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藏族傳統繪畫作品的“經驗斷代分類法”
阿旺晉美
摘要:藏傳繪畫不僅是藏族藝術的珍貴遺產,也是研究藏族文化的重要形象資料和活的“標本”。目前,國內外學者對傳統繪畫作品進行斷代研究主要以經驗斷代分類法和自然科學手段斷代分類。文章中作者結合多年的研究與教學實踐經驗,對西藏傳統繪畫作品的“經驗斷代分類法”進行了探討。
藏族傳統繪畫作品是以壁畫和唐卡兩種主要表現形式而存在的,其中壁畫主要以各大寺廟和大型宮殿墻壁上的固定表現手法為主,而唐卡在布匹上繪制,主要是以在廣大群眾家庭中懸掛、便于攜帶及在寺廟宮殿中靈活移動展掛的表現方式為主的繪畫作品,兩者在表現內容方面并無本質區別,只是根據其形態特征發揮著各自不同的作用。 從公元七世紀以來,隨著佛教文化的大規模傳入,在前藏地區建立起了第一批廟宇殿堂如:昌珠寺、大昭寺、小昭寺等。在一千三百年左右的歲月里,西藏高原陸續建起了上千座規模不同的寺院和宮殿建筑。這些專院和宮殿建筑中的壁畫、唐卡作品作為展示和宣揚宗教教義、佛教故事、大師傳記及各種菩薩、護法神像等的表現手法。以其獨特的藝術手法,形成了世界上最長最豐富的壁畫作品寶庫。在西藏歷史上,這些藝術作品展示出了不同的時代特征。雖然在歷史上遭受過不同程度的破壞,但無數的壁畫作品卻依附座座寺廟宮殿仍然保存了下來,而且進入了雪域高原的千家萬戶,更成為藏學研究的形象資料。西藏的寺院壁畫、唐卡等繪畫作品在研究西藏的歷史。宗教、哲學思想、文化藝術、民風民俗、自然科學、經濟發展等方面發揮著非常獨特的歷史與現實作用。 一、關于傳統繪畫作品的斷代分析問題 如今我們面對這些浩如煙海的繪畫作品遺產,在進行研究、保護和利用的過程中,首先應確定作品的“身份”,即年代、內容、畫風、作者等,而在西藏,由于受各種因素和條件的限制,主要借用的是“經驗斷代分析法”(另一個方法就是采用現代科學儀器、激光、化學檢測等分法)。“經驗斷代分析法”包括:1通過研究文獻記錄與畫面題記為依托的分類法;2通過作品所表現的內容來分類;3通過作品風格分類;4通過以作品繪制所采用的材料為依據分類;5通過對作品的不同表現方法與不同“構件”等的分析結果進行分類。以上五種斷代法既有國內外通過的方法,也有根據西藏藝術發展的特殊路徑而產生的方法,下面我將從以上幾點分另進行簡要的論述: (一)通過研究文獻記錄與畫面題記為依托的分類法 西藏的主要寺廟與宮殿均有較明確的相關建寺歷史文獻記錄(書面記錄與墻體記錄)可查。書面文獻資料大都以檔案的形式珍藏于該寺的管理機構,而墻體記錄一般在本寺主要建筑進門處的顯著位置通寫在布達拉宮德樣夏三并梯上門包廈左墻體上就有五世達賴時期關于修建布達拉宮的文字記載和建造大金塔的目錄這是最典型的實例之一。而江孜自舉寺壁畫畫面題記與追古、曲英嘉措在唐卡上繪制的金粉五世班禪像題記等也是典型的畫面題記實例之一。這些記錄與題記成為了判斷作品年代與有關繪制情況的最便捷、最可靠的實據之一。但是由于受西藏特有的藝術創作觀念與宗教意識的影響,絕大多數傳統繪畫作品沒有相關繪制人員的信息記錄。在很多傳統壁畫和唐卡作品中連作者的姓名都沒有,這是西藏藝術作品特有的一種現象,但是它給我們現今的研究斷代工作帶來了極大的困難和不便,也提出了尋找除文字記錄以外的更多斷代方式與途徑的要求,由此產生了除文獻題記以外的如下不同分類法。 (二)以作品表現內容為依托的分類法 時代的不斷變化,各種社會格局的形成,重大歷史、人文事件的出現和時代性人物與事物的產生等因素,將直接或間接地反映在該時期的繪畫作品中,成為我們判斷該繪畫作品時代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在公元八世紀中葉之前的作品中不可能出現有關蓮花生大師的形象或傳記等題材內容。同樣,尚存的在西藏傳統壁畫中占有很大比例的有關格魯派內容的作品無疑均為公元十七世紀以后的作品,以及相關米拉日巴大師(1040—1123)傳記的作品也都應該是公元11世紀之后的作品等等。(但是由于在西藏普遍存在“紅印”修復法等原因,通過對作品內容進行分類斷代的可靠性也有很大的局限) (三)以作品不同風格流派為依據的分類法 在雪域高原傳播佛教文化并且開始形成佛像造像藝術以來,經過了從無到有,從一花獨放到百花齊放,最后完全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藝術形式的發展歷程,這一歷程為我們提供了壁畫作品斷代的又一個有效途徑。例如,在西藏,從公元七世紀,特別是公元十一至公元十三世紀之間是大興“尼泊爾畫風”時期(雖然尼風畫派的壁畫作品如今很難見到,但是目前仍存有一些尼風唐卡作品。另外,我認為把此時在以西藏阿里地區為主興盛的畫風統稱為“尼泊爾畫風”是不太準確的,當時一方面因地理環境因素,另一方面隨著佛教后弘期的開始,隨阿底峽大師,印度,克什米爾、斯瓦特等藝術在阿里地區的傳入,在西藏藝術中除尼泊爾畫風以外同時受到了印度、克什米爾、斯瓦特等地區藝術的很大影響。)。公元十三世紀至十五世紀為“久吳崗巴畫風”產生和發展時期(阿里托林寺、江孜自舉寺、夏魯寺內壁畫等)。公元十五世紀中葉后又相繼出現勉、欽兩派,并且到現當代為止還不斷發展變化著(西藏現存各大寺廟中的壁畫)。公元十六世紀至公元十七世紀相繼出現噶兒赤畫派(主要流行于康區)。以及近代十三世達賴時期出現的吸收漢風風景畫法的作品(布達拉宮、羅布林卡等處的壁畫、家具裝飾畫)都是具有明顯時代特征的作品。 (四)似作品中所使用的不同繪畫材料分類 藏傳繪畫作品發展的歷程也是其材料不斷變化發展的過程,繪畫所用的材料總是與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與外界交往程度,與社會經濟水平和材料制作工藝程度等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涸此,通過對不同繪畫材料的分析可得出繪制該作品的不同時期的信息依據。例如,西藏早期尼泊爾畫風的作品多以暖色調為主,畫面大量使用了朱砂色(盡管畫面中有調和的藍綠色,但沒有孔雀綠和石青藍),后來的久吳崗巴畫風也基本以暖色調為主,但冷色調的成分開始增多,到勉、欽兩派甚至冷暖色類即,石青與石綠色的用量超出暖色調的使用面積。而同樣以青綠為代表的冷色調又在不同時代有不同的色相。我認為藏傳壁畫的冷色調基本可分為四個階段:(1)早期尼風時期的冷色調(調和的藍綠色和暗綠色);(2)西藏本地出產的石青、石綠色;(3)十九世紀末開始使用印度出產的青、綠色;(4)近代不僅大量使用現代化工業生產的青、綠色而且重新使用內地和西藏出產的青綠色礦物顏料。所以在分析斷代西藏的傳統繪畫作品時該分類法有其重要作用與較大的可靠性。 (五)通過作品中的其它表現手段分類 當然歷來在分析作品時,把作品中的人物、佛像等的造型特征作為依據,是慣用和普遍的分析斷代手法。在藏傳繪畫中同樣如此,從尼泊爾畫派、久吳崗巴畫派到勉、欽兩派(新勉畫派中的怒神造型)及噶兒赤畫派之間的佛像造型有著明顯區別,這是一個越來越民族化。越來越生動、越來越靈活變化的過程,而且也是更加主觀寫實化的過程。每種畫派在不同時代所傳達的神韻、氣派和信息是不一樣的,帶有該時代的強烈烙印。另一方面,在不同時代的作品中佛像及人物的服裝、景物山水、建筑、飾品的造型、裝飾紋樣、相關配件、布局也有明顯區別。例如,在著裝上,較早的作品(吐蕃末期)造像的衣著基本上是當時時興的上層官員的服飾,特別是藏裝衣領開口不同于現代,為反方向開口,在造像頭上飾有纏頭布(扎塘寺1081年壁畫等),開始給佛像穿上較厚的服裝和鞋子等。早期尼泊爾風格作品中佛像的手鐲、腳鐲等飾品顯得沉重、衣著簡單而單薄,到了久吳崗巴畫派,佛像的飾品變得簡便,怒神等的著裝增加。另外,作品中是否繪有風景,繪制風景的風格如何,是否用裝飾性云氣或圖紋來代替風景,飾品的造型與繁簡度、主佛與客佛的布局安排,畫面中金粉的使用與否或多少,主尊背光靠背與蓮花座造型,線條與色塊造型,色彩的純度等等都是每個作品時代不同的形象信息,也是分類斷代的有利論據。西藏繪畫作品風格的總體特點即由早期的古樸、莊重、色彩單純、構圖簡練而逐步發展成為畫面華麗、設色艷麗、對比與純度強烈鮮明、構圖復雜多變、畫面細膩、富麗堂皇的變化過程等都是作品斷代分類的有力參考指數。 二、關于經驗斷代分類中易出現的一些誤區 由于藏族傳統壁畫作品的年代跨度長達一千三百多年,其間又經歷了無數次的時代變遷與動蕩、毀滅與復興的反復,包括歷史上多次出現的滅佛與昌佛運動等,都給現存壁畫作品形態賦予了很大的不確定因素。特別是有史以來藏民族極端信仰佛教崇尚宗教,為壁畫作品的斷代工作造成了極大的難度。如:現存古寺廟的壁畫也許經過了多次修復,而西藏傳統最普遍的維修方法是肥原有壁畫的基本構架與布局拓印下來,然后把舊壁畫全部擦掉,重新刷制墻壁后再把拓印稿勾畫上去進行全新描繪,結果基本上成了新的作品。另外,在西藏廣大信徒眼里最承受不了的是,常年被酥油燈煙熏后所形成的壁畫面貌,他們懷著對佛教的無限崇敬之情,經過多方籌資后用鮮艷奪目的顏色和純金粉重新繪制這些壁畫。因此我們在進行壁畫作品的斷代分析時一定要慎重,否則會得出一個完全錯誤的結論。西藏壁畫的保持程度存在著很大的不規律性,被廣大信教群眾平凡接觸的一些壁畫,也許是新繪制的作品,但不需多長時間就變成了仿佛歷經滄桑的“老照片”。而大型宮殿內的某些看似非常新的壁畫作品,有可能在繪制初期講究材料的運用,在歷史的演進中由于環境氣候適宜、保護措施得當、人流量稀少等因素而被保持的相當完好。因此判斷西藏壁畫作品時不能僅僅從表面感覺去輕易下結論。
三、斷代分析學者應具備的素質 隨著我國文物保護工作的深入與重視,少數民族優秀文化遺產在社會進步與創建精神文明、提高民族素質等方面的作用越顯突出,為了保護豐富珍貴的壁畫與唐卡遺產,藏族繪畫作品的分類斷代工作顯的更加重要和緊迫,尤其對從事該項工作的專業人員提出了更高、更加嚴格的要求。對傳統繪畫作品進行斷代是一項綜合性工程,因此對于從事該項工作的人員的素質、知識面、工作態度等等方面也都應該具有很高的要求。 由于受歷史、特殊的地理環境民族氣質和審美習俗等因素的影響,西藏文化形成了一個非常具有個性的高原文化,而從藝術形成和發展的角度講,西藏民族藝術體系最基本的基因是與西藏古代文明的演進方式和發展進程密切相關的,是由其所處的地理環境、經濟生產傳統、文化譜系結構乃至原始宗教模式等方面的文化因素所決定的。特別是西藏傳統文化藝術既具有悠久深厚的本土文化根源,又長期受周鄰地區及異國文化、宗教的強烈影響,并且經過多次整合重組后最終發育成了一個高原獨有的文化形態和藝術形式。可見“西藏文化藝術的根本形態是藏民族性的,但同時又具有中國文化特性、東方文化特性和世界文化特性”。所以,從事斷代分類工作者,在具備較完備的美術專業知識的同時還要對藏族文化史有較深入細致的了解,以藏民族的歷史、民俗。宗教、人文地理等廣泛的知識為后盾才有可能勝任和完成好這項工作。另外也應盡快建立專業性和具有權威性的研究機構與隊伍,這是目前西藏該領域中面臨的迫在眉睫的一項任務。
參考文獻: [1]西藏自治區文物管理委員會.西藏唐卡[M].文物出版社. [2]西藏工業建筑勘測設計院.古格王朝建筑遺址[J].中國建筑出版社. [3]丹巴繞旦.西藏繪畫[M].中國藏學出版社. [4]丹巴繞旦、阿旺晉美.西藏美術史論[M].西藏人民出版社 [5]西藏文聯.西藏藝術[J].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