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記?練——中學語文課文教學“三字經”
佚名
在中學語文教學中,課文教學占的比重最大,耗時最多。而在課文教學中,又是講占的比重大,耗時多。 最常見的是或照搬“教參”,大加;或面面俱到,眉毛胡子一把抓,致使學生讀書的時間甚少,課上該記的、該練的也大打折扣。可見,語文教學不得法,是語文教學效益不高的重要原因。
要克服上述弊病,必須以讀吸收,以記儲存,以練致用,強化讀、記、練,這就是課文教學的“三字經” 。
(一)
讀是感知課文的必要手段,是理解課文的必由之路。有經驗的教師,善于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讀中思索 、讀中聯想,從而獲得體驗,悟明道理,受到熏陶。如果忽略了讀這個環節,再高明的講解分析也難見成效,因為它違背了認識。
一篇課文,究竟要讀懂什么?這不僅是讀的關鍵,而且是課文教學的第一要著。因為課文不是對語文知識 的解說,而是綜合運用知識的產物。課文的這一特殊性,容易導致教學的隨意性和盲目性,往往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甲未顧及的方面,卻偏偏是乙孜孜以求之處。要解決這一存在,提高課文教學的針對性,必須切 實依據課文前的“閱讀重點”和“預習提示”。這二者既是教師施教的向導,也是學生閱讀的路標。善教者必以此統一教和學的目標,使學生思維入軌,從而確保教學不偏離主航道。除此以外,愛鉆研的學生,可另有所 尋,但教者決不作苛求。尤其不搞“畢其功于一役”——奢求學生將課文的方方面面都讀懂。因為無需一時弄懂的問題,他日“水到”,“渠成”。
課文的,有深淺難易,因此,讀懂它的、途徑也不一樣。一是可以直接讀懂的,二是通過查閱工 具書弄懂的,三是通過教師講解方能開竅的。教者的責任就在于要善于具體分析,靈活處理。凡是學生容易讀懂的,一概不講;該讓學生動手動腦自求得知的,決不越俎代庖;唯在須教師疏導之處,或三言兩語,巧加啟 發點拔;或作深入淺出的講解,使學生豁然開朗。這樣,才能確保學生讀的主動權,使課文教學過程,成為在教師指導下學生以讀求知的過程;才能避免陷入以講代讀的誤區。
至于讀的方法,須因文而異,巧加選用。文情并茂的短文,應反復朗讀,“口誦心惟”,賞析品味;篇幅 較長的課文,同以默讀為主,夾以精彩片斷的誦讀;淺顯易懂的長文,可作為速讀訓練的材料。尤其要注意把 “自讀課文”的自主權交給學生,放手讓他們讀課文,想問題,求領悟,教者只應起督促、評價、答疑的作用 。
(二)
讀和記互為因果,反復讀能夠加強記憶,記住的知識多了,運用舊知去認識新知,讀的水平才能提高。因 此,課文教學必須通過抓牢記憶這一環,以求增加學生的知識積累。如果以講代讀,學生知識積累甚少,無知必無能,智力的開發必然落空。過去的私塾教學,固然弊端甚多,但十分重視記憶背誦,卻是不無道理的。那 種講風太甚的做法,實在連私塾都不如。從這個意義上講,“回到私塾里去”的想法,決不是復古懷舊,而是對“滿堂灌”的徹底否定,是對傳統教學合理因素的繼承。魯迅先生說:“凡是已有定論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說明著‘應該怎么寫’。”課文大多是名家名篇,具有示范性。其中短小精粹的課文和長文中的精彩 語段,尤其是值得儲存的財富,教者應力求讓學生在課上熟讀成誦,并進行切實的默寫檢查。
實踐證明,讓學生多背誦文中的精品,大有好處。其一,這些課文是可以“發酵”的知識,它將成為學生 爾后閱讀的參照,通過比較、鑒別,得以觸類旁通;它還將成為學生寫作的資本,通過模仿、摘取、變通、融進構思,化入筆端,使文思泉涌。其二,這些范文提供了大量組合價值極高的知識零件。精妙的詞語,閃光的名句,甚至標點的用法,均是極好的借鑒。若孤立的,難見成效,只有連同文章或語段一齊存入大腦,才能收到整體效應,獲得遷移巧用的活力。其三,這些課文從《詩經》到漢樂府,從唐宋詩詞直至“五四”時期的新詩,都有精品入選教材,只要能背出各個時期的一至幾首詩,它們就像一顆顆排列成線的亮點,顯現出詩歌的。就作家而言,如朱自清的《春》、《背影》和《綠》、《荷塘月色》,分別選入初、高中教材,背出全文或個別語段,則對其創作思想和風格,會有初步的認識。這些充分說明重視記憶,豐富積累是很有必要的。
(三)
讀、記、練一脈相通,讀是接受知識信息,記是儲存知識信息,練則是對所獲知識信息的深層認識和遷移 運用。一言以蔽之,讀是根本,記和練是強化讀的手段。因此,以練促讀就成了提高課文教學效益的重要途徑,其主要方法如下:
1、以歸納訓練促進整體閱讀。
列提綱與寫梗概是兩種行之有效的歸納訓練。前者須在認真通讀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脈絡,然后逐段概 括內容;后者也須反復閱讀,掌握課文要點,將內容加以高度濃縮。二者都是增強整體閱讀能力和語言概括力的必要手段。
2、以綜合訓練促進語段閱讀。
精彩語段是課文特色的集中體現,反映了作者的真知灼見和藝術才華,在煉字遣詞、語句的深層含義、句 群間的內在聯系以及表現手法諸方面,都頗具匠心,耐人尋味。從中挖掘富有思趣、值得咬嚼的問題,以此進行綜合訓練,必能調動學生求知的積極性,促使他們興致勃勃地讀語段、想問題、找答案,從而加深理解,加 強記憶,活躍思維,磨練筆頭,可謂一石數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