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吳承恩著《西游記》新證

薛梅 宋克夫

【內(nèi)容提要】 目前許多學者認為《西游記》與《吳承恩詩文集》不是出于昊承恩一人之手,本文以《吳承恩詩文集》中的《贈張樂一》一詩為證,考查了《贈張樂一》與明代心學思潮在反對主體放縱、要求人格自我完善上的一致性及《贈張樂一》與《西游記》在思想和語言上的一致性,從而為吳承恩著《西游記》找到一條新的證據(jù)。 【關鍵詞】 吳承恩/《西游記》/《贈張樂一》/明代心學思潮

一、問題的提出 關于《西游記》的作者問題從它問世起就說法不一。上世紀二十年代,魯迅、胡適、鄭振鐸等學者對《西游記》的作者進行考證,肯定了吳承恩的《西游記》著作權。20世紀80年代以來,海外和臺灣的一些研究者對“吳承恩說”提出質(zhì)疑,大陸也有知名學者對“吳承恩說”持懷疑甚至否定態(tài)度。這些學者在論證自己的觀點時,不約而同地將小說《西游記》與《吳承恩詩文集》作比較,認為二者無論從風格、思想,還是語言上都存在較大差異,從而指出二者不是出于一人之手,否定吳承恩的著作權。例如章培恒在《百回本〈西游記〉是否吳承恩所作》中,對《吳承恩詩文集》中的《二郎搜山圖歌》、《〈禹鼎志〉序》等作品進行分析,認為將其作為吳承恩寫作《西游記》的旁證,“也都難以成立”(注:章培恒《百回本《西游記》是否吳承恩所作》,《社會科學戰(zhàn)線》1983年第4期305頁。)。張錦池在《北方論叢》1991年1-2期《論〈西游記〉的著作權》一文中說:“《吳承恩詩文集》的思想與風格與世德堂本殊不類,孫悟空斷非吳氏所期望的英雄”(注:張錦池《論〈西游記〉的著作權問題》,《北方論叢》1991年第2期58、62頁。),并從七個方面指出“二者的思想和風格存在著明顯的不同”(注:張錦池《論〈西游記〉的著作權問題》,《北方論叢》1991年第2期58、62頁。),從而認定《西游記》“若果真為吳承恩所撰,當屬天上人間奇跡中的奇跡”(注:張錦池《論〈西游記〉的著作權問題》,《北方論叢》1991年第2期58、62頁。)。楊秉祺在《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1985年第2期《章回小說〈西游記〉疑非吳承恩作》中指出:“拿小說中的詩詞和吳氏詩文集中的詩詞相比較,可以看出小說不是吳作的。”(注:楊秉祺《章回小說〈西游記〉疑非吳承恩作》,《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1985年第2期65頁。)“吳的詩詞較板滯,遠不及‘章西游’詩詞的灑脫流轉?!阕C吳的詩詞和‘章西游’的詩詞不出于一人之手”(注:楊秉祺《章回小說〈西游記〉疑非吳承恩作》,《內(nèi)蒙古師大學報》1985年第2期65頁。)。陳君謀在《蘇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百回本〈西游記〉作者臆斷》一文中指出:“孫悟空希望過的是‘不伏麒麟轄,不伏鳳凰管,又不伏人間王位所拘束,自由自在’的生活”(注:陳君謀《百回本〈西游記》作者臆斷》,《蘇州大學學報》1990年第1期77頁。),而“《射陽先生存稿》卻儒家氣味撲鼻”。李安綱在《文史知識》1996年第11期《吳承恩不是〈西游記〉作者》中也指出,《吳承恩詩文集》中“不僅沒有關于《西游記》的資料,反而有很多格格不入的地方”(注:李安綱《吳承恩不是〈西游記〉作者》,《文史知識》1996年第11期94頁。),“吳承恩根本就不是《西游記》的作者(注:李安綱《吳承恩不是〈西游記〉作者》,《文史知識》1996年第11期95頁。)”。 面對以上種種論說,許多肯定“吳承恩說”的學者,也認為從《吳承恩詩文集》中找不到與《西游記》的契合點,也就不去從這一重要文獻入手尋找吳承恩作《西游記》的證據(jù)。而事實上,《西游記》與《吳承恩詩文集》的思想、風格、語言是否一致,關鍵在于對《西游記》的理解。上述論者之所以否定吳承恩的著作權,是因為他們都從各自的角度去理解《西游記》。而對這個問題,筆者在《宋明理學與章回小說》(武漢出版社,1995年12月版)中提出,《西游記》“是一部弘揚主體人格并要求這種人格‘正心誠意的理學書’”(注:宋克夫《宋明理學與章回小說》124頁,武漢出版社,1995年版。)?!段饔斡洝返倪@一思想,顯然來自于明代心學思潮。明中葉以后王守仁提出“心即理”(注:《傳習錄上》,《王陽明全集》2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心外無理”(注:《與王純甫》,《王陽明全集》156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注:《傳習錄中·答顧東橋書》,《王陽明全集》45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并以此作為其人性倫理學說的哲學基礎,王門諸子對王守仁的學說不斷推衍發(fā)展,形成一股聲勢浩大的心學思潮。這股思潮打破了程朱理學中“天理”主宰一切的格局,主體人格因之得到了高度弘揚。與此同時,陽明心學在倫理道德修養(yǎng)上,主張通過加強內(nèi)心修養(yǎng)的方法去體認“良知”,強調(diào)“反身而誠”(注:《別黃宗賢歸天臺序》,《王陽明全集》23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的直觀內(nèi)省和自明本心的證悟功夫,要求主體以倫理自省的方式達到道德的自我完善。作為這一思想影響的結果,《西游記》的作者在肯定孫悟空主體意識的同時,又不希望主體意識同心猿意馬一般脫離道德的規(guī)范任意馳騁,力圖把主體意識納入倫理的規(guī)范,通過西天取經(jīng)的種種磨難,尋找失去的善良本心,以達到主體意識和倫理意識、個體人格和倫理人格的統(tǒng)一。而伏魔去邪的基本方式就在于“見性明心”(注:《西游記》170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定性存神”(注:《西游記》269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的內(nèi)心修養(yǎng)。所以說,孫悟空在取經(jīng)途中斬妖除怪的過程,實際上是主體能動地以自省的方式達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即“心滅,種種魔滅”(注:《西游記》91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的過程。因此,《西游記》的主旨在于高度弘揚主體人格的同時又對主體的無限放縱予以批判,要求以倫理內(nèi)省的方式達到人格的自我完善。 如果從這一角度理解《西游記》,就不難發(fā)現(xiàn)明代心學思潮、《西游記》與《吳承恩詩文集》三者之間的有機聯(lián)系。而弘揚主體人格并要求這種人格實現(xiàn)道德上的自我完善則正好構成了這三者之間聯(lián)系的基點。吳承恩所處的時代,正是明代心學思潮盛行的時代,吳承恩與一些心學人物,如萬表、徐階等有著直接或間接的交往,明代心學思潮不可避免地要對吳承恩的思想產(chǎn)生影響(注:參見宋克夫《吳承恩與明代心學思潮及〈西游記〉著作權》,《湖北大學學報》1996年第1期。)。因而,在《吳承恩詩文集》中有一些作品明顯地透露出吳承恩批判主體放縱,要求道德自我完善的詩文創(chuàng)作特色,《贈張樂一》便是這樣的作品: 魯郡張君登我堂,手持素卷求詩章。 自云所樂在于一,平生此外無他長。 世人嗜好苦不常,紛紛逐物何顛狂。 猿驚象醉無束縛,心如飛鳥云中翔。 多歧自古能亡羊,羨君執(zhí)策由康莊。 清寧天地合方寸,妙含太極生陰陽。 靈臺拂拭居中央,殊形異狀難遮藏。 吉兇倚伏視諸掌,指揮進退知存亡。 逝將去我游四方,盧敖雀躍無何鄉(xiāng)。 春風陌上送君酒,古梅忽透先天香。 多君此樂真少雙,熙然能使予心降。 舉頭忽見天上月,金波一片□流光,散彩皎皎分千江(注:《贈張樂一》,劉修業(yè)輯?!秴浅卸髟娢募{?!?9-2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仔細考查全詩的思想內(nèi)容及語言風格,就可發(fā)現(xiàn),《贈張樂一》與明代心學思潮及《西游記》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邏輯聯(lián)系。

二、《贈張樂一》與明代心學思潮 關于《贈張樂一》詩的寫作時間,未有確切記載,張樂一當為吳承恩之一友人。詩中處處反映了作者反對放縱主體,要求明心見性,強調(diào)以自省的方式實現(xiàn)人格的自我完善的倫理思想。這種思想基調(diào)是陽明心學“心即理”、“心外無理”、“吾心之良知即所謂天理”等哲學思想。因此,全詩所透露出來的作者思想與明代心學思潮存在著明顯的一致性,這主要表現(xiàn)在以下兩個方面: 第一,對“猿驚象醉”、放縱主體的批判。陽明心學認為,“君子之所謂灑落者,非曠蕩放逸、縱情肆意之謂也,乃其心體不累于欲,無人而不自得之謂耳。”(注:《答舒國用》,《王陽明全集》190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儒家傳統(tǒng)中被肯定的“灑落”不是指肆意放蕩,無所顧忌,而是指在道德完善前提下心靈自由的一種特征,是擺脫了一切聲色貨利的占有欲和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而達到的超越限制、牽擾、束縛的人生境界。因此,王學諸子一方面追求灑落自得、無滯無礙的境界,強調(diào)主體人格;另一方面也主張戒慎恐懼,注重倫理精神,反對放縱主體和脫離道德修養(yǎng)的灑落,希望在倫理道德的規(guī)范下達到一種超脫一切得失榮辱的人生境界。陽明心學這一特點在《贈張樂一》詩中得到較為清晰的體現(xiàn)。吳承恩對張樂一“所樂在于一”、“平生無他長”之以平常心求樂表示肯定和贊揚,同時很自然地聯(lián)想到“世人嗜好苦不常,紛紛逐物何顛狂”的社會現(xiàn)狀。在作者看來,主體意識和自私欲念是一對形影不分的孿生兄弟,“張君”與“世人”的思想和行為都體現(xiàn)了一種對主體意識的呼喚,都要求按照自我心中之“所樂”去處物行事,以達到一種任心而為,率性而行的人生境界。但二者的不同之處在于,“張君”能夠“所樂在于一”,而“世人逐物”卻達到了“何顛狂”的程度,走向了放縱的極端。這種放縱主體的傾向,必然引起私欲的膨脹,表現(xiàn)在現(xiàn)實生活中就是對功名利祿、富貴榮華的狂熱追求。這一點卻是作者極力批判的。吳承恩對蕓蕓眾生顛狂逐物而引發(fā)的“猿驚象醉無束縛,心如飛鳥云中翔”的狀態(tài)表示否定,認為主體意識不應脫離道德的軌道任意馳騁,而應將其納入倫理的規(guī)范,才能避免“多歧自古能亡羊”的結局。而吳承恩在這幾句詩中所流露出來的一方面肯定主體意識,一方面又反對主體毫無限制地放縱的思想,正是《贈張樂一》詩與明代心學思潮相契合的一個層面。 第二,對“靈臺拂拭”、人格自我完善的強調(diào)。根據(jù)陽明心學,“君子之學以明其心。其心本無昧也,而欲為之蔽,習為之害。故去蔽與害而復明,非自外得。心猶水也,污入之而流濁;猶鑒也,垢積之而光昧。”(注:《別黃宗賢歸天臺序》,《王陽明全集》23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人心本然之體如水如鏡,但現(xiàn)實的人心因受物欲之蔽,產(chǎn)生了私我的意識。那么,怎樣才能去除私欲,達到人格的完善呢?從理論上講,人格的道德完善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以倫理束縛的方式達到道德的強制完善,一是以倫理自省的方式達到道德的自我完善。這正是程朱理學與明代心學在倫理觀上的主要分歧。陽明心學認為,“心外無理”,強調(diào)“良知”的主觀性,在道德修養(yǎng)上主張不應向外求理,而應反求諸心,用加強內(nèi)心修養(yǎng)的方法去體認天理。只要“明心見性”(注:《答顧東橋書》,《王陽明全集》41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反身而誠”,復得本體明凈,就能實現(xiàn)主體意識與倫理意識的和諧統(tǒng)一,達到人格的自我完善,在本心固有的倫理觀念規(guī)范下最大限度地弘揚主體人格。吳承恩在批判了“猿驚象醉”“心如飛鳥”的主體放縱意識之后,自然會讓我們感到迷惑,怎樣才能在發(fā)揮主體意識的同時又能避免自私欲念的膨脹?因此,詩中緊接著又提出“清寧天地合方寸,妙含太極生陰陽。靈臺拂拭居中央,殊形異狀難遮藏”,認為主體意識和獨立人格的高揚所帶來的私欲膨脹,必須通過不斷的自我修煉,完養(yǎng)此身,才能達到自身人格的完善。詩中作者以“方寸”之“小”而喻人心,認為心之于人,當如“方寸地”之于“天地”,卻能“妙含太極生陰陽”,包含著天地萬物之理,包含著陰陽交替的宇宙根本規(guī)律,進而也包含人類社會上下、君臣、父子、夫妻間仁、義、禮、智的倫理觀念。也就是說,宇宙的本體,倫理道德觀念都存在于“心”。所謂“靈臺拂拭居中央”,“靈臺”即“靈府”,《莊子·德充符》:“不可入于靈府”(注:[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35頁,上海書店,1986年版。),靈府,指心靈?!肮疲骸`府,精神之宅也’”(注:[清]王先謙集解《莊子集解》35頁,上海書店,1986年版。)。這句詩隱括著人必須時刻運用“心”中所固有的是非準則、道德標準去規(guī)范和約束自己,“拂拭”私欲之昏蔽,去其心之不正以歸于正。只有這樣,才能使“殊形異狀難遮藏”,使形形色色的邪惡無藏身之地,最終實現(xiàn)人格的自我完善,從而實現(xiàn)真正意義上的自由與灑落,達到“吉兇倚伏視諸掌,指揮進退知存亡”的人生境界。這便是《贈張樂一》一詩受明代心學思潮影響的第二個層面。

三、《贈張樂一》與《西游記》 明確了《贈張樂一》與明代心學思潮的關系以后,我們再從思想和語言上來考察《贈張樂一》與《西游記》之間的一致性。 在思想上,《贈張樂一》與《西游記》的一致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層面。 第一,這種一致性表現(xiàn)為對“猿驚象醉”的批判與“心猿意馬”的否定。魯迅先生在《中國小說史略》中敘及《西游記》主旨時指出:“假欲勉求其大旨,則謝肇淛(《五雜俎》十五)之‘《西游記》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于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服,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數(shù)語,已足盡之?!保ㄗⅲ呼斞浮吨袊≌f史略》133頁,齊魯書社,1997年版。)“求放心”語本《孟子·告子上》:“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求,哀哉!”(注:《孟子·告子章句上》,《十三經(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十一·孟子注疏》310-31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保ㄗⅲ骸睹献印じ孀诱戮渖稀罚妒?jīng)注疏》整理委員會整理,李學勤主編《十三經(jīng)注疏十一·孟子注疏》310-311頁,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所謂“求放心,”大致相當于王守仁的“致良知”(注:《傳習錄中·答陸原靜書》,《王陽明全集》67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實質(zhì)上強調(diào)的是把失落的“仁”、“義”等倫理觀念納入主體意識,以實現(xiàn)人格的道德完善。在《西游記》中“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注:《西游記》45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緊閉牢拴休曠蕩,須臾懈怠見參差”(注:《西游記》706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表達的也就是這個意思。《西游記》主張對“心猿意馬”“緊縛牢拴”,與《贈張樂一》中對“顛狂逐物”所導致的“猿驚象醉”的批判在思想上是完全吻合的。 第二,這種一致性還表現(xiàn)為要求“靈臺拂拭”與主張“明心見性”。《西游記》作者的本意就是通過唐僧師徒西行取經(jīng)的形象化故事,敷衍“明心見性”、“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注:《西游記》91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的微言大義。這一點正是作者尋找的一種既能發(fā)揮主體意識,又能避免自私欲念的方式。書中寫道,“靈根育孕源流出,心性修持大道生”(注:《西游記》1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人人有個靈山塔,好向靈山塔下修”(注:《西游記》651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這些思想表明孫悟空、豬八戒、唐僧分別從猴王、野豬精、玄奘到斗戰(zhàn)勝佛、凈壇使者、旃檀功德佛,正是他們修心向善,格物致知的結果。唐僧師徒取經(jīng)的主要目的,就是“求放心”,把已經(jīng)失落的“仁”“義”等倫理觀念及善良本心重新納入主體意識,就是在普救眾生的同時達到自身人格的完善?!顿洀垬芬弧分小扒鍖幪斓睾戏酱?,妙含太極生陰陽。靈臺拂拭居中央,殊形異狀難遮藏”表達的也正是這個思想。 在語言上,《贈張樂一》與《西游記》的一致性也主要體現(xiàn)為兩個層面。 第一,在語言的運用上,《贈張樂一》與《西游記》有頗多相似之處。如《西游記》中有孫悟空求仙學道的“靈臺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注:《西游記》7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贈張樂一》中有“清寧天地合方寸,……靈臺拂拭居中央,……”;《西游記》中孫悟空“心猿意馬”,“逐日家無拘無束,自在逍遙”(注:《西游記》12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贈張樂一》中有“猿驚象醉無束縛,心如飛鳥云中翔”;《西游記》中有“得清涼,光皎潔,好向丹臺賞明月”(注:《西游記》10頁,岳麓書社,1987年版。),《贈張樂一》中有“舉頭忽見天上月,金波一片□流光,散彩皎皎分千江”等等。類似這樣的似出一人之手的語句在兩者中還可找到一些。 第二,在語言風格上,《贈張樂一》與《西游記》中的詩歌都具有清雅流麗、酣暢自然、如行云流水的語言特點。吳承恩的詩歌風格,據(jù)天啟《淮安府志》:“吳承恩,性敏而多慧,博極群書,為詩文下筆立成,清雅流麗,有秦少游之風?!保ㄗⅲ簞⑹a伯《西游記研究資料》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陳文燭《吳射陽先生存稿敘》也論其詩歌曰:“今觀汝忠之作,緣情而綺麗,體物而瀏亮,其詞微而顯,其旨情而深?!赁o淵深,浮藻云峻,文潛之后,一人而已?!保ㄗⅲ簞⑹a伯《西游記研究資料》13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贈張樂一》就較為典型地體現(xiàn)了吳承恩詩歌的這樣一種語言風格,而《西游記》中的詩歌清雅流麗,酣暢自然,與《贈張樂一》一詩的語言風格十分類似。 綜上所述,既然《贈張樂一》是受明代心學思潮影響的結果,《贈張樂一》與《西游記》在思想及語言上存在著多方面的一致性,而《西游記》與明代心學思潮的密切關系又是學術界公認的,那么,我們就不難推斷二者極有可能出自一人之手。在此基礎上,結合《淮安府志》等相關文獻,我們還是應該確認《西游記》的著作權當屬吳承恩。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