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如何促進大學生山區文學創作
梅碎彬
論文關鍵詞:大學生文學創作現狀發展
論文摘要:在文學創作呈多元化趨勢的今天,如何促進大學生文學創作的發展,積累高校文化底蘊,進一步構建校園文化已成為極其重要的高校創建和諧校園的一部分內容。本文,筆者就對大學生山區文學創作現狀進行初步分析,并提出些許意見和建議。
大學生文學創作不僅是當代大學生陶冶情操的有力手段之一,也是磨練和提升文字功底,增進文學接受度、促進本土文化發展的有效途徑之一,更是豐富和滋養閱讀材料,增加休閑精神“調節劑”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是目前大學生文學創作存在不少問題,其中一個重要問題就是缺乏素材。
而民間文化蘊藏極為豐富、文藝創作素材豐富的山區,卻鮮為大學生所用。筆者認為,要使當代大學生文學創作經歷一個積累和騰飛的過程,一定要探尋新的創造思路,而充分利用山區文化中的素材,是解決和引導大學生文學創作走出困境的一個重要途徑。在此,筆者針對山區地理環境,地域、語言特色等優勢,結合大學生文學現狀及我市山村(主要以文成縣為例)的“特色”和“標致”,略談一點對改進大學生文學創作工作的看法,真誠希望當代大學生文學能再次出現“鮮花爛漫次第開”的可喜景象。
一、大學生山區文學創作現狀及存在問題
山區文化源遠流長,蘊涵著大量豐富、珍貴的民族、民間藝術資源。但孕育大學生文學創作的土壤卻十分貧瘠,大學生文學現狀令人擔憂。據筆者調查,文成縣自1946年建縣至今,創辦的唯一文學刊物即文聯主辦的《山風》,從1991年創辦以來共刊出35期作品。其中大學生的文學作品幾近空白。據筆者初步考證,鄰近的蒼南、平陽、泰順等地在此方面也大同小異,而在各大高校中頻見報端的大學生文學創作中也鮮有對山區文化的創作。大學生對山區文化既缺乏創作熱情,也缺乏相應的文學才情,甚至有的大學生在書面材料中自話連篇,錯別字比比皆是,而大眾也將目光直視在學生的專業課成績和實際動手能力上,鮮有人將目光集中在大學生們的文學水平上,高等教育在實際工作中也并未將其擺在應有的位置上,缺乏相應的文學素質培養和文化教育,在某些地方甚至有被“漠視”和“歧視”的偏向。
造成大學生文學創作的勢微和衰弱狀況和社會環境、經濟發展有關。1.長期受地理偏僻、信息閉塞、人口分散等地理環境的限制,山區文化信息明顯落后,交通不利,信息窗口不通,使大學生文學創作者們鮮有機會獲知這方面的素材。2.隨著經濟的發展,計算機滲入校園生活,大量的信息不分良莠傳人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去,大學生的理想信念發生轉變,功利性大有充斥大學生生活理想的趨勢。3.期刊雜志等對于山區文化的冷落。不言而喻,受功利性的影響,許多期刊雜志以營利為第一要務,流行什么錄用什么,不管內容是否符合道德的要求、時代任務的需求。對于山區文化,由于影響面窄、受歡迎程度不高,經常性被排除在外。如此一來,由于發表概率低下,也使許多大學生風往哪邊吹,往哪邊倒,對山區文化嗤之以鼻,缺乏創作的熱情。4.高校對相應激勵機制的忽略。在高校中,大學生文化事業從沒有被正式作為一個重要環節出現過,一般而言,對于學生的關注大多集中在學生的課業成績上,而僅僅十幾天的暑期社會實踐,難以形成學生對山區文化的系統認識和運用,更不可能使大學生們在對山區文化一知半解的情況下能夠創造以此為題材的相關文學,可以說是在無暇顧及之余出現“自生自滅”的消極現象。5.更有甚者,狹隘地認為大學生文學創作僅局限于中文系學生,素材可選度已很大,完全可忽視山區文化,抱有大學生玩文學只是逗逗樂兒,對于鄉村化的東西即跟不上時代發展的趨勢,有許多東西由于和大學生的生活脫節,大學生也理解不了,不接觸也罷的錯誤觀念。以上種種,致使I川噩大學生文化創作缺乏競爭實力,很少有大學生以此為素材,從事山區文學事業的發展。
二、大學生山區文學發展的對策
所謂“一池活水,不可僵化”,我們要號召各界人士上下齊動手,造成傳播山區文學聲勢。而關鍵的問題就在于著力解決“票子”、“班子”、“稿子”三大問題,使大學生們將目光轉移到山區文學中來,拓展文學素材,在大學生中傳播本土文化、鄉村文化,使大學生的文學創作在良性發展軌道上“相繼相禪”。
1. 解決“票子”問題,增強大學生山區文學創作的活力
在引導大學生在思想上重視山區文化,傳播本土化文學的同時,更要撥出資金為山區文學創作提供物質保證,才能形成創作的“源動力”。為激勵隊伍的創作積極性,高校可以鼓勵和支持學生組成文學社,并給予資金保障,對進入文化市場的大學生山區文學作品給予政策的優惠和保護。也可以與相關政府聯引導、扶持,列出專門經費,建立相應良好機制,舉辦各類大學生山區文學活動。1.1列出專門的學工經費,用于向大學生們展示山區文化,讓大學生們對山區文化有充分的了解和認識,引起大學生們的創造激情,這里即可以采取圖文展示的方式,也可以邀請各市縣文化系統的專門人才進校園開展講座,邀請各鄉鎮開辦展示具有本地區、本民族特色的展示會的形式進行;1.2充實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活動的資金配備,充分利用這個機會,引導大學生深入了解山區文化,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將平時的所聞與實際聯合起來,積極引導他們對所見所聞進行文學創作,同時我們還要拉開戰線,不要僅僅將活動局限在暑假;1.3將大學生的文學創作將綜合考評相結合,對優秀創作研究成果、成績突出作者,應給予精神和物質的獎勵。在“有償服務”下,使目前的創作思維“轉向”得以扭正,切實增強創作活力。
2. 穩定“班子”,致力于培育大學生山區文學愛好團體
“要使山谷肥沃,就得時常栽樹。”在大學生山區文學創作隊伍的建設中,必須培養三套“班子”。其一:創作“班子”。我們必須要鼓勵和支持大學生的創作愛好,只有建立、扶植、培養一支有熱情、有發展、有造詣的文學創作隊伍,全面提供其創作發展、發揮條件的空間,才能形成文學刨作永不枯竭的活水源頭。具體如通過成立“文學小組”、山區文學創作社、文學愛好社等途徑形成隊伍雛形,續而日臻完善、充實創作隊伍。同時我們要與各縣市“文聯”、“文化館”等文化單位、各鄉鎮的學校、文化站掛鉤聯系,共建文化共榮圈,使之成為大學生進行山區文學傳播、生長的場所,進行文化交流試點工作,幫助大學生們打下良好的創作基礎,積極吸取創作題材。另外,針對我市山區特色,我們可以培養頗具畬族、僑鄉特色的創作隊伍。其二:評論“班子”。創作與評論乃“車之兩輪,鳥之雙翼”。培養一支優秀的、有專業性的評論隊伍,才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在這一方面,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高校的資源,如調動相關教師的積極性,開設山區文學創作的課題研究;成立教師指導團,為文學創作愛好者們提供相應的指導;在學校網站上設立專門欄目(如交流會、征文等)進行網絡宣傳、探討;創建報刊,在學報上設立“大學生山區文化研究專刊”,對大學生文學作品進行評介、宣傳,以產生社會輿論效應,加大宣傳力度,形成良性循環,從而打開創作局面,形成互補雙贏格局。其三:管理“班子”。主要有組織機構管理、創作隊伍管理、計劃與活動管理、財務管理、資料和檔案管理等。在這里,我們仍要充分發揮高校的人才優勢,吸收有相關經驗的老師、有文學愛好的學生共同組成專門的組織隊伍。如此不僅有利于洞察當代文學發展的態勢和前進方向,也適應社會管理化需求,不斷組織和團結廣大學生文學創作者共同為研究、創作尋找思路;同時及時為文學愛好者們提供信息、交流情況、加強大家的聯系,為頻繁往來、緊密合作形成條件;此外,這也是進一步繁榮壯大山區文學倉造隊伍提供完整的服務保障體系,促進大學生文化事業不斷繁榮的重要保證。 3.結合本土文化,力出獨具風格的“稿子”
溫州經濟模式已享譽全國,不僅在于其模式的優質,更在于其研究的成果和宣傳的力度。我市山區文化也有自己的優勢所在,如何利用這一不可多得的資源,使之走出山區、走出溫州、乃至走出中國,要靠更多的人去關注,去創作;大學生作為高知識團體,理應擔負起這個責任,而我們高校更要以此為鍥機,將大學生的文學創作推向另一個高峰。當代大學生的生活圈子不應被隔絕在城市的鋼筋水泥里,更不應僅僅局限于追逐潮流和時尚,隨波逐流,奉行“天下文章一大抄,關鍵在于你怎么抄”的寫作原則。大學校園需要通過自身的文學創造作品、本土文化、獨具風格的創新文學建立良好的文化氣息,重塑大學精神所在,大學生們更需要山區本土文化的熏陶,增強創作的能力,提高認識和審美能力。在這里關鍵的就是我們要認真分析新時期山區文化的特點,結合大學生生活的特點,用大學生的跟光進行揣摩,致力于從生活中提煉“營養”,積極發揮山區文學倉作優勢,力求在創作上達到“源廣而流暢”。
首先要捕獲信息,強化精品意識。1.除暑期社會實踐外,我們還要經常性地、及時地組織廣大有文學愛好的同學們下鄉采風,發動廣大同學深入到那個純樸、善良、熱情的鄉村世界,在真實的社會生活中提取創作的“偶有所得”。2.以學院或班級為單位經常開展以山區文化為中心的活動及創作競賽,鼓勵大學生積極參與,以溝通、協調其創作群體。通過在各類“文學刊物”、“文學專欄”、網站及各種資料上刊登大學生文學作品,積極調動所有知識儲備進行討論、交流。爭取讓“質”和“量”都達到高水準,使創作保持健步升態勢,厚積薄發,努力打造大學生山區文學作品的“精品”和“品牌”。
其次,因地制宜,挖掘和張揚地域文化特色。山區人性格開朗、豪放,其創作主題的氣氛大多體現樂觀向上、昂揚奮發的情緒等。這種地域文化的特色正是大學生文學作品所特需的,迎合、適應大學生健康、積極向上的心理和心態。基于此,我們要適時確立山區文學的創作研究課題,力主拓寬宏觀視野及追求,努力使大學生的創作理念與本土文化緊密結合的同時,加上時代和時尚的元素。例如,文成縣民俗節目頗多,我們就可以引導大學生充分尊重、利用、改造、創新其傳統文化,包括木偶戲、花鼓戲、“養根馬燈”等等民間活動,都可以成為創作的良好養料,賦予作品以濃郁風土人情、鄉俗習慣、審美情趣及溫馨、明凈的村莊格調。同時,要充分挖掘旅游文化、老區文化、僑鄉文化、畬鄉文化的精神特質。例如深居窮鄉僻壤的畬族人民以“唱山歌”為普遍習俗,我們要引導大學生自覺接觸這種“山野文化”,可以與該鄉聯合建立實踐創作基地,在每年舉行的“賽歌會”上專設“創作賽場”。此外,我們還可以將文學創作與各縣市的發展主題相掛鉤,如文成縣,我們就可以與該縣政府相攜相成,將學生的文學創作工作納入其“旅游業”加以同步開發,與“山水樂園”建設互滲互溶,為鄉村建設添磚加瓦,使之內容更加飽滿,在獨辟蹊徑中發出:“人人心中所有,人人筆下所無”的可貴“礦藏”,這樣不僅有利于大學生文化創作的發展,同時也使其增加了現實價值。
第三,結合本土方言,注重發揮語言優勢。溫州語言復雜豐富,方音醇濃,貼近生活,其“融腔”與“創腔”有歷史文化和區域文化形成的深厚根基,色彩鮮明。如方言“天光”(上午)、“起先”(剛才)、“晚界”(下午)、“光生”(干凈)、“落事”(合心意)、“新安主”(新娘)等等。大學生在文學創作中也可以適當加入本土方言,特別是在兒歌創作上,更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增~IJL歌的親切感和接受度。如兒歌《牧歌》中就有詞:“牧牛有好嬉……嗨喲,牧馬有好騎……咿喲;牧羊踢破腳丁皮……嗨喲,牧豬兒哭啼啼……咿喲”。大量方言、地方腔調的注入,使作品的語言通俗易懂、俏皮幽默并富有地方特色。當然,這種度在創作的過程中很難把握,在沒有一定創作根基文學素養時,很容易使作品因地方語言造成“單調”、“平白”、“俗確化”。在這一方面,指導教師必須要發揮重要的指導作用,幫助學生搞好創作,力求在簡約、淺易中蘊涵著豐贍、深廣的思想理趣。在向正確、傳統的方向發展時,加以變新的增華,讓大學生創作的山區文學這片獨放異香的花蕊去點綴百花園圃,增加大學校園文化的厚實度。
總之,對大學生山區文學創作工作的關注本身就是對大學生成長的關注,對校園人文發展的關注,對大學精神建設的關注,這不僅是校園文化發展、大學生思想教育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對社會性發展也是有極大裨益的。我們,作為高等教育院校,承載著教書育人的重任,更要充分認識大學生文學創作的深遠意義,擺正方向,用“21世紀國際人”的眼光及明確的共產主義教育方向性,著眼予校園文化建設,為在大學生文學這片領域開辟嶄新、純凈的天空共同努力。筆者深信,“只要月亮追隨著太陽,即使缺了,它還是會圓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