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淺議從孔子交往倫理思想看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

陳雪英 張澤一

論文關鍵詞:孔子交往倫理;高校和諧師生關系

論文摘要:孔子的交往倫理思想強調仁者愛人、推己及人、和而不同。這種交往倫理思想對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具有三方面的啟示:平等交往、師生互愛是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的前提;師生互相尊重、寬容是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的途徑;和而不同、師生互動是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的不竭動力。

一、引言

大學生活是大學生成長的重要時期。大學生接受知識的過程,正是個性與品德形成時期。隨著近幾年高校的擴招,很多高校的生源質量不如以前,于是在高校中出現了一個學困生群體。這些學生大多在中學時知識基礎就較弱,勉強上了大學后,在學習上非常吃力。如果教師忽略了這一客觀存在的事實,對學生的不關愛就有可能使得一些學生缺少對教師的認同,從而影響其在大學學習和生活的質量。師生關系的和諧是高校和諧的基礎,和諧的師生關系是成功進行一切教育活動的前提條件。師生關系是否和諧不僅直接關系到教育活動的成敗,而且還會對學生的心理和個性的發展帶來影響。所以處理好師生關系不僅是教育教學的需要,也是社會對教師職業道德的基本要求。重溫孔子的交往倫理思想可以給今天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帶來啟示。

二、孔子交往倫理思想的主要內容

綜觀《論語》,可以發現孔子交往倫理思想內容十分豐富。所謂交往倫理,是指至少兩個交互主體之間以生活世界為背景,以語言為媒介,在相互尊重與平等的基礎上,進行情理溝通與理性商談,達成理解與共識,形成普遍性倫理原則,以協調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交往關系,并造就道德人格自我的倫理理論。在這樣的語境下,我們認為孔子的交往倫理思想主要包含以下內容:

1.交往的最高理念:仁者愛人

從漢字構成來看,一人是“人”字,二人為“從”字,三個人則成“眾”字。所謂“仁”,有兩個人便會產生的一種關系。因為,“仁”字是人字旁加個二字,兩個人相處之道即為“仁”。雖然早在孔子之前的《詩經》、《左傳》等古代文獻中就已有“仁”字出現,但那時的“仁”,如同《說文解字》所言:“仁親也,從人從二。臣銥等曰:仁者兼愛,故從二。”“仁”只是表示人與人之間相親相愛的基本含義,這“人”是“仁”的母體,“仁”為“人”所派生。使“仁”真正獲得崇高地位的是孔子,《中庸》曾引孔子的話:“仁者,人也。”此“仁”為“人”之所以為“人”的“仁”,“仁”成為“人”的內在的本質規定,仁就是對人與人之間關系的一種升華與凝練,表明了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是一種雙向的交流、互動。可見,孔子正是在人與人之間的交往關系中發現人的,這樣,人們在交往過程中應該以開放的胸襟接納他人。

“仁”的根本含義是什么呢?孔子的回答是“愛人”,反映了孔子是從交往關系上闡述“仁”的內涵的。愛是對對象的一種肯定,是對對象的尊重,是一種最真摯的心境。仁就是以愛心對待眾人。《論語·顏淵》中記載:“樊遲問仁,子曰:‘愛人’。”《中庸》載孔子對魯哀公說:“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這說明“仁”就是以“愛人”為紐帶的關于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思想,“仁”就是在與他人交往時愛人、利人、助人。

“愛人”的真諦是尊重、理解、善待他人,與人平等交往。愛人就要承認他人的地位和尊嚴,尊敬和關懷他人,盡己之心、盡己之力去助人、利人,特別是要關懷、幫助那些喪失勞動能力、難以自立的人。《論語·衛靈公》記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名叫冕的盲樂師去拜訪孔子。當他走到臺階時,孔子告訴他,前面是臺階;走到席前時,孔子告訴他前面是坐席;坐定后,孔子又一一告訴他某人在這里,某人在那里。孔子這種對盲者細微、周到的關懷,可以說正是他愛人之心的表現。總之,“愛人”就是“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其目標是實現全社會人際關系的和諧。

孔子為什么將“仁者愛人”作為交往的最高理念?因為在他看來,“性相近”(《論語·陽貨》),即“性”是人所固有的,人與人是同類,人的價值高于動物的價值。《論語·鄉黨》中關于“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的記載揭示了孔子人性思想中類的觀念,雖然在當時一匹馬的價格非常昂貴,但孔子問的是有沒有傷到人而不是馬。朱熹在《論語集注》對這句話的解釋是“貴人賤畜,理當如此”,“貴人”就是以人為“貴”,人的價值高于畜的價值。《孟子·盡心下》亦云:“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對這句話,朱熹在《孟子集注》中注解說:“仁者。人之所以為人之理也。然仁,理也;人,物也。以仁之理,合于人之身而言之,乃所謂道者也。”按朱熹的意思,“仁”就是做人的道理、準則。由此看來,孟子和朱熹對“仁”的理解和孔子一樣,即人被定位在作為物質性存在的“人”和作為非物質性存在的“人”的統一體,“仁”就是“人”所具有的共性,就是指“人”之所以為“人”所應該具備的那種品性。這樣,“仁”就成為“人之所以為人”的類本質的規定,人與馬都是具有生命的動物,但作為人的同類,人天生就具有類的潛質、類的傾向,對同類的關懷一般來說總是超過對異類的關懷。可見,在孔子眼中人的生命價值是在倫理關系中實現的,他寄希望于在群體、社會中塑造理想人格,以維護人與人之間交往關系的和諧。

尚需指出的是,孔子的“習相遠”(《論語·陽貨》)明確了個體人之間的差異性,因此,在孔子眼中“愛人”乃是一種有原則的愛,仁者不僅能愛,而且能惡。他說:“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論語·里仁》)仁者應愛其所當愛,惡其所當惡。愛人固然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基本準則,但并不是說對丑惡之人也要愛,愛憎分明之愛才是正確的愛。

2.交往原則:推己及人

天地間“我”不能獨存,那么,“我”面向身外的世界應該有一種怎樣的表達呢?孔子在《論語·顏淵》中大聲疾呼:“四海之內皆兄弟也。”我們都是兄弟,我們都有共同的類本質。孔子認為,個體在實現自我的同時,也應當尊重他人自我實現的意愿,用自己的仁心去推度別人的心,通過將心比心的體驗去愛人,從己心出發去處理人與人的交往關系。推己及人應滿足以下三個要求:

(1)愛人應當是出于真心實意,做到“信”即誠信。孔子認為,愛人應當是出于真心實意,虛偽便是不仁,“巧言令色,鮮矣仁”(《論語·述而》),假仁假意會受到人們的憎惡。他主張從“親親”出發,在人際關系中克制自己的自私自利之心,表現出愛人的行為,力爭做到“泛愛眾”的博愛,以實現人與人雙向互動的交往和諧。“信”在《論語》中出現了三十八次。“信”主要是要求人們在與人相處時,要做到誠實無欺、講究信用。孔子曾向學生宣稱自己的人生理想便是“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論語·公冶長》)。孔子的學生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論語·學而》)孔子的學生子夏曰:“與朋友交,言而有信。”(《論語·學而》)由此可見,孔子對于誠信的重視。的確,信是立身處世的基礎,家庭成員的和諧關系,全靠信來建立;朋友之間的友好往來,全靠信來維持;社會發展的正義事業,全靠信來促進。孔子強調,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信者不欺,貴在不自欺,亦不欺人。

(2)以忠恕之道待人。孔子的弟子曾子曾說:“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里仁》)朱熹在《四書章句集注》中解釋為“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恕之道有兩層含義: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句在《論語·顏淵》和《論語·衛靈公》中兩次出現,意思是說自己不想要的東西,不要強加給別人。這就需要將心比心、設身處地,既為自己著想也要為別人著想,因而是處理人際關系的起碼原則,也是做人的底線。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論語·雍也》)。意思是說自己想要成功,也要支持別人成功,自己想要發展,也要幫助別人發展。這就需要具有寬廣無私的胸懷、助人為樂的精神和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是處理人際關系的理想境界。

在這兩個命題中,包含著兩個對立的概念,即“所欲”與“所惡”,從人的個人主體出發而體驗到人的全部心靈活動和行為所追求的,不外乎就是這兩個東西,也是整個人類主體所能共同感悟到的。“己所不欲”是“所惡”,其反面是“所欲”,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因此這兩個命題明確的是“己”和他人之間的關系,處理“己欲”與“他欲”的關系,以及“己所不欲”與“他所不欲”的關系,實際上就是正確處理自己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存在矛盾的一面,也存在可以調和的一面。只看到矛盾,讓矛盾激化,自己與他人都會受害;如果發揮自己與他人關系中可以調和的一面,則自己與他人都會受益。在孔子看來,實施仁的推及要把別人看成和自己一樣的人,尊重別人的人格。孔子這種從人的內在心靈的需求中所揭示出的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表現了孔子對人與人相互關系認識的深刻性,也是孔子交往倫理思想具有永恒生命力之所在。

(3)改過遷善。孔子認為社會上完美無缺的人是罕見的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長處,同時也有缺點或錯誤,因此,在交往過程中應該學人之長,克己之短。《論語·述而》說:“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在和別人一起唱歌時,如果發現誰唱得好,一定要讓其重唱,然后自己隨著唱,他善拜他人為己師,特別注意學習別人的優點和長處。在他的影響帶動下,他的學生也能虛心求教,不恥下問。孔子認為,一個人不可能完美無缺,犯點過失和錯誤是難免的,但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過失,文過飾非是小人行徑,有了錯誤不要害怕改正,知錯就改是一種進步的表現。因此,孔子很欣賞顏回的“不貳過”(《論語·雍也》)精神,即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推己及人”是一切社會公德的基礎。要維護正常的社會秩序,就必須遵守社會公德。文明愈發展,社會公德就愈重要。而社會公德要得到遵守,最基本的就是要有“推己及人”的思想,要學會換位思考。“孔子說:“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論語·顏淵》)人們有相似的思維方式和評價標準好惡,自己不喜歡的事就不要強加給別人,如果違背了這一交往倫理原則,實際上也就是把他人當成工具,降低為物,視他人為犧牲品。而這種行為如果不被社會的倫理規范所否定,那么,在此道德環境下的己方最終也會被他人當做物和手段,從而喪失了應有的交往的主體間性,使正常的交往關系遭到破壞。

3.交往的最高境界:“和而不同”(《論語·子路》)

人類世界是生活世界,是人實實在在地存在著、經驗著的世界,而不是一個可以以計量、實證的方法進行對象化研究的世界。作為人這個族類中的每一個個體總是千差萬別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特殊的人格和個性特征,每個人、每個事物都是完整的,現實的、具體的,是不可重復和不可替代的。同時,人又是群居的動物,聚集在一起,相互之間就必然要發生各種各樣復雜的關系,如何處理這些關系是人們必須面對的問題。孔子十分重視人際交往的求同存異,倡導人際關系的和諧,于是將“和”作為人與人交往的最高境界,明確提出:“和為貴”(《論語·學而》)。

“同”就是與別人完全相同,是無原則的隨聲附和,沒有自己的特殊見解、特別性格,沒有獨立性。“和”是不同的意見,經過協調,達成一致。這種一致是采納了各種意見中的合理成分,是比較全面合理的。實際上,每個有思想的人都不可能與別人的意見完全相同,因此,孔子說:“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論語·子路》)這就是說,在交往中君子堅持有原則的和睦相處,反對無原則的茍同,小人則正好相反。由此,孔子認為在交往中只有“和”可以使人際關系達到和諧狀態,而“同”是要不得的。

要想達到交往中“和”的境界,人需要認真做到以下兩個方面:

(I)尊重別人,允許別人發表不同的見解。孔子強調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獨立人格,哪怕是處于社會底層的人。“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論語·子罕)所以孔子很強調尊重別人,對等地對待別人,不要傲視他人。每個人都應該獨立思考,敢于說出自己的見解,有自己的特性、個性,不隱瞞自己的觀點,胸懷坦蕩。每個人還要允許別人包括自己的學生有自己的個性和見解,尊重別人的意見,與別人以人格平等的方式共存。當他人有與自己不同的看法時,應平心靜氣地擺事實、講道理,進行認真地討論、辯論,取長補短,相互啟發,逐漸取得共識。在一時不能取得共識的情況下,采取求同存異的辦法處理矛盾,協調關系。

(2)適度交往。在交往中,孔子反對“過”與“不及”。《論語·子張》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子夏的學生問子張怎樣交朋友。子張就問子夏的觀點是什么。學生回答說:“子夏曰:‘可者與之,其不可者拒之。”’子張則回答:“異乎吾所聞:君子尊賢而容眾,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賢與,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賢與,人將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夏的交往觀是對可交往的人就與他交往,對不可交往的人就拒絕與他往來。子張則主張同任何人都要交往。孔子評論二人說:“師也過,商也不及。”(《論語·先進》)他認為子夏和子張的交往觀都屬于“過猶不及”之類,缺乏交往的適度性與靈活性,在孔子心目中,唯有無過無不及的和諧交往才是正好的。

綜上所述,拋開歷史的局限性,孔子的交往倫理展示給現代人一種有益的交往方式,那就是以和諧為中心、以愛為真諦的人我之間的平等交往,把“人和”看做人類社會最有價值、最可寶貴的因素。中國古人這種“和為貴”(《論語·學而》)的精神,對于調節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避免社會發生過多的動蕩,保障社會生產的正常發展,促進社會的穩定,曾起了不容忽視的作用。

三、孔子交往倫理思想對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的啟示

1.平等交往、師生互愛是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的前提

教師和學生在人格上首先是平等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師生之間的交往應該也是平等的。平等交往的目的是理解和溝通,是對話與合作。在師生關系趨于淡漠的今天,首先要加強師生雙方在平等交往實踐活動中心靈之間的溝通。孔子把熱愛學生看成教育成功的必備條件。在他眼中,不存在不配和不堪教育之人。他還身體力行,在教學實踐中貫徹了自己“有教無類”(《論語·衛靈公》)的主張,即不管愚智、善惡,只要虛心求教,都給予熱心指導之意。如孔子弟子宰予,孔子曾評價他“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墻不可塢也”(《論語·公冶長》),但是孔子仍然收他為學生,后來,他成為孔子弟子中“言語”學得最好的學生。“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論語·憲問》)熱愛學生是現在師德的一個基本內容,沒有愛,就談不上教育。有了師愛,學生才會愛自己的教師,而由于對教師的愛,學生也才會敬仰教師,接受教師所傳授的知識。孔子學生對孔子的評價是“仰之彌高,鉆之彌堅,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博我以文,約我以禮,欲罷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爾。雖欲從之,末由也已”(《論語·子罕》)。因此,學習孔子“仁者愛人”的交往理念,注重師生心靈的溝通,使每一位學生都受到民主平等的對待,使每一位教師都值得學生愛戴,高校和諧師生關系也就有了建設的前提。

2.師生互相尊重、寬容是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的途徑

沒有尊重就沒有教育,尊重是教育的本質規律,是21世紀教育的理性追求。尊重就是要把交往的對方當做有血有肉、有生命尊嚴、有思想感情的人。相互尊重是主體基本的道德修養。只有相互尊重,才能有交往、對話、學習、合作的基礎。尊重可以產生信任,信任可以使人互相敞開心扉,達到和諧的可能。尊重學生是熱愛學生情感的自然延伸。孔子說:“后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論語·子罕》)在師生關系中,師生雙方是平等的主體,相互尊重要求教師一方不能以真理的化身自居,對學生橫加指責,因為事實上任何一個人都不可能是真理的化身,在世界上,必有其師,相互尊重、相互學習是師生雙方必要的、經常的行為模式。尊重必伴隨著寬容;寬容是傾聽的前提,是學習、欣賞的前提。由于教師和學生在客觀上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差異,因此,容忍差異,“和而不同”,是師生雙方明智的選擇。只有承認差異、寬容差異,才能互相欣賞。即使在學生頂撞教師的時候,教師也應著眼于發展,對學生循循善誘。孔子學生子路為人耿直、性情粗獷,經常批評孔子,但孔子并不計較,對他的評價仍然很高,說他有治國的才能。孔子的這種寬厚待生的行為無疑在啟示我們,教師必須寬容學生的缺點,從成長角度看待學生身上的問題。所以,在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的今天,師生雙方發揚孔子的“恕道”是非常必要的。

3.和而不同、師生互動是高校和諧師生關系建設的不竭動力

每個教師和學生都有自己的特殊人格和個性特征,因此,師生之間交往應和而不同、師生互動。孔子時刻希望自己的學生能平等而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學習當中,達到知識的共享與情感的共鳴。孔子提倡“當仁不讓于師”(《論語·衛靈公》),意思是說,在真理面前,學生對教師也不必讓步。這句至理名言反映了孔子坦白的胸襟。孔子不僅要求學生與自己“和而不同”,而且堅持“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論語·子罕》),即不憑空猜測、不絕對肯定、不固執己見、不唯我獨尊,倡導師生相互切磋,教學相長。當師生關系和諧的時候,即使教師對學生進行嚴厲的批評,學生也能接受,理解教師的一片苦心。可當師生關系緊張時,即使是發自內心的表揚,學生也反感,認為教師是在諷刺自己、挖苦自己,收不到正常情況下的效果。在和而不同、師生互動情境下,師生處在一種和諧、友好、愉快而正常的師生關系中,師生雙方都會感受到人間的溫暖和友情,內心深處就會產生一種幸福感、快樂感和滿足感。這種和諧的師生關系,可以培養起學生自尊、自愛、自信、自強的精神,使他們深刻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和意義,也會使教師油然生出崇高、成就感,這樣的教育效果才是真實有效的。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