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活化課堂語言學習的上好途徑
任莉
【論文關鍵詞】 生活活動體驗
【論文摘要】 教育的目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是讓人成就自我,超越自我。因此,教師必須以學科知識為切入點,構建生活化的課堂。讓教學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實,讓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歸生活。
一天上課,達塔老師宣布:“由于教學經費緊張,本來是免費提供的課堂用紙,今后5分錢一張.現在,大家拿錢來領紙,準備小測驗.”教室里一片喧嘩,孩子們紛紛嚷嚷:“為什么要5分錢一張 商店里不是這個價錢啊!”“我的錢買了紙,就不夠午飯了,怎么辦 ”“怎么別的老師不收我們的錢 ”......看著孩子們的各種表情,沮喪,吃驚,生氣,不知所措,有的甚至小臉憋紅的樣子,老師低下頭,一再說:“對不起,可是我不得不這樣辦.”孩子們持續不安,但老師堅持要收錢再發紙測驗.一些平時的乖孩子,無可奈何地拿出零用錢,取了紙......老師發了試題,學生悶頭解答.只見最后一題寫道:“關于花錢買紙的事不是真的.請寫出你當時的感受.”
這是一節美國初中的歷史課,教學內容是《美國獨立戰爭》.教科書在說明戰前英國和北美殖民地人民關系日益緊張時,喻之為“家長和長大了的孩子之間的關系”,并提示學生:通過回想他們的父母在頒發新規定時和強行讓他們做什么事時的感受,來領會這一關系.教師為什么要這樣處理呢 達塔老師是這樣說的:“我是想讓孩子們得到那種感受,當英國議會決定向殖民地強行征收印花稅時人們的心情。”
現代認知心理學認為:學習過程是學習主體對學習客體主動探索,不斷改進已有的認識和經驗,建構自己認知結構的過程,而不是通過靜聽,靜觀,靜練來接受現有知識的過程.達塔老師不是按程序化的教學方式去講授學習內容,而是將歷史與現實相聯系,回歸學生的生活世界,啟迪學生的心靈感受,讓學生在現實中談歷史,在體驗中看規律,在生活中悟理想!就英語而言,它作為人類的一種語言,必然與生活同在,因為人類要依托語言來參與生活;同樣語言也離不開生活,只有通過生活它才能不斷改善,不斷發展壯大.學習的環境應該放在真實問題的背景中,使它對學生有意義.這里的“真實問題”顯然是學生的生活實際.因此英語學科的教學應該做到“源于學生生活”“立足學生活動”和“強化學生的自我體驗”.構建生活化的英語課堂是順應新課程改革,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讓我們的課堂充滿濃郁的生活氣息.使學生入境會意,觸景生情,從而引起學生心靈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鳴,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1 挖掘生活素材,激發學習興趣
“問渠哪得清如水,為有源頭活水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智慧的源泉.教師除了應在“活”字上動腦筋,在“精”字上下工夫,在“改”字上求創新外,更應注重在“趣”字上勤探索。這就要求教師要以課本為依托,以身邊的人和事物為題材,讓學生通過生活中的實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思想,發展思維,拓展知識,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①面向日常生活。學生最熟悉的莫過于衣,食,住,行等生活話題,如果教師能依據教材挖掘出與之有關的熱點內容,就能讓學生對所學內容產生濃厚的興趣,并積極主動地投入進去,動腦思考,動口表達自己的觀點。使他們通過自己的參與,真切地感受到自身的力量所在,體驗到學習的樂趣,從而增強學習的自信心.
在教《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UNIT6Do you like bananas?這課時,利用多媒體直觀、形象地學習食物名稱,采用了問題陳列的方式自然而然地引出單元內容:
Do you eat salad/hamburgersevery day?
Do you like salad/hamburgers ?
What kind of food do you like for breakfast/lunch/dinner?
Are they healthy food ?
Would you like to know about Sandra Clark’diet ?
這一系列問題的呈現激發了學生強烈的參與意識,也引發了他們對課文中Sandra Clark,Tom的飲食的興趣,進而有意識地感受到中西方飲食的差異.最后,布置拓展性的作業“make a diet plan for our player Liu Xiang”(為我國的運動員劉翔設計理想的一日三餐)讓學生既運用了所學詞匯、短語,鞏固新知,又讓他們有了自己對健康生活的理解。
②面向社會熱點。社會是學習英語豐富而又廣闊的園地,把學生引向社會的海洋,既豐富了他們的頭腦又開闊了他們的視野.
在《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Unit1Will people haverobots?的教學過程中,和學生們講到了現代的高科技,又通過圖片,錄象等方式讓學生對各種機器人及尖端產品有所了解,并通過小組合作的形式探討了二十一世紀我們的社會會有什么不同,課后以小組為單位組織了一次社會調查,主題是:What will happen if people have robots? Why do you think so? (如果人們有了機器人,將會發生什么 為何你是這樣認為的 )調查對象:社會各行各業的人.在第二次課堂討論的時候,小組間互相交流了各自的調查結果:(以下摘兩段學生的調查總結)
a.Robots can help people do all kinds of things.People will have more freedom.They will do what they like.Their life will be colorful. .(由于機器人能幫助人們做各種各樣的事,給人們節省了時間。人就會有更多的自由做他們想做的事。他們的生活將會變的絢麗多彩.)
b.Robots can do many things instead of people.Some people will have nothing to do.Maybe they will steal or rob.We think it’s not safe for us.(機器人代替人類工作,因此一些人就會無事可做,時間長了他們有可能會偷、搶。我們認為這樣的社會是不安全的).實踐表明我們的學生希望了解社會生活,也能夠把所學的應用到社會中去.
同樣在八年級Unit4中出現 It takes + sb + some time + to do sth(做某事花某人多長時間)句型。我以中國神州五號載人宇宙飛船發射成功!為例。提問Who is Yang Liwei? How long did it take him to finish his work? 又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到更多內容,在問How do you think about this event 這一問題時學生都認為It’s great。It’s the pride of our country.(太偉大了,這是我們國家的驕傲.)一時掀起了大家強烈的愛國熱情和祖國榮譽感.
教師要不斷地挖掘和積累合適的生活素材,尋找合適的切入點,把教材和課外資料有機地結合起來,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產生更強烈的求知欲和表現欲,樂于將看到,聽到和讀到的新知識,新內容,新結構經過思維加工,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這不僅使學生掌握了新知識,提高了口語表達能力和交際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用英語思考的習慣,激發了更大的學習興趣。 2 創造生活情境,引導體驗感悟
現代教育越來越迫切地期待著,期待著課堂生活能夠更好地注重認知體驗,理解與感悟等生活方式的完美統一;能夠將學生的現實生活與可能生活相結合;能夠把書本世界和精神世界相融貫;能夠真正地讓每一位學生在自己的課堂生活中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個體生活的主體和社會生活的主體”.
①引導自主創設情景
在《新目標英語》七年級上Unit 7How much are the pants?學習過程中,學生們帶來了自己的毛衣、褲子、帽子、裙子、學習用品等,幾個人一組開起了各類小的“shop”,他們還給自己的小店取了名,比如“信譽樓分店”,“耀華文具城”,“迷你裙屋”等等.在導入時,我背上包做customer(顧客),到學生們開的小店購物:
Shopkeeper: Good morning . Can I help you
Customer: Good morning . I want a pair of pants。 .
Shopkeeper:OK. There are some pants here . Please have a look .
Customer: Oh , these pants are very beautiful . How much are they?
Shopkeeper:Eighty yuan .
Customer: I think they are quite expensive .
Shopkeeper: Oh ,these pants are only thirty yuan .
Customer: Let me see. They’re pink .I like pink. I’ll take them .
這樣的一段對話很恰當地把學生引入到購物的真實情景中,接著讓學生自由發揮,根據自己的生活實踐來自主創設購物的情景對話,熟練地操練句型Can I help you \What can I do for you \ How much … \ How many …\ I want…\ It’s(They’re)…等等.此類情景的創設自然而然形成了英語學習的語言環境,真切做到語言的活學活用
②運用媒體加深感悟
例如八年級英語下Unit4后面的閱讀材料She said helping others changed her life。主要意思是A volunteer from Beijing University went to teach in China’rural area(一個北京大學的志愿者支援中國偏遠鄉村教育)我在講課的過程中利用多媒體課件適時插入了貧困地區的生活畫面:“放羊的兒童”, “破舊的教室”,“背著妹妹上課的女孩”,聽了一首《我想讀書》的MTV flash歌曲,把文字,聲音,圖像等融為一體,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貧困孩子想讀書的艱難,而珍惜現在自己所擁有的學習機會 ,又從另一方面加深了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類似真實生活情景的運用,通過學生在生活情景中的體驗和感悟,啟迪了學生的思維,讓我們的英語課堂少了一些“假,大,空”,多了一些“真,小,實”,讓學生愛學,樂學,主動學,把英語引入學生的生活,把學生引入英語學習的大江大海里.
因此,教師必須以學科知識為切入點,讓教學策略更具生活的真實,讓教學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回歸生活。
參考文獻
[1] 2005年《教育實踐與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