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摸女人的胸视频,91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最新,黄色视频性爱免费看,黄瓜视频在线观看,国产小视频国产精品,成人福利国产一区二区,国产高清精品自拍91亚洲,国产91一区二区

加急見刊

《西游補》與《西游記》關系新探

趙紅娟

【內容提要】 本文從內容的縈帶、主題的繼承與超越、情節構思、人物塑造等方面對《西游補》與《西游記》的承襲關系作了新的探討。

【關鍵詞】 《西游補》《西游記》關系

關于《西游補》與《西游記》之關系,學術界最普遍的看法是:《西游補》名為續書,實際上卻是一部別開生面、自成體系的小說,與原書沒什么關系。如游國恩《中國文學史》:“作者的意圖,并非為補《西游記》而作,實際上是借孫悟空等幾個形象和虛幻的情節,對明末的朝廷權奸和追求富貴功名的文人等進行嘲諷。”①林佩芬《董若雨的〈西游補〉》認為《西游補》自《西游記》第六十一回補起,“中途演化出另一個體系、另一種局面的多采多姿、奇幻絕妙的故事來”,它“是創作,而非吳承恩《西游記》的續作”。②柴葵珍《優美的荒誕,清醒的空幻———〈西游補〉初探》:“小說雖然在形式上給《西游記》補上這么一段故事,但其實質內容和原著已無甚關系,它是一部獨立完整的著作。”③

以上這些都是在強調《西游補》的獨立性、開創性,而忽視其模仿性、續書性。筆者以為《西游補》既是一部自成體系的別開生面的小說,也是一部名副其實的續書,它時時處處在加強與《西游記》的關系。這樣的續書在我國小說史上僅此一例,它的意義在于適當處理了續書與原著的關系,既不脫離原書又能自具面目。可以說,《西游補》是中國續書的最佳例子,值得續書者借鑒。

一、《西游補》對《西游記》內容的縈帶

《西游補》在《西游記》第六十一回“孫行者三調芭蕉扇”后補了十六回。寫孫悟空化齋,為鯖魚精所迷,漸入夢境。為找到秦始皇,向他借驅山鐸來驅除火焰諸山,也為尋找師父唐僧的下落,他跌進了“萬鏡樓臺”,通過樓上的鏡子,先進入“古人世界”,后又進入“未來世界”。他一會兒化為虞美人,與項羽周旋,想借此探明秦始皇的住處;一會兒又當了閻羅王,坐堂對秦檜進行審判、行刑,并拜岳飛為第三個師父。后經虛空主人呼喚,始脫離夢境,才知道一切均為鯖魚精所幻設。作品想象奇特,與原書內容可謂大相徑庭。

《西游補》在內容上雖然別開生面,但作為續書,它實際上非常有意識地在加強與《西游記》的關系。如第三回太上老君對下帝說:“你不要氣,你不要急。此事決非別人干得,斷然是孫行者弼馬溫狗奴才小兒!如今遣動天兵,又恐生出事來;不若仍求佛祖再壓他在五行山下,還要替佛祖講過,以后決不可放他出世”;第四回寫孫悟空在鏡子中看到一個人似曾認識,卻一下想不起來,那人說:“我姓劉,名伯欽。當年五行山下,你出來的時節,我也效一臂之力”;第五回孫悟空被誣陷為鑿天之人,卻自我批評說:“雖是老君可惡,玉帝不明,老孫也有一件不是,原不該五百年前做出話柄”;第八回寫六賊向孫悟空哀告:“大圣慈悲菩薩!我等當年在枯藤古樹之下,不該擋你師父,惱了大圣尊性,弟兄六個,一時橫死。”《西游補》僅十六回,但據統計,小說中類似這樣在內容上縈帶《西游記》的,有十三次之多。由此可見,《西游補》常常關照到《西游記》的一些情節,時時刻刻在喚醒讀者對《西游記》的某種記憶。像第一回孫悟空“我前日打殺得個把妖精,師父就要念咒;殺得幾個強盜,師父登時趕逐”的內心獨白,就可喚醒讀者對《西游記》中唐僧緊箍咒以及孫悟空多次被唐僧氣回花果山的生動記憶。孫悟空“悟能這等好困,也上不得西天。你致意他一聲,教他去配了真真、愛愛、憐憐”的片言戲謔,則讓讀者想起原書中八戒好色、愛睡懶覺的情節。而第十五回,行者變做六耳獼猴模樣的一個軍士與唐僧的一番對話,則可引發讀者對《西游記》五十八回真假猴王打斗的生動記憶。《西游補》對原書的這種有意縈帶與《金瓶梅》、《新石頭記》等只是借原書一個名頭的新說型續書可以說是全然不同。特別難能可貴的是,《西游補》對原書記憶的這種喚醒是非常巧妙的,它們都是在順帶無意之間,如鹽溶水,不見痕跡。像第二回孫悟空辨大唐真假時的內心獨白:“老孫幾乎自家忘了!我當年在水簾洞里做妖精時節,有一兄弟,喚做碧衣使者”,作者只是對原書隨筆縈帶,似是似不是,宛然夢境。這種縈帶在使作品貼近原書的同時,也很自然地融合到作品的情節中,因為孫悟空接著的獨白是:“他曾送我《昆侖別紀》書。上有一段云:‘有中國者,本非中國而慕中國之名,故冒其名也。’這個所在,決是西方冒名之國!”特別是第十回,孫悟空與自己真神的對話,通過對原書內容的巧妙縈帶,委婉地托出了老人就是孫悟空自己。小說寫到:“老人道:‘若問我的勾當,也怕殺人哩!五百年前要奪天宮坐坐,玉帝封我弼馬溫做做。齊天大圣是我,五行山下苦一苦,苦一苦,苦得一個唐僧來從正果。西天路上有災危,偶在青青世界躲。’行者大怒,道:‘你這六耳獼猴潑賊!來耍我么?看棒!’耳中取出金箍捧望前打下。”像這佯的縈帶完全是作品情節不可分割的部分。可以說,《西游補》對《西游記》的縈帶就如同高明的詩人在詩歌創作時巧妙地化用前人詩句一般。

二、《西游補》對《西游記》主題的繼承與超越

《西游補》和《西游記》一樣,均是在神幻奇異的故事中蘊涵著某種哲理,而且這種哲理都是受到儒、佛心性觀的影響。但《西游補》作為明清之際的特定產物,它所流露的那種民族意識,①它通過夢境所展示的作者的心路歷程,特別是它所涉及到的人的壓抑與焦慮問題,都是對原著《西游記》的全新超越。

佛教禪宗非常強調自我本心的作用,要求人們從自身無善無惡的本心出發,來認識自我,克服心魔,破妄證真,把持人人皆有的佛性。而宋明流行的心性說,特別是晚明心學,援佛入儒,其基本思想就是“求放心”、“致良知”,使受外物迷惑而放縱不羈的心,回歸到良知的自覺境界。《西游記》選用“心猿”這一典型的比喻躁動心靈的宗教用語來作為孫悟空的別稱,把孫悟空當作人心的幻相來刻畫,反對種種脫離自心而存在的外部追求。如第七回說:“猿猴道體配人心,心即猿猴意思深”;“馬猿合作心和意,緊縛牢拴莫外尋”。從《西游記》的內容框架來看,它由孫悟空大鬧天宮、被壓于五行山下和西天取經成正果三個部分組成,這實際上隱喻了放心、定心、修心的全過程。這種寓意在小說中多有提示,如大鬧天宮部分,說孫悟空“心何足”、“意未寧”;孫悟空被壓在五行山腳下,被稱作“定心猿猴”;在西天取經路上,就被稱為“心猿歸正”、“道歸根”等。另外,從《西游記》的一些情節來看,孫悟空出石匣就打死六賊,“六賊”實際上是喻指佛教耳、鼻、眼、舌、身、意六根,亦即人的妄心;孫悟空打死假猴王,假猴王也是自己的妄心。因此,明人多以心性論來評論《西游記》。如謝肇浙曰:“《西游記》曼衍虛誕,而其縱橫變化,以猿為心之神,以豬為意之馳,其始之放縱,上天下地,莫能禁制,而歸于緊箍一咒,能使心猿馴服,至死靡他,蓋亦求放心之喻,非浪作也。”②

與《西游記》一樣,《西游補》也有眾多心性論的因素。小說作者在《西游補答問》中自問自答說:“問:《西游》舊本,妖魔百萬,不過欲剖唐僧而俎其肉;子補《西游》而鯖魚獨迷大圣,何也?曰:孟子曰:‘學問之道無它,求其放心而已矣。’”既然孫悟空被情妖鯖魚精所迷是“放心”,那么孫悟空最后打死鯖魚精的象征意義,就如同《西游記》中孫悟空取得真經一般,標志著修心悟道的完成。而且這個情妖鯖魚精,它與《西游記》中的假猴王一樣,都是因一念之差而產生的妄相。《西游補》第十六回行者曰:“心短是佛,時短是魔”;沙僧曰:“妖魔掃盡,世界清空。”這與《西游記》第十三回唐僧所說“心生種種魔生,心滅種種魔滅”一樣,都是滲透了心性觀的哲理。另外,與《西游記》一樣,《西游補》中也有打死六賊的情節,且它們的象征意義完全相同。因此,在主題上,《西游補》實際上繼承了《西游記》所蘊涵的佛教“明心見性”與儒家心學“求放心”的哲理。《西游補》作為明清之際的特定產物,它的主題思想既有繼承原作的成分,更有對原作的超越。出于對國家命運和民族前途的擔憂和預感,小說流露了濃厚的民族意識,這集中體現在對賣國賊秦檜的貶斥和對民族英雄岳飛的敬仰上。小說也在行者身上暗示了自己的心路歷程,這可從眾多學者對《西游補》自述生平說的論斷上看出。張文虎以天目山樵名義所作的《西游補》序曰:“是書雖借徑《西游》,實自述平生閱歷了悟之跡,不與原書同趣。”黃人在其《小說小話》中亦認為《西游補》是董說“身丁陸沉之禍,不得已遁為詭誕,借孫悟空以自寫其生平之歷史”。①蘇興先生認為,《西游補》中的孫行者即董行者,孫行者處于現在世界便迷茫惶惑,投身過去世界便愉快歡笑,到未來世界便豪邁果斷,這“正是董說生活歷程情緒的寫照”。②童瓊:《從“真假猴王”到“鯖魚世界”———〈西游補〉寓意淺論》一文認為《西游補》是“用離奇怪誕的意識流形式來展現明亡之際的個人內心世界”,行者歷幻出幻的過程,就是董說既不懈追求理想,又對現實失望,不得不尋求解脫的心路歷程。③這種種自述生平說的闡釋盡管不一定準確,但至少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作者是在通過行者來展現自己的內心世界。而小說重點寫的是行者的夢境,通過這個夢境所提供的一系列變形、不一致、不連續、不相關的荒謬情景,小說實際上也探討了人內心世界的壓抑與焦慮問題。它既包括行者的壓抑與焦慮:取經事業困難重重而又遙遙無期、要保護手無寸鐵又極易受騙的唐僧責任重大、唐僧的誤解及緊箍咒的處罰導致的師徒關系的緊張、對唐僧娶妻還俗的擔心、佛性的仁慈引起的殺生后的恐懼等等;也包括作者的焦慮,主要是末世士人的一種焦灼不安與大廈將傾的憂慮。夏濟安先生說,中國小說從未像《西游補》這樣探討過夢的本質,行者的夢顯示了對人心的正確了解,這對人類有深長的意義。④

三、《西游補》情節構思與《西游記》之關聯

《西游補》是一種插續,作者在《西游補答問》中曰:“《西游》之補,蓋在火焰芭蕉之后,洗心掃塔之先也。”作為對《西游記》的插續,小說在情節構思上與《西游記》有諸多類似之處,但由于作者精心而又高明的改造,《西游補》卻給了讀者奇幻多姿、別開生面的感覺。

1、《西游補》的外在情節與《西游記》

《西游記》中有八十一難,這些災難的基本情節相同,那就是妖魔們為了吃唐僧肉,想盡辦法掠走唐僧,但在孫悟空的救護下,它們的愿望最終落了空。《西游補》的外在情節與此完全一致,也設計了一個妖魔鯖魚精,他也想騙走唐僧吃他的肉,而行者為保護唐僧,也經歷了種種磨難,最終把妖魔打死。同樣是行者除妖保護唐僧的故事,但兩書給人的感覺卻大相徑庭,這是因為《西游補》作者對《西游記》中的災難故事類型進行了高明的改造。在《西游補》中受難的不是唐僧,而成了行者。唐僧不僅手無寸鐵,而且比較愚蠢,極容易對付;而孫悟空不僅本領高強,能四處搬運救兵,而且機智多謀,總能找出妖魔的藏身之地,是最難纏之人。鯖魚精很高明,他認識到要得到唐僧這塊誘人的肥肉,必須首先搬除孫悟空這個障礙。因此,他化大力氣在孫悟空身上,孫悟空因成了受難的主角。而且孫悟空所受的這種災難與《西游記》也全然不同。《西游記》中的妖魔牛首虎頭,雖然樣子比較野蠻,但他們都各有來歷,居有定所,行為、飲食與打仗的樣子都像凡人。而《西游補》中的鯖魚精來去無蹤,孫悟空感覺不到他的存在。在鯖魚精的魔力下,行者毫無法力智慧可言,只有焦躁困惑的份。因此,盡管情節同是孫悟空除魔,但《西游補》由于妖魔設置的獨特性,進而導致受難者由唐僧到行者的改變,從而給了讀者別開生面的感覺。

2、《西游補》的總體構思與《西游記》

《西游補》的總體構思受到了《西游記》中真假美猴王故事的影響。①對于孫悟空來說,外在的妖魔可以通過神通打斗來消滅,但自身意志的障礙,即心魔卻是最不易戰勝的,因此《西游記》構想了真假猴王的情節來作為孫悟空所歷經的一難。而《西游補》作者也認為人內在的七情六欲是最難戰勝的,“四萬八千年俱是情根團結”,要悟通大道,必先破情根,而要破情根,必先走入情內,所以作者要給《西游記》中沒有歷經情難的孫悟空補上“情”這一課。與《西游記》中的心魔假猴王一樣,《西游補》中的情妖鯖魚精也是行者一念之差,意識萌動而產生的妖魔。情天每從色界入,而色莫艷于紅,故《西游補》開頭先用“紅牡丹”來引動行者情根,然后出現了以色彩斑斕光怪陸離的百家衣相引誘的春男女,這更使行者焦躁不堪。忿激之下,行者打殺春男女,卻又仁慈心動,“當時棒納耳中,不覺涕流眼外”。此后又因害怕師父懲罰而轉生欺騙師父的念頭,于是七情纏繞,如蠶作繭,不能脫也,正如三一道人所評:“一念入道即為大圣,一念入魔即為妖精,西方本無佛,一大圣而已。西方本無妖精,一猴而已。”行者與妖精實是一人。他們同年同月同日同時出世,只是悟空屬正,鯖魚屬邪。在《西游記》中,行者是經如來點化,才最終識破六耳獼猴真相,返妄成真的;而《西游補》中,行者最后是得到虛空尊者的點化,才跳出鯖魚精設置的幻境,回歸取經正途的。可見,《西游補》中行者歷幻的構思在總體上與《西游記》中真假猴王的構思是一致的。

3、《西游補》的細節設置與《西游記》

《西游補》在細節的設置上也與原書有諸多相似之處。這些細節的設置也頗能說明《西游補》緊貼原書又自成面目的續書特性。

《西游補》中鐸之能驅山與《西游記》中扇之能滅火。《西游記》中,孫悟空費盡心思,三借芭蕉扇,目的是要扇滅火焰山之大火,順利往西天取經。受這一情節構思的影響,《西游補》幻想出了能驅除山嶺妖魔的驅山鐸。曾永義說:“作者很巧妙地將扇之能滅火與鐸之能驅山相為映襯,作了無形的過脈,因而加強了《西游補》與《西游記》的關系。”②與三借芭蕉扇一樣,《西游補》中孫悟空為尋找驅山鐸,也是經歷了三次周折。第一次是在新唐,他打算問掃地宮人關于驅山鐸之事,卻忽見宮中大吹大擂,只得作罷;第二次是他想辦法進入了古人世界,卻只見了項羽,沒有打聽到驅山鐸;第三次是在綠竹洞,他又向古老詢問,卻說已借給漢高祖了。芭蕉扇次次借到,但驅山鐸卻每次落空。這種細節的設置,使《西游補》既有原書的影子,又特色獨具。《西游補》中新唐的設置與《西游記》中的小雷音寺。《西游補》第二回是這樣描寫新唐的出現的:“卻說行者跳在空中,東張西望,尋個化飯去處,兩個時辰,更不見一人家,心中焦躁。正要按落云頭,回轉舊路,忽見十里之外有一座大城池,他就急急趕上看時,城頭上一面綠錦旗,寫幾個飛金篆字:大唐新天子太宗三十八代孫中興皇帝。”新唐的這一設置實與《西游記》第六十五回《妖邪假設小雷音寺》一節相似。該節寫行者等人“行過嶺頭,下西平處,忽見祥光藹藹,彩霧紛紛,有一所樓臺殿閣,隱隱的鐘磐悠揚”,“至山門前,見‘雷音寺’三大字。”雷音寺為妖魔所設,師徒四人在此遭遇大難;而新唐亦為妖魔鯖魚鯖所設,是行者遭受苦難的開始。這種隱約的相似也加強了《西游補》與《西游記》的關系。

《西游補》中的項王、虞美人、蘋香與《西游記》中的牛魔王、羅剎、玉面。《西游記》第六十回寫玉面被孫悟空吆喝后,逃回洞中,倒在牛魔王懷里訴苦的情形與《西游補》中假虞美人向項羽訴說行者調戲她的情形如出一轍。除了哭鬧撒嬌外,兩人均向男子使了英雄不能庇護美人的類似的激將法。如玉面,罵牛魔王道:“我因父母無依,招你護身養命。江湖中說你是條好漢,你原來是懼內的庸夫。”假虞美人也指著項羽罵道:“頑賊!你為赫赫將軍,不能庇一女子,有何顏面坐此高臺!”而項羽與牛魔王的反映也是出奇的相像,都是一口一個美人,溫存勸慰,賠禮不迭。《西游記》寫羅剎公主與假牛魔王的親熱,與《西游補》中項羽與假虞美人的親熱也極其相似。《西游記》寫羅剎酒至半酣,“色情微動,就和大圣挨挨擦擦,搭搭拈拈,攜著手,俏語溫存,并著肩,低聲俯就”,而孫悟空亦“假意虛情,相陪相笑,沒奈何與他相倚相偎。”《西游補》寫項羽與假虞美人“兩個又攜了手,進入洞房,吃盞岕茶,并肩坐在榻上”,寫項羽最后抱住假虞美人。而假虞美人“若是與他同入帳中,倘或動手動腳,那時依他好,不依他好”的暗想也反照了《西游記》中羅剎公主與假魔王的親熱情形。另外,《西游補》還構思了一個與虞美人爭風吃醋的女子楚騷(蘋香),這與《西游記》塑造的迷倒牛魔王的玉面相類似。三一道人在評點時就說:“項王是牛魔王影子,虞美人是羅剎影子,楚騷(蘋香)是玉面影子。”這種相似并不是來自生硬的模仿,而是一種受原書影響的極其高明的創作,“有反照人江,槽搖背指之妙”。0

四、《西游補》人物塑造與《西游記》之關系

《西游補》中的主人公行者與《西游記》一樣具有悲劇色彩。《西游記》中的孫悟空雖然有奇異的本領,卻沒有真正實現自己的主要欲念.他的主要欲念是宣揚追求一種“名”:要使一切妖邪聞大圣之名而驚心動魄,要使普天神將看見他一個個彎腰躬背,但他的這個火熱愿望在天上、人間均不能達到。在天上,弼馬溫之辱、齊夭大圣之有名無實.讓他羞惱萬分,轟轟烈烈大鬧天宮的結果是被如來壓在五行山腳下五百年。在人間,也很少有妖魔買他的帳,他們很難把面前這么一個“身軀鄙狠,面容蔽瘦,不滿三尺”的孫悟空與傳聞中的齊天大圣掛起鉤來。一陣激戰后,也往往能用自己手中的寶貝勝過面前這一齊天大圣。在取經途中,孫悟空要取得正果,必須依附耳慈心軟、人妖不分的唐僧。而心高氣傲、武藝高強的孫悟空要和唐僧維持這種依附關系,也就逃不了金箍加頂的命運。更何況取經運動本來就是由如來和觀音在全權操縱:取經之事由他們定,取經人物由他們物色,取經途中他們要添難則添難,孫悟空無能為力。在一本100回的《西游記》中,孫悟空哭竟達25次之多,比書中任何人物都厲害。“腮邊淚墜”、“珠淚如雨”、“脫脫哭將起來”、“撲梭梭兩眼滴淚”、“淚出痛腸,放聲大哭”等,都是《西游記》中描寫孫悟空的哭詞。哭的核心內容就是“樹大招風風撼樹,人為名高名喪人”。西方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過,每當意識超越了能力,特別是對主要欲念的意識超越了滿足他的能力的時候,悲劇便會發生。因此,若把孫悟空看作一個有正常欲望的人,他完全是一個悲劇形象,一個求名意識超過了求名能力的悲劇形象。②

《西游補》不僅延續了《西游記》中孫悟空的悲劇色彩,而且為了突出這種悲劇色彩,對神、獸、人的成分作了相應調整:強化孫悟空人的成分,而弱化其神的本領,隱去其獸的丑陋外形與滑稽動作。Q西游補》非常強化孫悟空人的一面,寫出了他七情纏身的痛苦。他害怕因殺人而罪孽深重,害怕師父念緊箍咒,害怕失去體面.他擔心西天走過了頭,擔心師父娶妻還俗,擔心大唐改旗易幟。他時時焦慮,處處生疑,滿腦子的肯定與否定。靖魚夢中的孫悟空可以說完全是一個急躁不安、心神不定的有著七情六欲的人的形象。

要突出孫悟空人的一面,還必須弱化他神的本領。在擁有神的本領方面,《西游補》中的行者與《西游記》中的簡直判若兩人。在《西游補》中,行者辨不出新唐是真是假,分不清小月王是人是妖,對在小月王身邊的師父的邪正也疑惑不明。上天宮求見玉帝,卻夭門緊閉,反受天門里面的人嘲弄。聽踏空兒群罵,卻只有“金睛暖昧,銅骨酥麻”生氣的份,而毫無任何對付的辦法。急著找女蝸補天,卻又吃了閉門羹,人家往他處閑話去了。拘山神,拘土地,卻一個也拘不來,急得只好干跳。拿金箍棒打小月王與盲女郎,卻棒棒打空,只好破口大罵,但對方卻并不聞見。找驅山鐸,幾經周折,最后仍落了空。如此等等,《西游補》中的行者碰到問題常常是不能辨識,一籌莫展。《西游補》這種對行者神的本領的弱化,無疑是突出了其作為人的焦慮與困惑的一面。

《西游補》隱去了孫悟空獸的外形特征,也是為了突出其正常人的一面。原著《西游記》非常強調孫悟空猴的外形特征,“毛公臉”、“雷公嘴”等詞頻頻出現。常人見到行者,無不被他嚇得腳軟身麻,以為白日里見了鬼。而《西游補》中不僅沒有出現過猴的丑陋面貌描寫,而且非常強調孫悟空慈悲柔弱的一面,使其向正常人的形象靠攏。如行者讀《送冤文》,裝出的是個秀才模樣;他變成皮美人,是一個千嬌百媚的女子;他在審判秦檜之前,怕秦檜見了他“慈悲和尚的模樣”不肯招供,才特意裝扮出閻王的威嚴派頭。這種對猴的外形的忽略,使讀者更易接近行者的內心世界,感覺到他的喜怒哀樂的變化。

總之,在《西游記》神、獸、人三位一體的孫悟空形象塑造中,《西游補》調整了神、獸、人三者的成分,主要突出孫悟空人的一面,因而使作品呈現出更多的悲郁色彩。

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