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藝美術及其在當代發展的可能性斷想
王平 王海港
論文關鍵詞:工藝美術當代發展正則繡南通藍印花布
論文摘要: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生存與發展,應在保持工藝文化傳承的前提下,根據市場需求和現代人的審美選擇,進行適度開發,在材料、造型、工藝等方面進行合理的改良,形成產業化?!罢齽t繡”與南通藍印花布在這方面提供了成功的范例。
在人類文明進程中,工藝美術作為文化的物化形態,包含著人民大眾的智慧和創造,體現著地域文化傳統和特色,是整個文化體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其多樣性維系著文化生態的平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當我們步入現代社會時,許多工藝美術品種正瀕臨“人亡藝絕”的失傳境地,造成工藝文化鏈的斷裂,從而導致文化生態的失衡。自然生態的平衡以物種的豐富多樣為基礎,文化生態的平衡也有賴于豐富多樣的文化形態作支撐,這也是文化多樣性的標志之一。這為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生存與發展提供了可能性。
一、傳統工藝美術的現代境遇
進入現代社會后,工業文明迅速發展,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以農耕文明為特征的工藝美術正日益失去賴以生存的社會基礎。尤其是進入新的世紀以來,網絡技術不斷完善,信息化的特征更加明顯,快餐文化普遍流行,更由于西方文化的滲透及現代人對本土文化和工藝美術的漠視,傳統工藝美術的發展面臨著極大的困境。
首先是封閉的生產方式難以適應現代商品經濟的流通方式,以家庭為單位經年累月才能完成的手工制作的單件作品難以進入流通領域,而部分采用機械化手段加工制作的產品,雖然生產效率大為提高,卻失去了細致、精湛的技藝表現和個性,缺乏濃郁的人情味,因而也得不到人們的心理認同。其次是傳統工藝美術的古典韻味不能適應現代人的審美趣味,換言之,現代人尤其是青年人難以領略傳統工藝美術中蘊含的含蓄、淡雅、空靈的美學趣味。第三,傳統的工藝美術品主要成熟在封建社會,與當時的社會相適應,尤其是一些高檔工藝品主要是顯示擁有者的財富和權勢,而并非人們的生存所需要?,F代人不斷追求新的生活方式,“喜新厭舊”、“用壞了扔掉”成為新的、合理的消費觀念,這都是傳統工藝美術品所難以適應的。第四,在相當一個時期內,工藝美術過分依賴于國際市場,一旦國際市場由于某種原因出現萎縮,立刻造成生產停頓、企業倒閉的局面。以上諸因素的綜合作用導致了工藝美術在當代的消解甚至消亡。
二、傳承性——工藝美術的自然屬性和文化屬性
英國著名藝術史家貢布里希認為:“藝術的發展作為一種持續不斷的奮斗過程,其歷史卻并不始于法國南部的洞穴,也不始于北美的印第安人。那些奇特的起源時期跟我們今天之間,沒有一個直接的傳統能把它們聯系起來。但是,我們今天的藝術,不管是哪一所房屋或者是哪一張招貼畫,跟大約五千年前尼羅河流域的藝術之間,卻有一個直接的傳統把它們聯系起來,從師傅傳給弟子,從弟子再傳給愛好者或摹仿者?!盵1]貢布里希這段話強調的是藝術的傳承性,而傳承性正是工藝美術的一個重要特征。如“泥人張”、“韓仁錦”、“陵陽公樣”等這些以人名或姓氏作為某一工藝美術品種的名稱,表明了工藝美術的家族性傳承的特征。
中國傳統工藝美術世襲制的傳承方式保持了文化的純真性和藝術的個性特征。在以家庭為單位的制作環境中,安定、和諧的氛圍有利于展現人的本能力量,有利于制作者與制造物的情感溝通,人情味和親和感自然地融入制作過程和制造物之中,這正是現代工業化流水線批量生產的產品所缺少的。現代人對生活中物品的需求,除了功能的需要外,越來越注重情感因素。現代都市人向往大自然,追求返璞歸真正是這種心態的呈現,而以手工單件制作的工藝美術品,其中蘊涵著藝人的聰慧、技藝和自然材質的天趣,恰好是現代人最為珍惜的,它適應了現代人的心理需求,“因為那些經過人與人之間的磨合與溝通之后制作出來的物品,使用起來是那么的適合自己的身體,還因為它們是經過‘手工’一下下地做出來的,所以它們自身都是有體溫的,這體溫讓使用它的人感覺到溫暖……作為我們,更應該保持的恰恰就是從前那個時代里人們曾經珍重的那種待人的‘真誠’”。[2]這使得工藝美術得以代代傳承并不斷發揚光大。
三、工藝美術在當代發展的可能性
日本著名的民間工藝研究家柳宗悅(1889-1961)從民間工藝與人的生活質量的關系中得出結論,即“美的物品必然形成美的生活,必然培養美的情操”。他在1941年時說:“工藝文化有可能是被丟掉的正統文化。原因就是離開了工藝就沒有我們的生活。可以說,只有工藝的存在我們才能生活。從早到晚,或工作或休息。我們身著衣物而感到溫暖,依靠成套的器物來安排飲食,備置家具、器皿來豐富生活。……因此,如果工藝文化不繁榮,整個的文化便失去了基礎,因為文化首先必須是生活文化?!瓊鹘y工藝因傳統的造型語言和手工性質,能喚起我們無比的親切感,這是現代工業的理性所不能代替的。”[3]在戰后日本經濟崛起的過程中,理性地處理傳統工藝問題,推行“一村一品”運動,廣泛宣傳傳統生活物品的創造性在國民日常精神生活中的提升作用,傳統的手工藝得以保存和發展,并與現代工業文明共生共存,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事實上,在以信息化為標志的當下,一些傳統的工藝美術已經逐漸復蘇,在保持傳統工藝面貌的同時,結合紀念品、禮品、公共環境及家庭陳設品的市場需求,在材料、造型、工藝等方面進行了合理的改良,通過產業化的開發,取得了令人稱道的成績。因為人們已經意識到,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它是否能與現代人的生活相結合,為人們所喜愛、所欣賞。南京云錦、揚州漆器、正則繡、南通藍印花布、東陽木雕、濰坊風箏、北京景泰藍等均已逐漸步入社會生活,取得了良好的市場效應。試以“正則繡”和南通藍印花布為例,對工藝美術在當代發展的可能性略作闡釋。
“正則繡”首創于上世紀20年代初,著名的美術教育家呂鳳子先生在他創辦的江蘇丹陽私立正則女校內發起,和他的學生楊守玉,吸收西洋畫的色彩原理,突破了“密集其針、排比其線”的傳統針法,以長短不一的線條、靈活多變的亂針繡法,以色線層層相疊,使傳統刺繡一改而為“富有立體感,豐富色彩”的繡品,并定名為“正則繡”。當代“正則繡”的傳人為呂鳳子先生嫡孫呂存先生,他將當年呂鳳子先生創造的“正則繡”進一步發揚光大,以傳統的刺繡工藝與攝影和油畫藝術的色彩、光影原理相結合,用線造型,以絲調色,針法千變萬化,亂而有序,色彩細膩而不浮華,造型準確逼真而不拘泥,給人以極大的審美愉悅,其自己謂為“針畫”。一件作品的完成,少則數月,多則一年,穿針引線數十萬次,因其不可復制性,每幅作品都具有惟一性,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罢齽t繡”作為一種高檔禮品,被推薦為國家有關部門及省、市政府的指定禮品,且常年接受大型企業和事業單位的訂件,在文化傳承和產業發展兩個方面均取得了良好的成績。 藍印花布是中國傳統的工藝印染品,宋代已有成熟的技術,明清時代普及于我國南方地區。南通為中國藍印花布的主要產地,其制作技藝從明代開始,延續、傳承至今。目前,南通現代藍印花布在傳統工藝的基礎上,不斷適應時代需求,由原來的單面印花發展成雙面印花,由單色發展成復色,由小布發展成印制寬幅布。并走出了單一的土布時代,面料、花型眾多,由生活實用型轉為實用裝飾型,全以手工制作,結實耐用、圖案吉祥,形成了藍印花布服飾、門簾、壁掛、臺布、太陽傘、包類、玩具、布匹、 扇子、杯墊等系列制品,具有濃郁的地域文化特色,日益受到人們的青睞并滲透到現代都市人的生活。由吳元新先生創辦的南通藍印花布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家集收藏、研究、展示、傳承、開發、生產、經營為一體的民辦博物館,“通過傳承明清以來的傳統紋樣,開發與現代生活相結合的新產品,贏得市場份額,獲取利潤來維持博物館正常運作”。自1997年建成以來,在保護、搶救、挖掘、繼承、開發、創新藍印花布傳統藝術上作出了突出貢獻。他研制開發的數百種藍印花布制品暢銷國內外,為藍印花布的傳承提供了強大的經濟支撐。他“以商養文、以文促商”的經營理念,有效地激活了藍印花布的復興。
以上兩個個案給我們這樣的啟示:一、傳統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發展應采取傳承與適度開發相結合的策略。即在保留傳統工藝美術審美特征的基礎上,根據現代人生活方式的需求,進行產品的延伸性開發,為普通民眾喜愛,走進普通人的生活。二、現代市場營銷理論中有“市場細分”的原則,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發展也可參照這一原則,即高端產品與普適性產品共同發展,針對不同的目標群體進行研究、開發和營銷,以獲取最大市場份額。三、現代社會,人們對工業產品的千篇一律、單調乏味產生反感甚至抗拒,追求個性化,追求返璞歸真,喜愛竹、木、藤、棕、草、石料等天然原料制作的產品,服飾上偏愛純棉制品,尤其珍愛舊時典雅溫潤的手工制品,一些純手工制品受到人們的追捧,并日益形成消費的新潮流,為傳統工藝美術的復興和發展提供了廣闊的市場空間。
“正則繡”和南通藍印花布恰好對應了上述三個方面的要件。首先是二者的工藝均為純手工制作,在相當程度上保持了傳統工藝的純粹性,而在紋樣題材上則表現了現實和現代的內容,以傳達現代人的生活方式和審美追求。其次是二者恰好可作為高端產品和普適性產品的代表:“正則繡”由于制作周期相當長,既費時日,也費心力,價格自然不菲。作為一種高端藝術品,雖然在社會的整體消費中所占比例很小,非一般民眾所能消費,卻在一部分社會團體和社會成員中擁有穩定的消費需求和市場份額,其目前的狀況是供不應求。而南通藍印花布所涉及的產品范圍極其廣泛,與人們的衣食住行密切相關,且價位也能夠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不僅可用作禮品和旅游紀念品,而且已經進入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深受人們的喜愛,走的是大眾化的市場路線。第三是在用材上,兩者選擇的是純天然絲線和棉布,給人以舒適感、親切感、安全感和溫馨感。以上三個要件的對應使得“正則繡”和南通藍印花布獲得了新的生機。
在以追求個性化和藝術化為標志的現代社會中,工藝美術在當代的發展,應著眼于現代人的精神需求和審美追求,使其成為人們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在發展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以活態的形式保留和發展工藝美術遺產,才是實現工藝美術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在這一點上,“正則繡”和南通藍印花布良性發展的成功經驗給我們以有益的啟示。
注釋:
[1](英)貢布里希:《藝術發展史》,范景中譯,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1991。
[2](日)鹽野米松:《留住手藝——對傳統手工藝人的訪談》,英珂譯,山東畫報出版社,濟南,2000。
[3](日)柳宗悅:《工藝文化》,徐藝乙譯,中國輕工業出版社,北京,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