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思維文化差異對語言學習的影響
佚名
思維是人腦的一種機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活動。語言是人類交際最重要的工具。它是人類創造出來的特有的符號系統,是一種表達情感愿望、交流思想的方法。語言根于民族文化之中,并反映該民族的信仰和情感,它既是文化的一部分,又是交際中人的思維載體。語言所反映的一個民族特有的思維習慣,即我們所稱作的“思維文化”。它是一個民族精神的底蘊,且貫穿于精英文化和俗文化之中,屬于人類語言交際環境中的隱性文化因素。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思維方式的不同必然影響表達思想內容的語言形式。從微觀角度看,中國人注重整體和諧,受《易經》哲學的影響,強調從多歸一的思想,表現出一種整體觀念。而西方人則重視分析原則,強調由一到多的思維方式。體現在語法格式中,句子成分的排列順序顯示出民族特有的思維習慣。漢語句子往往以動詞為中心,以時間(先后)邏輯事理為順序,橫向鋪敘,形成“由多歸一的”、“流水式的”時間塑造句法,注重的是線性的流動(轉折),追求流動的韻律、節奏。自上而下是一個形散意和的系統。它著眼于內容完整的組織方法,以意義的完整為目的,用一個個語言板塊(詞組)的流動、鋪排局勢來完成內容表達的要求。因而漢語句子是“神”統“形”的。如蘇軾《后赤壁賦》里的句子“劃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涌……”。而英語句子受制于主謂一致的形態框架。其安排傾向于“主語-謂語-賓語”的格式,以主語和謂語兩大支柱為核心控制句內其他各種成分(如補語、從句等),由主到次,遞相迭加,形成“由一到多”的空間構造。這種結構組合的方法,以主語和定式動詞為骨干搭起兩根棟梁,然后運用各種關系詞把有關材料組成關系結構的板塊,向主語和動詞這兩根棟梁上掛。前呼后擁,第相迭加,不厭其煩。如英文The president said at apress conference dominated by questions on yesterday’s elec2tion results that he could not explain why the Republicans hadsuffered a widespread defeat,which in the end would deprivethe Republican Party of long-held superiority in theHouse.句子結構嚴謹,層次分明,內容豐富。從宏觀角度看,這一差異主要表現在一個民族思考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角度上。例如,稱贊或恭維這種言語交際行為,在兩種文化中的體現就有明顯不同。相比之下,中國人沒有西方人,尤其是美國人用得那樣經常或頻繁,而且中英稱贊語的差異還反映在稱贊語的句法、詞匯及對稱贊語的答復上。左煥琪曾對漢語和美國英語中的稱贊語作過對比研究:漢語和美國英語在稱贊的表達與稱贊的反應上存在著3方面的區別。在詞匯方面,美語的褒詞80%是形容詞,其中5個常用的形容詞是:nice,good,beautiful,pretty and great,在這五個形容詞當中出現得最多的是nice和good。16%是動詞,最常用的是like,love等;漢語的褒義詞46%是形容詞,43%是動詞。漢語的稱贊語常以“你”開頭。其次在句法方面,美語與漢語亦有不同,并由此而造成中國學生不理解某些稱贊的話,如:I love your glasses,I like your room等,因為按照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其英語表達方式可能是:Your glasses are beautiful.和Your room is reallygood。美國人強調個人,包括個人身份,個人的作用等。盡管中國人也承認個人的作用,但往往側重于個人與他人的關系,以及群體的力量。比如英語語言典型的說法是“我來自一個小鎮”(I come from a smalltown.)或者說“我來自一個大家庭”(I come from a bigfamily.),強調的是離散性的思維;而中國人一般會說,“我的家鄉地方很小”或“我的家庭很大”,甚至理直氣壯地說“我們中國人……”。另外美國人趨向于接受,而中國人趨向于不正面承認。中國人崇尚一種傳統的謙虛美德。所以當一個人受到贊揚時,往往不像英語國家的人那樣欣然接受,而是遵循貶己尊人的原則,習慣客氣一番,說“哪里,哪里”、“不行,不行,還差得遠呢”之類的話。而這不符合西方文化傳統,特別是美國。雖然這在中國文化中合情合理,但他們把這種過謙視為自卑,在人面前顯示自己是無能之輩。另外,西方人往往因為他們的話被直言否決而感到中國人不講禮貌。因為,在西方文化里,夸贊人家的人總是希望對方對他的贊揚做出肯定的評價和積極的反應。應說類似“謝謝”,“謝謝您的鼓勵”,“我把這當作鼓勵來接受”之類的話。中西方在思考問題的程序上也有很大不同。中國人的思維方式遵循著由大到小、從遠到近。以信封的寫作方式為例,中國人的書寫順序為:國名、省名、市名、區名、街名、門牌號,最后才是收信人的名字。中國人考慮問題的思路是從遠到近,做事以考慮長遠利益為重,講究“居安思危”。由于這種思維方式,中國人注重勤儉節約,講究儲蓄。相比之下,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思考問題的順序往往是:由近及遠,由具體到一般。比如在寫信封時,先寫收信人的名字,再寫公共關系及工作單位的名稱,然后才是門牌號、街名、區名、市名,最后是國家。個人的名稱雖小卻被放在了單位、區、市和國家的名稱之前。西方人談論問題常常說得非常具體,注重細節、事例、數字,很少有人只從原則上發表看法。這種思維方式在其人生信條、生活方式上都有體現。西方人,特別是美國人大多強調及時行樂、現在享受、個人利益高于一切。思維文化和交際語言關系的討論顯然對語言教學,尤其是外語教學具有重要的意義。外語教學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把主要精力集中在語言知識的傳授上,忽視了語言使用與文化因素的相互作用。僅僅教會學生一套機械的語法規則,一定的詞匯,學生是無法很好地進行交際活動的。學生們盡管做了大量的句型練習,但寫出的句子、文章仍是中國式的,不地道。如漢語說“昨天晚上七點鐘在劇院門口,我遇到了多年未見面的老同學”,按照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有可能會譯為:“At 7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 at the entrance ofthe theatre,I met with my former classmate,whom I haven’t seen for many years”,因為漢民族習慣于從側面說明、闡述外圍的環境,最后說出話語的信息中心,所以,句式結構多后重心,頭大尾小。但如果學生了解了英民族的思維習慣:即在表達思想時,他們思維更直截了當,習慣把重點放在句首說出,然后再把各種標志一一補進,句式為:前重心,頭短尾長,就會更地道地將該句譯為:“I met with my former classmate at the en2trance of the theatre at 7 o’clock yesterday evening,whom Ihaven’t seen for years.”如漢語中的“上哪兒去啊?”和“到哪兒去啦?”這樣的打招呼的話若直譯成英語:Where are you going?和Where have you been?。用這兩句英語打招呼,大部分講英語的人聽了會不高興,他們的反應可能是: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著嗎?)所以,要很好地掌握英語語言,必須使學生更好地了解英語民族的文化。英語教師作為教學的中間體,既是學習者又是知識的傳播者。他們肩負著傳播文化和清除學習障礙的義務。所以英語教師應更新觀念,改進教學方法,認真對待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因素,推動素質教育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1]胡文仲.文化與交際[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張海濤.英漢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J].中國翻譯,1999,(1) .[3]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4]杜學增.中英文化習俗比較[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8. [5]鄧炎昌,劉潤清.語言與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