”時代的青年在掙脫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的潮流中,對執著而純真愛情的熱情歌唱。首先詞曲本身十分典雅流暢而又細致,詩一般的抒情,好象一株自然生長的有生命力的野花,從自己感情深處流露出來的心聲。這首藝術歌曲在創作上雖然帶有一點“洋”味,但旋律上還是具有中國民族特點,并與語言緊密結合,深刻地抒發了原詩的意境和情緒,是當時中國知識分子思想情感的表述。在旋律組織與發展以及鋼琴伴奏的手法上都抓住一個抒情性的主要節奏音型貫穿全曲,同時采用各種和應、補充、模進、發展以及轉調等創作手法,自然而又舒暢地發揮了詩人的感情,使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詩的音樂。為了加強旋律具有的民族特色,在和聲的運用上,突破了傳統和聲的框框,特別是運用了調性表情,大大擴充了音樂的表情范圍,突破民族音樂很少轉調的常規,創造了中國新的民族音樂的重要表現手段。在黃自創作的藝術歌曲中也大膽借鑒了西洋作曲技巧,并對民族風格也作了新的探索,取得了出色的成就。他的作品格調清新、意境雋永,注意演唱技巧的發揮,具有較高的藝術質量,深受演唱者喜歡。
聲樂藝術是一種用人聲來表現的藝術。它不是單純的一種發聲機制的綜合,而是包含著很多復雜的文化因素,這些文化因素可以通過不同的演唱風格表現出來。對于每一首具體的作品都應該深入了解作曲家的創作意圖和歷史文化背景。“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演唱風格,也應在此基礎上不斷摸索總結,進行研究,從而發掘新的理解、新的感受,真正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藝術發展目標,對待藝術歌曲的創作與演唱風格,應有一個分析、理解、處理的過程。“五四”時期中國藝術歌曲無論是創作風格還是演唱風格,涵義非常深遠,如古典詩詞繪畫一樣,只有使它逐步滲透到我們的理解中去,才能產生新的生命力,才能達到創作與演唱風格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孫繼南、周柱銓《中國音樂通史簡編》,山東教育出版社,1999。
[2]汪毓和《中國近現代音樂史》,人民音樂出版社,2002。
[3]翦伯贊《中國史綱要》,人民出版社,1984。
[4]王次炤、郭淑珍:《中國作品演唱和教學評達》,《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