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郭沫若:現(xiàn)代中國書法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

李繼凱

摘 要: 郭沫若是現(xiàn)代中國書法文化的杰出創(chuàng)造者之一, 在“20世紀中國作家、學者與書法文化”的課題研究視野中,當是一個典型的個案。他的書 法、書論及書法文化活動,都是其文化創(chuàng)造行為的具體體現(xiàn),并構成“沫若文化”現(xiàn)象重要 的組成部分。在新詩及歷史劇甚至在治學方面,郭沫若均曾出現(xiàn)了“江淹現(xiàn)象”,但他后期在現(xiàn)代書法文化追求和創(chuàng)造上卻有著長足進展,并與其舊體詩詞、聯(lián)語的創(chuàng)作交相輝映。在 “新國學”視野下整合學術文化并重估舊體文藝的價值與地位,確有重估郭沫若的必要。

關鍵詞: 郭沫若; 書法文化; 文化創(chuàng)造; 新國學 在世界文化版圖中,中國書法是無可爭議的一個亮點。時至20世紀,除了專業(yè)書法家或主要 以書法名世的人士之外,中國作家、學者對中國書法文化的傳承與創(chuàng)造也做出了非常重要的 貢獻。無論從文人書法、學者書法還是名人書法的角度看,20世紀知名作家、學者中善書者 很多,堪稱陣容龐大,佳作紛呈。其中,郭沫若是當之無愧的佼佼者,他作為現(xiàn)代中國書法 文化的杰出創(chuàng)造者之一,在20世紀中國作家、學者與書法文化的課題研究視野中,無疑是一 個相當?shù)湫偷膫€案。本文擬從“新國學”的視角來重點考察郭沫若對中國書法文化的多方面 創(chuàng)造性貢獻,同時對相關的復雜情形也給出比較客觀的分析和評價。 一 “書法文化”是超越了“書法藝術”的文化范疇和概念,是包含技術性的書藝卻并非局限于 此的文化體系。其相應的研究對象除了書法作品,還應有書家主體和接受 主體、書法理論與批評,裝裱與傳播以及書法與其他文化(漢字文化、文學藝術、政治經(jīng)濟 、性別文化、建筑文化、旅游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歷史學、教育學、心理學、體育學、外交 學或交際學等)交叉生成的邊緣文化。中國人圍繞書法而展開的有關活動創(chuàng)造出了豐富多彩 而又源遠流長的中國書法文化。既然書法文化絕不局限于書法藝術本體[1-2],那 么從書法文化角度看郭沫若,就會看到他不僅在書法藝術層面頗有造詣,而且在相關的書法 文化領域多有創(chuàng)造和奉獻。這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漢字文化及書法研究的重鎮(zhèn)。中國書法的基礎是漢字文化。郭沫若在漢字文化探源、 整 理和研究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貢獻,也對書法歷史與理論的某些難點問題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現(xiàn)代作家中少有書論造詣精深者,而郭沫若就是這樣的作家和學者。國學的根底與西學的 淵博造就了他復合型的知識結構。對漢字的高度敏感也成為他研究和書寫漢字的心理基礎。 他從小就與漢字文化包括書法文化結下了不解之緣。家人的熏陶,私塾的教化,雖然有許多 東西為他所排斥,但在書法的傳承方面卻受益匪淺。從把筆學字的幼年到揮毫不止的晚年, 他在書法藝術上的努力探索與實踐,使他終成20世紀中國書壇名家。也正由于積累深厚,郭 沫若才有可能于20年代末旅居日本時,由古文字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研究入手,考論結合,以 字辨史,借史鑒今,充分占有相關資料,深入探究中國文字和書體的演變規(guī)律,創(chuàng)立了中國 古文字研究的新范式,對現(xiàn)代中國書學理論的發(fā)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即使到了晚年,也 時或結合考古新成果,對古代文字的起源及演變給出新的論證,還擔任《甲骨文合集》的主 編。此外,在60年代著名的“蘭亭大論辯”中,郭沫若的積極參與和影響至今也仍使人難以 忘記。 事實上,郭沫若不僅是一位相當卓越的書法家,也是一位勤勉的書法研究者。在中國書法 史上,文字體式與書法體式的演變是非常值得注意的文化現(xiàn)象,郭沫若對此給予的關注和深 入的研究,產(chǎn)出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的《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 卜辭通纂》、《殷契萃編》及《古代文字之辯證的發(fā)展》等,從多方面破譯和解讀古文字, 使他在古文字研究領域占有重要的地位。唐蘭先生所說“夫甲骨之學,前有羅王,后有郭 董”,將他視為著名的“甲骨四堂”之一。今人視他為古文字研究的一代宗師和弘揚漢字文 化的 使者,自然都有一定的事實根據(jù)。而郭沫若對文字學的精通,顯然也為他的書法藝術和書法 鑒賞奠定了非常堅實的基礎。甲骨文的文化學和歷史學意義是郭沫若所關注的,但其書學或 書體意義也為他所注意。而且,自然形態(tài)的甲骨文也在他的審美鑒賞和摹寫(親筆用毛筆書 寫的相關著作很多)創(chuàng)化中,獲得了現(xiàn)代生命。又如他在《周代彝銘進化觀》中指出:“東 周而后,書史之性質(zhì)變而為文飾。如鐘之銘多韻語,以規(guī)整之款式鏤刻于器表,其字體亦 多 作波磔而有意求工。……凡此均于審美意識之下所施之文飾也,其效用與花紋同。中國以文 字為藝術品之習尚當自此始”。這里從審美意識角度分析書法起源,自然不無道理。而他對 王羲之的《蘭亭序》給予的關注和考證,至今看來亦屬于一家之言。他在60年代發(fā)表的《〈 蘭亭序〉與老莊思想》、《〈蘭亭序〉并非鐵案》、《西安碑林?序》等文,除了表明他對 史實的興趣,也相當充分地表達著他對書法本體的重視。其對原始刻劃符號和甲骨文藝術特 點的論述及《蘭亭序》之真?zhèn)螁栴}的論辯,引起了書壇廣泛的注意,推動了書學理論的研究 ,帶來了書法事業(yè)在“文化革命”或“繼續(xù)革命”時期的艱難潛行。這些成就,尤其是后期 有關蘭亭論辯的 數(shù)篇論文,較為充分地反映了他深厚的學養(yǎng)和比較自覺的文化研究眼光,如特別強 調(diào)從道家文化思想角度研究《蘭亭序》即為顯著的例證。郭沫若在生前一直在骨子里關切漢 字文化的命運,對漢字書寫有一種執(zhí)著的信念;在書法技巧方面,進行了一些積極的思考 和探索;又曾在書法作品中論述書法(如《論書軸》)。而郭沫若對同時代人的書法也給予 了關注,如他曾論及魯迅的書法:“融冶篆隸于一爐,聽任心腕之交應,樸質(zhì)而不拘攣,灑 脫而有法度,遠逾宋唐,直攀魏晉”,也可見出其書法評論的要言不煩,被學人視為經(jīng)典而 廣為引用。總之,伴隨著書法活動不斷進行考察與思考,在郭沫若幾乎成了一種“職業(yè)”習 慣,從一定意義上說他是學者型的藝術家和藝術家型的學者,的確是有相當?shù)览淼摹6?學術文化包括現(xiàn)代書學成果,無疑也是對“新國學”的重要貢獻。 (二) 中國現(xiàn)代文人書法藝術的翹楚。中國書法藝術是中華文化中的瑰寶,是典型的“國粹 ” ,郭沫若懷寶擁粹,兼容再造,在書法藝術層面也有其重要的創(chuàng)造性貢獻。如果說他的文學 作品是“獻給現(xiàn)實的蟠桃”,那么他的書法作品則是“獻給人生的橄欖枝”。其書法生涯甚 至長于文學生涯。郭沫若多才多藝,即使淡化了“旗手”的色彩,也仍擁有著大文人的氣象 ,所以在不少人看來仿佛“東坡”再生。如東坡先生一樣,郭沫若在書法方面也有很高造詣 ,他熟悉各體書法,其中“最為出色的是其將北碑筆法與行、草體勢雜糅為一體的成功嘗試 ”[3]。其追求尚意和變形的書法,在現(xiàn)代書法史上占有相當突出的地位。他著作 等身,其各 類手稿文本也多具有一定的書法價值。當然,若從書法家類型看,郭沫若可歸入文人型(學 者型)或“名人”型書家。“文人書法”為其骨,“名人書法”為其肉,相得益彰而流通于 世。在他的書法作品中,處處透射出一種“文”的氣息,集萬端于胸中,幻化出千種思緒, 從筆端涓涓流出,化為與其學問修養(yǎng)相融合的境界,以書法藝術形式展現(xiàn)給讀者。在“五四 ”前后,郭沫若的手書墨跡就顯現(xiàn)出了自己的個性。在歷史學與文字學交織的創(chuàng)造性研究的 界面上,他的書法藝術更獲得了堅實的學術根基和文人書法的深厚素養(yǎng)。其學者風范、書家 功力與政治家氣魄的相對完美結合,構成了郭沫若書法藝術的鮮明特色,在這種意義上,有 人稱之為“郭體”,自有一定道理。從歷史上看是有“郭體”之譽;從藝術上看,書法風格 或個性的存在也證明有“郭體”之實。僅僅從郭沫若與書法的角度,有心人也完全可以以其 書法活動為譜事,編出厚重的《郭沫若書譜》,甚至也可以緊跟時代需求用“郭字”設立電 腦用字字庫(近期崔俊生編的《郭沫若書法字匯》為此奠定了基礎)。他的書法作品(如草 書《百粵千山聯(lián)》、《致子易詩書軸》、《詠武則天》、《錄莊子逍遙游句》、《國民七言 聯(lián)》,行草《江漢丘陵七言聯(lián)》、《書杜甫草堂聯(lián)》、《沁園春?雪》、《頓覺》以及楷書 文天祥《正氣歌》扇面、用李白《蜀道難》韻反其意而作的行書手卷《蜀道奇》等等[注:參見《郭沫若遺墨》(河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中國書法家全集?郭沫若》(河 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以及《二十世紀書法經(jīng)典?郭沫若卷》(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郭沫若書法集》(四川辭書出版社1999年版)等專書。]) ,包括他的某些題字(如題碑名“黃帝陵”;題匾名“故宮博物院”;題館名“中國歷史博 物 館”;題刊名“書法”;題祠名“武侯祠”;題齋名“榮寶齋”;題書名“奴隸制時代”; 題畫“題徐悲鴻畫奔馬”;題銀行名“中國銀行”等),有的如滄海生波,神完氣足,瀟灑 飄逸,頓挫有力;有的線條伸縮中充盈著藝術張力,纏繞飛揚,俯仰有姿;有的奇崛多變, 險峻詭譎,神秘莊嚴,尤有美感。其特色獨具,面目清晰,確能夠給人留下難忘而又深刻的 印象,在接受美學的意義上也極易于被辨識和傳播。正所謂:“著絕藝于紈素,垂百代之殊 觀。”有些書作大氣磅礴,令人感到震撼。毋庸懷疑,即使在價值多元的時代里,郭沫若的 那些書法精品也足可以傳世,并多為世人欣賞和收藏。從形神兼?zhèn)洹?nèi)容與形式統(tǒng)一的 角度看,他的書法作品也多書寫自己創(chuàng)作的詩詞或語句,與時代生活息息相關,特別是他為 文化創(chuàng)新的事業(yè),為革命和抗戰(zhàn)以及為新中國建設而進行的大量書寫,使書法走向人間社會 、走向名勝古跡,同時創(chuàng)造出了具有親和力和時代性的現(xiàn)代書風。 郭沫若書法能夠有獨特面貌也當是融會貫通的結果。首先是認真向前人學習。如他從古文字 到歷代書帖多所涉獵(如他多習北碑,60年代還臨《蘭亭序》等等),尤其是早年曾學過顏 字,且用功頗深。從他的作品中,尤其是“少數(shù)字”作品,仍依稀可見顏魯公的渾厚雄健的 風貌 ,總體看書風雄強豪邁,具陽剛之氣勢和骨力之遒勁,很有時代特色和男性書法特征。 [4]這 也與他喜讀孫過庭《書譜》、包世臣《藝舟雙楫》等書帖有關。其次是注重磨煉書法技巧。 所謂書法必是有法之書,郭沫若曾說:“筆法的要領,我看不外是‘回鋒轉(zhuǎn)向,逆入平出’ 八個字”。[5]因此可以說這八個字也體現(xiàn)了郭沫若運筆的基本功和基本特點。復 次是融會創(chuàng) 造,隨情化用,自成一家。郭沫若研習書法,不亦步亦趨地跟在前人后面而難有自家面目, 而是努力彰顯自我表現(xiàn)的個性色彩,化他人為己用,從而獨具風骨。郭沫若的書法雖也有楷 書扇面《文天祥〈正氣歌〉》那樣的精致“小品”,但大多則是尚意隨性、信筆揮灑的“大 作”。 (三) 書法人生交際及文化活動的“主角”。文人與書法的結緣其實也是對自我人生的充實 , 而通過書法為中介的人際交往,又在更大程度上豐富了他人和自己的人生。郭沫若的書寫尤 其是藝術創(chuàng)造性質(zhì)的書寫,恰成為其文人生命煥發(fā)的生動體現(xiàn),而他的活躍和主動精神則使 他成了書法人生交往及文化活動中的“主角”。一方面是文藝來源于生活,另一方面是生活 也來源于文藝。兩方面互動頻繁的人必然會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臨池的時光構成了郭沫 若生命中一道亮麗的風景線;他與夫人于立群那仙侶般的夫妻書法與情感交匯也頗令人稱羨 ;而他給許多人尤其是親朋好友題字相贈的佳話更是廣為流傳。他慷慨地為全國各地名勝古 跡、報刊傳媒、文博部門、工礦學校以及社會各界、海內(nèi)外友人和親人留下了難以計數(shù) 的辭章墨寶(自然并非都是精品)。其書法作品量多質(zhì)優(yōu)(僅傳世的題畫作品就有200多幅 ),影響廣遠,現(xiàn)代文人書家還很少有人可以和他比肩。但在他的生前,幾乎沒有搞過個人 書法展。在1941年文化界為他祝賀50壽辰時,曾在他獲得如椽大筆的同時舉行了“郭沫若創(chuàng) 作生活25周年展覽會”,方才展示了部分書法作品。[6]即使在生活非常困難的時 候,他也沒 有走上賣字為生或斂財?shù)牡缆贰1M管在他身后其書法早已“一字千金”,但他生前卻總是有 意識地將書法作為媒介,在書法交往中不斷開拓人生:既有助于各項工作的展開,更豐富了 自己和他人的人生。僅從這個角度看,郭沫若也達到了相當高的人生境界。而郭沫若書法與 旅游文化、科學教育、文學藝術等的緊密結合,則在很大程度上講是豐富充實了現(xiàn)代中國書 法文化寶庫。郭沫若的書法作品很多,其中在內(nèi)容與形式上真正結合好的佳作多被人們視為 珍品,享有人間的特殊禮遇。即使那些存在一定問題的書作,也并非“文化垃圾”,也具有 歷史文化的資料價值,較如今許多當紅之“星”的稍縱即逝似乎還要有著更為久遠的生命。 比如,郭沫若對科學教育事業(yè)的關切是終生的,不僅擔任過科學院院長及大學校長,還曾為 各類科研機構及學校題詞或題寫校名,多被勒石刻碑掛牌,意欲借書法符號彰顯科學教育文 化。因此,從很大程度上講,郭沫若的書法活動本身也是一種帶有審美性的工作。這也就是 說,郭沫若書法既具有生活性或?qū)徝佬缘任幕δ埽簿哂幸欢ǖ男麄餍曰驈V告性等作用。 但從藝術與人文的視野來看郭沫若書法,則更應注重他與友人間的翰墨情緣,其作品的“人 文”意味常為后人懷念不已。在許多回憶文章和有關年譜中,便記載著郭沫若從事書法活動 的大量事跡。而在中國文化環(huán)境中,書法名家乃至各類名流都容易與書法文化結緣,且善書 者很容易背上沉重的書法任務。很長時間里,欲求郭沫若墨寶者眾多,所積“字債”常不堪 重負。但帶著任務揮毫有時也能為他帶來創(chuàng)造的快樂。如他題寫“榮寶齋”、“黃帝陵”等 得意之作時,筆跡中也仿佛洋溢著他的欣慰之情。像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特別是建國后的 幾十年間,他參觀過許多名勝古跡,題詩、題字是家常便飯,即使在他的耄耋之年,來自個 人和單位的求字者仍很多,郭沫若仍堅持用顫抖之手握管,努力滿足請求者的心愿。從顫 抖的筆跡中固然可以看出其生命的掙扎和頑強,更可以看出他對他人和書法的尊重和喜愛。 他對書法的講究也值得注意。如他經(jīng)常為他人和自己的書籍題字,經(jīng)常并非一揮而就,而是 寫了再寫,如他在給日本友人的一封信中寫道:“……另書一紙奉上,務請更換為禱” [7]。郭沫若的書法藝術同樣享有國際性的盛譽,他的墨寶在日本尤其受到歡迎,多處 立有他的詩碑。他贈送外國友人或使者的許多書作,對傳播、弘揚中國文化,增進國際文化 交流也起到了積極作用,同時從自我精神需求來看,書法文化的滋潤也為郭氏人生添加了許 多光彩。 (四) 將文學與書法進行融合創(chuàng)造的成功者。郭沫若大量的手稿,其中有些既是文學作品, 同 時也可以視為書法作品,二者有意無意的融合,創(chuàng)造出了雙重藝術價值。觀其書作也多有強 烈 的抒情性,透露著詩人的浪漫氣質(zhì)和激情。這與他心摹手追故鄉(xiāng)前賢、大文豪蘇東坡有關。 他在《詠東坡樓》中云:“蘇子樓臨大佛寺,壁間猶列東坡字。洗硯池中草離離,墨魚仍自 傳珍異。……”對蘇子的崇敬和對蘇字的關注溢于言表。郭沫若作為蘇軾以后四川又一大文 人,其書法成就也許可以追攀東坡。東坡書法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這對郭沫若書法頗有 啟發(fā),其用筆、結體皆有宋代書法意味,但又更為注重自由發(fā)揮和情意表達,個性突出,風 神灑落。在神韻上,郭沫若書法繼承和發(fā)展了東坡書法,所以現(xiàn)代作家和大書法家沈尹默曾 有詩評曰:“郭公余事書千紙,虎臥龍騰自有神。意造妙摻無法法,東坡元是解書人。”詩 中所說真是精當精彩,令人拍案驚奇!只是“余事書千紙”,也許不遜于“正事千萬言”。 亦恰如深諳中國書法奧妙的蔣彝先生所說:“書法家的目標不純粹是清晰可辨和寫一頁看上 去舒服的字……而是將思想、個性與構思等諸方面表達出來。對我們來說,它并不是一門純 裝飾藝術。只有具備明顯個性的學者,特別是具備詩詞、文學和音樂修養(yǎng)的學者,才能完成 一幅令人滿意的作品。”[8]綜合看來,郭沫若的情形正是如此,作為作家與書 家的緊密結 合當是非常成功的范例。其書法創(chuàng)作始終以發(fā)顯個性氣質(zhì)和浪漫精神為范式,其點畫的飛動 與結體的奇變,也與他的人格和文藝思想相吻合。透過書法形跡(如早期的新詩手稿)的表象 ,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他那 顆文采洋溢的詩心是多么敏感、騷動和富于變化。在他的詩歌內(nèi)容和風格上,也表現(xiàn)了其鮮 明的浪漫主義藝術特色。在詩歌形式上,他曾追求“絕端的自由”,從而創(chuàng)作出想像力豐富 多樣而又奇麗壯觀的詩篇,開一代新的詩風。從郭沫若的新詩集《女神》到歷史劇《屈原》 再到他大量的舊體詩詞,都貫穿著一種遮不住的浪漫,但這種浪漫里,既有西方文化的感召 性影響,也有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浪漫余脈的傳承性影響,這促使郭沫若不但性情沖動,樂于內(nèi) 心激情的噴發(fā),而且在藝術觀上也追慕天才式的靈感,極力表達一種自由與浪漫的時代精神 。郭沫若在文學上的成就使他酷愛浪漫與自由,并傳達著“反傳統(tǒng)”或“超正統(tǒng)”的精神, 轉(zhuǎn)換成書法作品時,也即有了“意”的揮灑與“狂飆”的天成。典型的“郭書”風格也可以 概括為“奔放恣肆,雄奇變化”。書寫中經(jīng)常信筆張歙,隨意發(fā)揮,點畫或拙或巧,或藏或 露,墨跡亦濃亦淡,亦潤亦枯,筆隨意轉(zhuǎn),態(tài)由心生,常能一氣呵成,筆墨間洋溢著濃厚的 浪漫主義氣息。這也就是說,郭沫若書法具有表現(xiàn)上的自由感與隨機性,展現(xiàn)了大膽的創(chuàng)造 精神和鮮活的時代特色,正與其文學風格上的浪漫主義精神相一致。總之,書法終歸是書家 的個人心性和文化習性這“兩性”的綜合表達。郭沫若書法在書法本體價值與包孕的人文意 義方面可以說是詩人與學者氣息的融合與張揚。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