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效能”理論在中學數學內需式教學中的運用
李秀華
[摘要]本文以班杜拉“自我效能”概念為理論基礎,從初中數學教學實踐出發,通過教師“內需”式引導來改變學生學習態度和學習行為的論述,確認了基于“自我效能”的內需式教學模式對于初中數學教學目標的達成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內需式教學;自我效能;學習引導
一般地講,需要和條件決定目標的達成,而“需要”往往基于個體內部的動機與欲求.沒有內需的人不會積極主動地完成目標與任務.那么,在教學中如何使學生確立堅定的內部需求呢?本文試以筆者所從事的教學實踐為例,運用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對初中數學“內需”體系的建構做一個初步的探討.
基于“自我效能”的內需式教學
1.班杜拉的“自我效能”理論
目前,“自我效能”理論已經成為教育界的一個關鍵理念,它由美國斯坦福大學心理學家阿爾伯特·班杜拉在20世紀70年代提出的.他認為自我效能有近似于認知、動機及情感的功能,在控制和調節行為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對于以邏輯換算著稱的數學教育,自我效能從本質上講是數學學習的自我需求能力的生成.班杜拉強調指出,自我需求的生成能力是最根本的能力,人們通過自我效能生成某種內需,就可以對技能進行權衡和判斷,也可以對思想加以評價與改變.顯然,在初中教學實踐中,中學生自我效能的生成與保持對其學習能力的提高有著巨大的現實作用.
2.“內需式”教學的根本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早就被學者運用嫻熟,著名特級教師王中意的“內需式”教學就是由此延伸出的一種教學模式.它融知識、能力、情感、方法為一體,用惟妙惟肖的動作、深入淺出的語言、贊賞與肯定的態度營造了一個有效而快樂的內需式課堂,在傳授給學生知識的同時更多地交給了他們學習的方式、方法.可見,鑒于人類“需求”的種種運用實在是變化多端,但萬變不離其宗.而基于“自我效能”的內需,是一種心理動能,其行為上的作用在于激發人們潛在的精力、體力、智力和其他各種能力,以實現與基本需求、欲望和信仰相應的行為志向.那么,“自我效能”對于構建中學數學內需式教學具有什么樣的引導作用呢?
“自我效能”對于構建數學課
堂內需式教學的引導作用
從一定的意義上說,教育就是為了激發學生需要,在學生“自我實現”這個最高層次上滿足發展的需要.離開了學生需要談教育,無異于舍本求末.但學生在學習中往往充滿了阻礙、逆境、挫折與失敗,而合理運用“自我效能”從根本上激發和引導學生產生“內需”是提高其認知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關鍵.
1.在“成功體驗”中引導學生內需
“自我效能”理論認為,小目標的逐個實現可以建立起對個人效能的堅定信念和需要,而失敗,則破壞了這種需要和信念.
首先,教師要做好學習目標引導.通過學習目標引導,可使學生內心產生要達成此目標的動力,并在課堂上努力達成后享受收獲的心理滿足.
其次,教師要做好學習問題的引導,即利用學生好奇而又不服輸的心理,設計數學課堂上學生疑惑并亟待解決的問題,把存疑、解疑過程中由否定而得到肯定的慰藉心理,作為激發其自我效能的一種驅動.比如,上海某同學放假要游遍蘇、錫、常,而上海到常州的高鐵恰好要在無錫、蘇州停靠,且途中任意兩個站點間的票價都不同,那么請幫他想一想:他所經站點之間,可以打出多少種不同的票呢?如此貼近生活的問題容易激發學生探索的心理.正向、逆向、相鄰、相隔,層層遞進的思考才能得到答案:12種.這其間需要教師逐漸引導,循序漸進地解疑釋惑.而學生發奮思索一步步靠近答案,教師則應該給予不斷的鼓勵.
第三,對于學習興趣的引導.在諸如導語、結語等每一個過程中,教師都可以設計興趣環節.如在考查“中心對稱圖形”時,教師不妨玩一個魔術:把4張撲克牌放在桌子上并蒙住眼睛,請任何一位學生把某一張牌旋轉180°,解除蒙眼后,教師快速確定那張被旋轉過的牌,最后經解密,學生就會體驗到自己也能表演此魔術的成功喜悅,就會對中心對稱圖形產生最形象生動的認知. 第四,對于學習糾錯的引導,即經常性地展示知識掌握過程中產生的誤解與過錯積累的弊端,讓學生擔心再次失敗而自主產生有錯必糾的心理.比如現實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進價、售價、利潤、打折等數學概念,一般要通過一元一次方程求解,但只要把握等量關系,牢記“單個利潤=售價-進價,現價=原價×折扣,總利潤=單個利潤×數量”等供求關系,不管是“折上又折”還是“利上加利”都會迎刃而解.其實,這也是提升自我效能的“情境設置”方法的一種運用.
2.在“替代體驗”中引導學生內需
“替代體驗”是提高“自我效能”感的重要方式,即看到與自己情況相近的人獲得成功,會激發自身潛能.反之,看到同學失敗,學生會覺得自己的成功渺茫,學習的內需就會下降.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初中數學課上學生們的榜樣無處不在.學習成績優異的學生是最直接的榜樣,一絲不茍的教師是最具模仿性的目標,而數學王國里的大師、數學應用題中的趣味內容等,無不時時刻刻展現在學生面前.例如,很多學生喜歡動畫片《小雞快跑》、美劇《越獄》等經典作品,而劇中“囚徒困境”的思想精髓卻指向一位數學家,他就是普林斯頓大學數學系教授約翰·納什(JohnNash),兩部影片正是非零和博弈理論的典型運用.數學來源于實際,而又高于實際、服務于實際.教師通過自己的觀察、體會,能夠上升到理論高度解析并建構實際問題,使學生逐漸懂得學習的現實意義與價值,從而在榜樣的替代性體驗中得到內需的力量.
3.在言語勸說中引導學生內需
言語勸說包括對他人的暗示、說服性告誡、建議、勸告以及自我規勸.我們數學教師要用清晰的邏輯思維教會學生明白其中的道理.比如,教師要求學生學習古人“每日三省乎己”,而數學題目做完要反復檢討和檢查.對自己做對而受到贊揚的習題要加深記憶,在內心重復那種優越與成功的體驗.
總之,我們應該引導學生樹立其學習自主性,增強其學習的自我效能,于“內需”中初步培養學生簡單的數學判斷和推理能力,并結合生活實際在不斷進步中錘煉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改變學生的學習態度進而影響學生一生的學習行為,使“內需”式學習成為他們真正的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