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管理邏輯的探討
未知
摘 要:本文梳理了企業文化管理與建設要義,探討了企業文化“元概念”,并推導出企業文化的管理邏輯,為解決企業文化難操作的現實難題提供了思路。
關鍵詞:企業文化管理邏輯研究
模糊的企業文化必然會帶來理解和行為上的偏差,導致我國企業文化實踐模式呈現出難得要領的“五花八門”狀況。因此,運用企業文化推動企業管理,首在求取正確的文化管理之“道”,找到清晰明了、化繁為簡的認知與實踐企業文化的思維框架和實踐模式,梳理出企業文化的內在管理邏輯。
企業文化管理與建設要義
1.企業文化管理要義
搞好企業文化管理是實踐企業文化理論的基礎;明晰企業文化管理的內涵則是搞好企業文化管理的前提。通過對目前我國一些有效觀點的梳理與推演,企業文化管理的邏輯要義也在于管理文化的選擇、共識與實踐。
首先,企業文化管理的“管理思想”和“管理實踐”的觀點。管理思想是指企業通過管理實踐,精心培植、倡導、塑造的一種為全體成員共同遵守、奉行的價值觀念、基本信念和行為準則。而且,文化變革與更新企業管理思想,來源于對社會發展方向的把握,來源于對傳統文化、外來文化的影響積極回應,以及對當代社會文化變遷過程的深刻理解??梢?,其本質是文化選擇與文化共識的過程。而管理實踐是從實踐上以企業文化為手段實現企業的現代化管理,這實質上是企業文化實踐的管理問題。
其次,企業文化管理的“管理企業文化”和“用企業文化進行管理”觀點。管理企業文化是指對企業精神、理念進行文字化表現和系統化整合等所進行的形式上管理,以及管理一個組織的規則,這實際上是管理企業文化的選擇問題。而用企業文化進行管理是指用企業文化去管理明確動機,產生認同,清晰規則等三大工作,其本質就是文化共識的管理。
第三,海倫的企業文化16種類型及雙層觀察說。德國學者海倫用“牢固程度、一致程度與系統和諧性”三個標準區分出16種企業文化類型的目的,是說明好的企業文化類型怎樣產生;而對企業文化的“雙層面考察”,就是考察企業文化思想體系及其媒介傳播的問題。這也就是企業文化管理要義問題:一是實施企業文化管理要考慮到企業文化與現行領導系統之間的和諧度,這是搞好企業文化管理的前提,而滿足這一前提的關鍵在于所選擇的企業文化能夠對現有領導系統改進與提高;二是企業文化本身的管理重點是對企業價值觀念“在企業職工頭腦中扎根程度”的管理,這也就是對文化共識的管理;對員工所奉行的價值觀念與其行為準則的一致程度的管理,則是對文化實踐管理;而管理文化象征和文化象征性活動,則有利于促進文化共識與文化實踐。
2.企業文化建設要義
首先,“企業文化管理”與“企業文化建設”的區別。應當說,企業文化建設是企業文化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企業文化建設更多的意義在于強調文化變革的過程,并且有一個“起飛”與“落地”的對應要求。因此,企業文化管理與企業文化建設在實踐中的運用領域和各自要求也是不同的:企業文化管理的理念與方法的運用范圍比較廣泛,不一定要受到企業文化“理想模式”制約,既可規范運作,也可點滴運用,并對企業管理呈點滴的漸進改善。而企業文化建設則更強調企業文化變革具體過程的操作和“起飛”與“落地”的對應要求,負有對建立、起一種具體的個性文化并推動企業進步的職責,因而需要規范而成體系地操作,否則未落地的文化就不成其為真正的企業文化建設。其重要意義在于:在現有體制與機制約束下,要跨越國有企業文化建設“整體文化共識與習性轉變”的高難度臺階的確較難,然而分層面、有重點地運用“企業文化管理”去推進“企業文化建設”,先期在中高層實施二八法則下的文化管理,從而漸進地影響廣大員工的思維與行為,再加上權力與制度的運作,也可以達到提高企業管理品味與競爭層次的目的。
其次,企業文化建設的操作邏輯。根據“企業文化的建構決定著企業文化建設的建構”的觀點,既然企業文化管理邏輯是管理企業文化的選擇、共識與實踐,那么這也決定了企業文化建設過程中,也相應有著一個對企業文化的選擇、共識與實踐的具體化落地過程。當其完成了一次企業文化建設的“起落”之后,企業又可沿著螺旋式上升的軌跡,進入下一輪新的更高的企業文化建設的循環往復過程之中去。又如羅長海認為企業文化“消費”與實現形式包括文化的內化、外化、習俗化、社會化。這里文化的內化,實際就是文化共識的根本機制;文化的外化、習俗化和社會化其實就是文化實踐的根本機制,文化的外化是員工對文化理念的行為化實踐,文化的習俗化就是員工整體文化習性的養成,而文化的社會化則是文化實踐的最高層次,是企業整體風貌、形象、品牌效應的綜合體現。而彭劍鋒認為企業文化建設過程的本質,對領導層是一個“權力智慧化、理念政策化和行為規范化”的復合過程;對文化參與者是一個“員工對價值觀認知的過程、價值觀轉化為制度和領導行為的過程,價值觀內化為員工信念和契約的過程,員工把價值觀轉化為日常行為的過程,價值觀變成共同習慣并創造財富的過程”,其中也體現著企業文化的內在管理邏輯。
3.企業文化管理機制
企業文化機制也就是探討企業文化發揮管理效用的原理。企業文化機制分為兩種:企業文化的自身作用機制和讓企業文化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正如血液循環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力的系統,企業文化的自身作用機制就相當于人的血液系統;心臟博動是向全身供血的前提,通過冠狀動脈維持心臟博動的血液及其功能,就好比是讓企業文化有效發揮作用的機制。因此,讓企業文化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也就是企業文化自身機制的母體機制。根據府亞軍觀點推演,企業文化機制就是由企業文化核心要素模式所決定的作用機理,亦即企業文化內涵中具有一定特征的結構要素,按照特定的方式組合在一起,就構成了企業文化系統的自身作用機制。企業文化說到底就是企業價值觀的蘊育形成、綜合表達與能量釋放的過程與作用機制,從而使企業文化具有一系列功能與作用,但該機制本身蘊涵的力量有時就像人的潛能一樣,時常也處于隱而不發或含苞欲放的狀態。然而,讓企業文化更好發揮作用的機制就是企業文化管理的機制,其構成取決于企業文化管理的結構要素和結構方式的組合,而企業文化管理的結構方式就是企業文化的內在管理邏輯,該管理邏輯又源于企業文化內涵要素、功能與特性等內在管理效用有效發揮的需要。 企業文化“元概念”的探討
1.企業文化“元概念”嘗試表達我們認為,企業文化是以企業核心價值體系所表達的、能夠形成組織效能的共同認知系統、習慣性行為方式以及整體風貌與形象。這里:思維模式是指企業獨特的、整體共識并共同踐行的核心價值體系,其本質是隱含在一系列價值觀背后的基本假設,是一種形成組織效能的共同認知系統和一種適合于本企業特點的管理智慧特征,它源于企業領導人的文化選擇;行為模式是指在思維模式統攝下,經過文化變革后的制度規范和文化規范的引導,以人們心理契約為紐帶所連接起來的,大家習以為常的行為方式與辦事風格;整體風貌與形象是指實踐核心價值體系的整體行為及其衍生出來的行為風貌、企業聲譽和品牌影響力。
2.企業文化的管理邏輯
由于企業文化管理的結構要素及其組合方式,是圍繞著企業文化概念的結構要素及其特定組合方式來搭建的,因此,企業文化管理就是圍繞形成組織效能的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構建,圍繞達成團隊心里契約的共同認知系統的構建,圍繞核心價值觀的對象化與物質化過程中的習慣性行為方式的構建所進行的一系列管理活動。企業文化管理邏輯也就是管理文化選擇、文化共識與文化實踐。在這里,文化選擇是管理核心價值觀體系的構建,其本質是所選擇的核心價值觀體系,能夠對“形成組織效能”有正確的指導與統攝意義;文化共識是管理形成組織效能的共同認知系統的構建,其本質在于“建立一個達成團隊心里契約基礎上的共同認知系統”;文化實踐是管理“培育出大家都能認可的習慣性行為方式”,其本質是在核心價值觀的對象化與物質化過程中,實現個人、企業與顧客的價值。
3.企業文化管理機制
企業文化的結構要素及其特定的組合方式也就是企業文化自身內在的作用機制。由元概念可以推導出,企業文化本身就是一種:通過選擇、共識和實踐一組能夠形成組織效能的企業核心價值理念,以此規范群體行為并養成良好行為習性,進而衍生出企業的整體形象、行為風貌和晶牌效力的作用機制。由于企業文化管理的結構要素及其組合方式,是圍繞著企業文化內涵的結構要素及其特定組合方式來搭建的,所以,企業文化管理機制的結構要素,也應當由“能夠形成組織效能”的企業核心價值理念的選擇、共識和實踐等三大模塊組成,而這三大模塊之間的組合方式亦即企業文化管理機制內涵是:以有效的文化選擇為前提,以整體的文化共識為紐帶,以持續的文化實踐為落腳點,通過企業文化管理的對象化作用與物化運動,最終體現為物質與精神的生產力屬性。這里:文化選擇機制體現著企業文化管理的系統思考屬性,它由文化的認知功能即企業文化的認知性選擇能力,文化的思維功能即企業文化的判斷性選擇能力,文化的導向功能即企業文化的運用性選擇能力的作用集合而成;文化共識機制體現著企業文化管理的態度調整屬性,文化共識通過文化的教育內化功能、文化氛圍熏陶功能和文化情感感染功能的綜合培育而獲得,又通過這三種功能的共同作用來表現文化共識的結果;文化實踐機制體現著企業文化管理的無形經濟屬性,它表現為企業的個體文化習性、群體文化風貌、企業品牌文化的對象化功能。總之,通過這三者功能的交互作用,以及在這些作用的對象化與物質化運動過程中,最終轉化為企業文化的經濟與人文的生產力屬性。
主要
[1]王斌略論企業文化管理的構建與意義。理論月刊,2008(4)
[2]黃河。如何看待企業文化管理是一項系統工程,現代企業文化·綜合版,2008(5)
[3][德]海倫。企業文化——理論和實踐的展望。知識出版社,1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