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議在化學教學中滲透環保教育
胡建
“環境保護,教育為本。”環境教育是現代教育的新領域,是解決環境問題、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根本措施之一,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中學化學教學新課標明確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實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為了切實加強環境教育,提高學生素質,在教學實踐中,筆者運用適當的方式方法,將環境教育滲透到必修課教學的同時,還在活動課教學中拓展,并且經常組織學生參加環保社會實踐活動,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一、化學課堂教學中的環境教育
要深挖教材內容,樹立環境意識。教科書是學生學習的藍本、教師最可靠的工具,離開了課本,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在教學過程中,要立足課本,不斷挖掘教材中環境污染問題的現狀、環境保護常識、環境保護的前景等內容,有目的地、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樹立環境意識。
第四單元第一節《空氣的成分》提供了較豐富素材,但我并沒有停留在簡單介紹空氣成分的發現、研究和大氣污染,而是認真研究教材的內容,并設置了一些疑問。如:“現代工業發達,煙囪林立,空氣中哪些成分增加了?”“這些成分的增加,將引起哪些后果?
第二單元第一節《水分子的運動》,“一、水在自然界的存在”中有這樣的一段話:“水在地球上分布很廣,江河、湖泊和海洋約占地球面積的3/4。從太空觀察,地球是一個美麗的、蔚藍的星球,難怪有人說把地球稱為水球更合適一些。”
在教學第二冊第三單元“金屬”時,介紹了某些金屬及它們的化合物對自然環境的污染,如汞污染、鎘污染和鉛污染。以鉛為例,我介紹了以下這些內容:鉛是目前污染最廣泛的元素之一,它主要是來自工礦企業排放的“三廢”和汽車尾氣。
二、在活動課教學中拓展
1.舉辦環境科學知識講座
講座是進行環境教育的一個好途徑,能使學生更多地了解化學與環境的關系,了解我國的生態資源、環境現狀及進行環境保護的各種措施,拓展學生的環境保護知識,強化學生的環境意識。
2.組織環境紀念日活動
結合世界環境日(6月5日)、中國土地日(6月25日)、地球日(4月22日)、世界水日(3月22日)、世界氣象日(3月23日)、世界無煙日(4月7日)、世界糧食日(10月16日)、國際保護臭氧層日(9月16日)、植樹節(3月12日)、愛鳥周(4月至5月初的一個星期)等,發動學生收集有關環保的知識、資料、圖片。
3.開展環保小實驗
在活動課中可組織、指導學生開展“酸雨的形成”、“大氣污染”、“水污染”、“水體富營養化”等小實驗。通過實驗,使學生初步具有運用所學的知識去分析環境現象、評價環境問題的能力,包括進行科學分析、判斷、嘗試提出改善環境和解決環境問題的能力。 三、在社會實踐中提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學生只有深入社會實踐,通過自己組織、設計、實驗,最后獲得成功,才能體驗到一種精神滿足感。同時,在實踐活動中能獲得真切的感受,深深地體會到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培養共同遵守環境道德規范的能力,對自己提出更高的要求,從而提升環境道德層次,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1.開展參觀、訪問等實地考察、調查活動
蘇霍姆林斯基認為,通過調查進行環境教育,有利于學生掌握科學知識,普及環境科學知識,提高環境意識。在社會實踐中可組織學生考察家鄉的生態環境,如“家鄉水質考察”、“家鄉水源污染的原因及分析”。
2.開展環境保護宣傳活動
可組織學生走出校門參加環保活動,配合市、區環保局,做義務宣傳員,向市民分發環保宣傳材料,舉辦環保知識咨詢;成立“綠色小記者站”,編印環境教育宣傳材料。例如:利用環保專欄園地或宣傳材料及時地向學生介紹一些環保知識,報道一些世界各地的污染事件,介紹新千年第一個世界環境日(2000年6月5日)的主題是“環境千年,行動起來”。
3.開展環境檢測活動
在社會實踐中可組織學生開展酸雨的測試活動,師生注意收看天氣預報,以便下雨時學生能準備好接雨水的工具,并向學生闡明接雨水必須注意的事項:首先,接雨水的工具——臉盆,必須干凈,不能有酸性或堿性物質;其次,接雨水的地點應該選在廠區,而不是隨便什么地方;第三,所接的雨水必須是剛下時的雨水,否則,雨下得時間長了,空氣中的污染物已被沖刷干凈,便很難再接到真正的“酸雨”。通過測試,學生明白了工廠排放出的SO2等廢氣對空氣污染的嚴重性。
通過社會實踐,學生體察了鄉情,培養和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記錄能力、實驗能力、動手能力、發明創造能力。一方面,使學生從課本上學到的知識得到了鞏固和升華,另一方面,也使學生認識到了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學生初步形成了認識、評價環境能力,增強了他們的環境保護意識,使學生形成了對環境的正確態度和初步樹立了可持續發展的觀點,并促使學生及周圍人群的思維方式、生活方式、生產方式向著有利于自然和諧的方向轉變,學生的直接參與真是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