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蘭鹿特丹DOKHAVEN污水處理廠介紹
郝曉地 Mark v
摘要:荷蘭鹿特丹DOKHAVEN污水處理工程設計于20世紀70年代末,當時因地形限制而建于全封閉的地下,采用AB法,占地面積僅為傳統工藝的1/4。運行伊始,氮、磷等排放標準便不斷提高,處理工藝不得不逐漸升級。
關鍵詞:AB法 除磷脫氮 尾氣處理
荷蘭鹿特丹DOKHAVEN市政污水處理廠始建于1979年,負責處理來自鹿特丹市中心、南部與西部部分地區城市污水。其主體污水處理工藝構筑物完全置于地面附近存在大量居民住宅的地下,使之成為荷蘭,乃至世界污水處理廠建設史上為數不多的經典工程之作。同時,因其污水與污泥處理工藝升級時不斷采用世界上最先進的工藝流程,如 SHARON(中溫亞硝化)與ANAMMOX(厭氧氨氧化)等現代技術已生產化應用于其污泥消化液的脫氮處理之中,從而使它成為世界上技術裝備最為先進的污水處理廠。它的總占地面積僅相當于普通處理廠的1/4,這意味著它不僅在能源與材料消耗方面有著很大程度上的可持續意義,而且在節省占地方面亦呈現出十分緊湊的可持續特點。此外,該處理廠在通風尾氣的利用與處理、防振消音等方面的工程措施也有獨到之處。
本文從DOKHAVEN污水處理廠興建的歷史背景、工藝沿革、除磷脫氮、污泥處理、尾氣處理、過程控制、安全防護等方面一一介紹該處理廠的情況,目的是使國內同行在跟蹤先進污水處理工藝設計以及升級過程的同時,了解發達國家在污水處理設施建設方面的階段性與總體發展思路以及具體工程實施辦法。
1歷史背景
1977年荷蘭ZHEW水務局決定在鹿特丹興建3個市政污水處理廠,以處理從鹿特丹市排放的全部污水。其中一個打算建在鹿特丹市中心的污水處理廠選址在當時成了一大難題。在市中心Vaanplein附近建處理廠不僅耗資巨大,而且也存在著很多棘手的問題,例如通向新馬斯河的截流下水道不得不改變方向而穿過鹿特丹市中心地區。這些實際問題迫使市政當局尋找另外較為合適的場址,最后選定了DOKHAVEN——一個已有一個世紀歷史但已被廢棄多年的船塢碼頭。
由于地表可用面積的限制以及周圍已經存在大量居民住宅,污水處理構筑物不得不選擇全地下式結構,而且能夠利用的最大地下占地面積也僅為傳統工藝所需面積的1/4。DOKHAVEN污水處理廠于1979年決定興建,1981年開始施工,1987年11月3日正式開始運行。
因占地所限,在污水處理工藝的現場不可能再興建污泥處理與處置設施,只好將污泥送往距 DOKHAVEN主場地 600 m以外的另一場地進行單獨處理。同時,利用這一場地對從地下式全封閉污水處理工藝中排出的尾氣進行必要的處理并排放。實際上,從DOKHAVEN污水處理廠投入運行伊始,污水排放標準便不斷提高。這意味著處理工藝必須順應時代的要求不斷升級與變型。在此方面,DOKHAVEN污水處理廠不僅設計時便采用了當時最先進的AB法,而且在近兩年內又及時吸收了研發于荷蘭的最新脫氮技術——SHARON與ANAMMOX工藝,最大限度地以較可持續的方式降低出水中氮的排放濃度。
2排放標準提高與處理工藝升級
根據歐洲委員會《地面水污染協定》(75/440/EEC及79/869/EEC)與《市政污水處理協定》(91/271/EEC)[1],荷蘭為滿足境內《地面水污染協定》的目標,相應制訂了自己嚴格的排放標準——《市政污水排放規范》。污水處理廠出水不僅要滿足這個規范對出水水質的要求,而且還不得不滿足對臭味與噪音控制的需要,即滿足《環境管理協定》所規定的內容。
原始工藝設計(1980年)并未考慮對氮、磷的去除(見表1),而新的《市政污水排放規范》明確規定從1995年起對磷的排放限制,而且從那時起對氮的限制也逐漸由對TKN 的控制轉向對總氮的控制。顯然,原始的設計不能滿足對營養物去除的要求,需要進行升級。對于除磷而言,因場地的限制而不得不在原始的生物處理過程主流線上補充化學除磷步驟。而對脫氮來說,及時對污泥消化液采用了近年在荷蘭研發出來的SHARON和 ANAMMOX工藝。污泥消化液僅占全場進水總量的1%,而所含氮的負荷卻占了總進水氮負荷的1 5%。因此,對這小部分水量進行集中脫氮處理可顯著地降低總的出水氮排放濃度。
3污水處理廠概況
表1逐漸提高的排放標準與目前處理結果 指標 分 階 段 排 放 標 準 處理結果 1980年設計值 1995年起 2006年后 目前出水水質 BOD(mg/L) 20 20 20 4 TKN(mg/L) 20 20 - 7.7 TN(mg/L) - * - 20 24 TP(mg/L) - 1 1 0.8 SS(mg/L) 30 30 30 2 注:*表示未作要求。
污水處理廠處理構筑物全部設計于地下。首先,從原船塢地面向海平面以下 7~8 m要挖去厚厚的淤泥層,緊接著向下是3~4 m厚的砂層。原船塢碼頭便建在砂層以下的隔水(新馬斯河)層上,因此,污水處理工藝流程也只能建在這個隔水層上。污水處理工藝施工采用干式法。處理構筑物現場原為碼頭,而現今已變成一個擁有5 hm2面積的公園。
全地下污水處理工藝構筑物占據兩層,總平面面積為4 hm2。它的處理能力為47萬人口當量,其中大約30% 來自于服務區域內商業污水。污水處理廠進水依靠5個終端泵站通過壓力管道導入。原設計中的污泥消化液也通過壓力輸送回到處理廠(現已單獨處理)。暴雨季節,處理廠最大小時處理能力為1.9萬m3。
處理工藝為二級,首先去除懸浮物,然后為二段生物處理工藝(AB法)。最后,處理水用泵抽入地上的新馬斯河排放。處理廠的主要投資用于防護性措施,以保證周圍居民免于臭味、振動或噪音的干擾。
污水處理過程中產生的污泥用泵送往600 m以外的另一處約1 hm2的地上場地單獨處理。污泥首先濃縮,然后消化。消化過程產生的甲烷用于發電,供應處理廠用電。每年從污泥消化產品——甲烷中產生的電量相當于2 750個荷蘭家庭的用電量。最后,消化后的脫水污泥被運往鹿特丹以南的一個專用焚燒場做最終焚燒處置。
消化上清液(消化液)原設計為回流到污水處理工藝流程再行處理。但因2006年后對氮的控制將完全改用總氮標準,所以原設計顯然不能滿足要求 (見表1),必須尋求新的方法進行升級。由于原污 水處理工藝場地根本無余地再行擴建,所以DOKHAVEN污水處理廠經過長時間的技術比較,最終選定了以SHARON+ANAMMOX 處理消化液中高濃度氨氮的方案。
4污水處理工藝
4.1工藝流程
DOKHAVEN污水處理工藝流程見圖1。進水靠場外5個終端污水泵站以及污泥消化液回流泵通過壓力管線被泵入進水池(1)。每條壓力管線在處理廠內均可控制開啟;發生故障時進水也可通過跨越管線而直接排入新馬斯河。進水首先進入細格柵(2)。有4組用于去除漂浮物與纖維物質的細格柵,每組細格柵包括2個孔徑為5 mm的轉鼓,水流垂直進入,截留雜物靠水力擠壓后收集。
1 進水 2 細格柵 3 沉砂池 4 A段曝氣池 5 中間沉淀池 6 回流污泥 7 剩余污泥回流 8 浮滓去除 9 污泥調節池 10 B段曝氣池 11 最終沉淀池 12 出水排放新馬斯河 13 剩余污泥至另一處理廠 14 格柵截留物排除 15 沉砂排除 圖1DOKHAVEN污水處理工藝流程
通過格柵后,進水及此前回流的部分污泥經過一個配水槽被平行分為8股,各自進入一個完全相同的曝氣沉砂池(3)。沉淀砂粒通過底部刮砂機排出并被沖洗后運出。
然后,進水以及部分回流污泥進入8個平行的A段曝氣池(4)。因雨季時污水同雨水混合,所以雨季時的曝氣池停留時間最短,為15 min;旱季時的正常停留時間為30 min。在A段曝氣池中,COD 去除率約 80%,同時氮和磷也會因細菌合成或化學沉淀而顯著減少。在A段曝氣池中,鐵鹽、混凝劑與絮凝劑配合細菌代謝使用,主要作用是化學除磷。如果曝氣池表面出現泡沫現象,還要投加除泡劑。
8個平流式中間沉淀池(5)負責對來自A段曝氣池(浸沒式微孔曝氣)的混合液沉淀分離。底部刮泥機以及水面浮滓撇除板清除沉淀污泥與浮滓。回流污泥(6)靠16臺大功率水泵回流至格柵前(旱季時),而在雨季時污泥直接回流進入A段曝氣池。不斷產生的剩余污泥(7)和被撇除的浮滓(8)通過一個調節池送往污泥處理部分。
由中間沉淀池分離的上清液(中間出水)依次進入4組B段曝氣池(每組中設4個表面曝氣器)。自動控制閥門讓 B段曝氣池保持一個恒定的水位,以確保穩定的運行。對B段曝氣池來說,存在著一個最大的允許接納水量。如果中間出水流量超過14 500 m3/h,多余的水量將被直接排入新馬斯河,這種情況顯然只在雨季時才會出現。B段曝氣池再去除85%的有機物,加上A段曝氣池較早已去除的約80%,兩段曝氣總有機物去除率為96% 。在B段曝氣池中,氨氮通過硝化作用被氧化為硝酸氮。污泥在最終沉淀池(11)中沉淀分離,回流污泥(6)返回B段曝氣池;剩余污泥(7)和浮渣(8)通過一個調節池送往污泥處理部分;最終出水靠出水泵排入有著較高水位的新馬斯河。
整個污水處理工藝流程的水力停留時間為12 h,而傳統工藝的停留時間往往需要48 h(如在荷蘭廣泛采用的氧化溝系統)。
4.2工藝參數
設計負荷47萬人口當量,9100 m3/h(旱季),19000 m3/h(雨季),14250 m3/h (最大B段進水量)。
格柵4組,流量為7200 m3/h,轉鼓直徑為1000 mm,孔徑為5 mm。
曝氣沉砂池8組,尺寸14 m×3.5 m×4.33 m (L×W×H),停留時間為5.4 min,粗泡曝氣,總曝氣能力為925~3 850 m3/h,吸砂泵為4臺,流量為30 m3/h,2個18 m3沉砂貯存罐。
A段曝氣池8組,尺寸39.6 m×3.5 m×4.32 m (L×W×H),停留時間為15 min,污泥負荷為3 kg BOD/(kgMLSS·d),細泡曝氣,總曝氣能力為4900~21800 m3/h,混合液濃度為1.5~2 kg MLSS/m3。
中間沉淀池8組,尺寸60.5 m×13.1 m×2.6 m (L×W×H),停留時間為50 min,表面負荷為3 m3/(m2·h),鏈式刮泥機為16套,污泥回流泵為16臺,流量為190~630 m3 /h,A段剩余污泥調節池為38 m3。
B段曝氣池4組,尺寸27.2 m×27.2 m×4 m (L×W×H),停留時間為50 min,污泥負荷為0.15 kgBOD/(kgMLSS·d),表面曝氣機16臺,混合液濃度為3 kgMLSS/m3。
最終沉淀池8組,尺寸83.1 m×17.2 m×2.5 m (L×W×H),停留時間為120 min,最大容許流量為14250 m3/h,表面負荷為1.25 m3/(m2·h),鏈式刮泥機16套,污泥回流泵流量為310~710 m3/h,B段剩余污泥調節池為35 m3。
出水泵站水泵為6臺,每臺流量為3400 m3/h。
5自動控制
大量計算機被用于控制水泵的開啟、在線水質/控制參數測量與儀表控制。計算機實際上負責著DOKHAVEN污水處理廠大部分日常運行與監測工作,它們協調著污水與污泥處理工藝,控制著水泵站,保持著與鹿特丹市負責管理排水系統的中心通訊與控制室的聯系。
原則上,DOKHAVEN污水處理廠的污水與污泥處理部分均不需要人工操作。因此,全場包括工人在內的管理人員編制僅為27名,并實行正常的周末與假日休假制度,無輪班工作的必要。污水處理廠遇故障或事故時完全能以失靈后安全運行模式工作。同時,監視服務系統自動通過計算機報警。中心控制單元為分散式,總控制系統被分成8個子系統。這些子系統全裝備有大量的可編程邏輯控制器(PLC)。一旦總控制系統癱瘓,每一個子系統仍可獨立工作。
控制室長期備用一套操作系統。一套運行系統失靈時,仍能正常工作。控制室也存儲著歷史數據和數據通訊庫;數據通訊庫將污水處理、污泥處理以及排水系統終端泵站三者間相互聯系起來。
自1987年DOKHAVEN投入運行以來,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它的自動控制系統不斷得到更新和優化。新自控系統已于1999年開始使用,控制理念已現代化,從而保證著滿意的出水水質,并使之不斷得到改進。
目前,處理過程中的各種控制參數(如pH、溶解氧、氧化還原電位等)以及各種污染物濃度(如COD、氨氮、磷酸鹽、硝酸氮等)已全部實現在線監測與控制。
6污泥處理工藝
6.1工藝流程
有機污泥作為一種能源載體,首先考慮將其中的有機物轉化為含能氣體——甲烷。以此為核心,形成如圖2所示的污泥處理工藝。來自于污水處理過程產生的剩余污泥在進入污泥消化池(5)前存在兩種不同的濃縮方法。來自于A段曝氣池的剩余污泥和浮滓在濃縮前先經過一個細格柵(1)過濾,然后平行進入兩個重力濃縮池(2)。沉淀污泥含水率為94%;分離出的上清液再回到污水處理工藝進一步處理。
1 細格柵 2 重力濃縮池 3 調節池 4 帶式濃縮機 5 消化池 6 調節池?7 離心機 8 污泥泵 9 貯泥罐 10 運至污泥焚燒廠 11 SHARON反應器 12 至ANAMMOX反應塔 13 貯氣罐 14 燃氣發電機 15 高空燃燒煙囪 16 被去除固體處置 圖2污泥處理工藝流程
來自于B段曝氣池的剩余污泥和浮渣則進入不同的線路。首先,進入一個帶攪拌器的調節池,以求得到完全混合均勻。然后,污泥進入一帶式濃縮機,使污泥含水率降至94%。濃縮過程使用絮凝劑,以利于污泥脫水分離。被脫除的水分同樣再回到污水處理工藝進一步處理。
經兩種不同濃縮方式濃縮后的污泥一同進入兩個相同的消化池。消化池溫度保持在33 ℃,停留時間約為30 d。為了保持消化池內污泥的良好混合,800 m3/h消化氣由射流管打入消化池。消化氣被貯存在貯氣罐(13)中,由熱電廠(14)發電和供熱。自發電力被用于本場污水與污泥處理過程電力供應。熱電廠也具有應急發電廠的功能。當由消化氣產生的電力不足時,發電廠補充天然氣進行發電。若消化氣過剩,多余的氣體則被燃燒后通過大煙囪(15)排放。熱電廠產生的余熱用于加熱消化污泥和冬季辦公室取暖等場合。
消化后的熟污泥進入調節池(6),并在此投加絮凝劑以利于最終脫水。最終脫水靠兩臺離心機完成,每臺離心機的處理能力為40 m3/h。離心脫水后的污泥含水率為70%,被貯存于兩個貯泥罐(9)中,等待運出場外焚燒處置。原設計中污泥消化液被回流至污水處理工藝進一步處理。
污泥消化液含有相當高的氨氮濃度(最高可達1500 mg N/L),水溫為28 ℃。如此高的氮負荷進入污水處理工藝會加重氮的去除負擔。正因為如此,采用最新的SHARON與ANAMMOX技術對污泥消化液實施單獨脫氮處理是近年來DOKHAVEN污水處理廠升級的最新措施。世界上第一座生產性SHARON反應器(11)已于1998年10月開始在此運行,世界上第一座ANAMMOX反應塔(12)也在2002年6月投入運行。
6.2工藝參數
細格柵1組,流量為510 m3/h,柵間距為3 mm。
重力濃縮池2組,Ф23.6 m,H=3 m,干固體負荷為36 kg/(m2·d),污泥體積為530 m3/d(含水率94%)。
帶式濃縮機處理能力為90 m3/h或700 kg干固體/h。
剩余污泥調節池為900 m3。
污泥消化池2組,Ф22 m,H=23 m,停留時間為33 ℃時28天,消化后污泥體積為600 m3/d(含水率96%),熟污泥調節池為900 m3。
離心機2套,處理量為40 m3/h。
脫水熟污泥貯存罐2個,體積為150 m3;停放時間為2.5 d;H=14 m。
SHARON反應器1組;Ф19.5 m,H=5.75 m,流量為550 m 3/d,水力停留時間為3 d,好氧停留時間為24 h,溫度為35 ℃,pH為7~7.2,溶解氧濃度為1.5 mg/L。
ANAMMOX反應器1組;Ф2.2 m,H=18 m(V=70 m3),流量為550 m3/d,水力停留時間為3 h,設計負荷為800 kgN/d,溫度為35 ℃,pH為 7.5。
7除磷脫氮
DOKHAVEN污水處理廠在它1987年投入運行后已升級多次。除經濟利益的驅動外,主要是因為環境標準的不斷提高。出水對磷的限制早在1995年便已非常嚴格,要求出水磷的濃度最高標準為1 mgP/L。這意味著原始設計不能滿足排放要求,處理工藝必須升級。因受場地限制,一種精心設計的化學方法被選擇在 A段曝氣池進行除磷,這是因為若在B段曝氣池實施化學除磷會影響硝化過程。一種鐵鹽、一種混凝劑、一種絮凝劑被結合在一起用于化學除磷,這種方法稱為“三藥劑”方法。這種特殊的方法比傳統化學方法能節省40%的運行費用。因此,可做到環境與經濟效益上的雙贏。[KG)]
從2006年起對出水氮的限制將由現在的TKN改為總氮控制。顯然,原始設計不能滿足新的要求,不得不尋求適合該處理廠特點的新方法。SHARON和ANAMMOX這兩項最新的現代技術因此成了單獨處理污泥消化液的首選。根據SHARON技術原理,帶余溫的污泥硝化液剛好滿足中溫亞硝化對溫度的需要。SHARON技術除節省 1/4供氧量的特點外,還具有低的投資費用、低的運行費用、不產生化學副產品、運行維護簡單、啟動容易、對高進水SS濃度不敏感、無異味等運行優勢。圖3為一SHARON工藝的現場圖片。
圖3SHARON工藝實際構筑物
SHARON反應器使一半的氨氮氧化至亞硝酸氮(無需控制pH),剩余一半氨氮與轉化而來的亞硝酸氮(進水總氨氮的一半)剛好形成1∶1 ANAMMOX所需的摩爾關系,使氨氮和亞硝酸氮自養直接轉化為氮氣。與傳統的硝化/反硝化過程相比,SHARON/ANAMMOX過程可使運行費用減少90%,CO2排放量減少88%,不產生N2O 有害氣體,無需有機物,不產生剩余污泥,節省占地50%,具有顯著的可持續性與經濟效益特點。圖4顯示了氣體循環ANAMMOX反應塔現場實物圖片(利用一廢棄濃縮池改建而成)。經SHARON/ANAMMOX對污泥消化液單獨進行脫氮處理可使整個處理廠出水氮濃度下降至少5 mgN/L,與原始設計相比出水剛好能滿足未來出水標準。
圖4ANAMMOX反應塔現場實物
8通風、尾氣利用與處理
因為DOKHAVEN污水處理廠污水處理工藝部分置于全地下,所以通風以及被污染的空氣(尾氣)處理便成為處理廠中工程上必須要妥善解決的問題,以保證良好的工作環境和工藝過程有充足的空氣供應,同時尾氣排放又不致污染大氣。
好的工作環境包括防止凝結水出現,避免有毒、有害氣體散發,通風便顯得十分重要。全地下設置的處理構筑物不可能實現自然通風,所以DOKHAVEN污水處理廠便選擇了壓差通風系統:處理工藝區內壓力低于各工藝區間連接走廊壓力。因此,即使工藝區通往連接走廊的門是開著的,工藝區被污染的空氣也不會進入走廊。在走廊系統中,共需66 000 m3外部空氣和34 000 m3循環空氣。所有這些空氣中,由于壓差每小時會損失4 600 m3。走廊系統中的空氣也用于一些工藝區的通風,如最終沉淀區、化學藥劑區、沉砂沖洗區等。
在中間與最終沉淀區的空氣受到輕微污染,而這些區域是工作人員經常出現的地方。按規定,這些區域的H2S含量不得超過0.1 mg/m3,所以中間沉淀池也需要用外部空氣通風。中間沉淀區被外部通風交換出的尾氣被用于A段曝氣池與曝氣沉砂池曝氣,在曝氣供氧的同時將H2S等有害氣體實現生物轉化。一些重污染工藝區的空氣也使用來自于中間沉淀區受輕微污染的尾氣通風。走廊系統中的空氣被用于最終沉淀區通風,其尾氣大部分被用于B段曝氣池曝氣,一小部分也用于A段曝氣池曝氣,同樣具有供氧與轉化有害氣體的雙重作用。從中間與最終沉淀區被交換出的多余尾氣通過地下管道被送往污泥處理區,經60 m高架煙囪排放排入大氣。
重污染空氣出現在被封閉的工藝區,此處H2S含量很高,不允許工作人員無保護措施進入。這些被封閉的工藝區通風靠來自于輕污染區尾氣進行。辦公與服務樓、車間、變壓器室以及高、低壓區域用外部空氣通風。這部分尾氣因未受到污染,可直接排入大氣。顯然,來自重污染工藝區的尾氣不能被直接通風排出,應該被妥善進行尾氣處理。對此,DOKHAVEN污水處理廠采用了濕式化學氣體洗滌系統。該系統由三個平行的通道組成,其中一條留作備用。每一通道的處理能力為45 000 m3/h。每組通道均由三級組成。在前兩級,重污染尾氣用次氯酸鈉漂白劑與氫氧化鈉溶液洗滌。次氯酸鈉可氧化硫化物到硫酸鹽,使H2S不再出現。在第三級,僅僅使用氫氧化鈉溶液,以去除殘余的氯化物和微量有味氣體化合物。脫礦化物水被用作清洗水,以避免尾氣清洗系統受石灰或碳酸鈣的侵蝕。
污泥處理區的空氣也可能受到污染。可能出現污染的工藝區全被加蓋、封閉,并采用機械通風。被污染的尾氣通過2個四級化學洗滌裝置處理。在前三級中,被污染的尾氣用次氯酸鈉漂白劑與氫氧化鈉溶液洗滌。在第四級中,僅僅采用氫氧化鈉溶液洗滌。
9運行安全性
污水能夠將一些危險物質帶入處理廠,所以現場必須有足夠的防范措施,以保障廠內工作人員以及附近居民的安全。另外,還應設置有效的防振與消音設施。
倘若附近地區有爆炸物發生爆炸(此種情形在荷蘭曾發生過),爆炸物就會通過下水道流入處理廠。為避免此類事故發生,處理廠已采取了下列一些具體的安全防范措施:
(1)所有工藝過程以及可能接觸可燃氣體混合物的其它地方必須嚴格按照安全標準建造。
(2)所有終端泵站以及處理廠各個環節要配備易燃、易爆氣體檢測系統。一旦檢測到這些氣體的存在,控制系統便會自動將運行工藝轉向事故安全運行模式。
(3)終端泵站的液位儀應予以格外保護。
(4)設有一容積為35 m3的可燃物臨時貯存空間。
(5)熱電廠設有應急發電設備。
距離處理廠最近4 m便存在居民住宅。顯然,當地居民不愿受到任何討厭、煩心的干擾。然而,處理廠眾多的機器、水泵恰恰會產生巨大的振動和大量的噪音,特別是那些通風系統與分流設備。為了最大限度地減少可能產生的任何干擾,整個處理廠被分割成若干小的部分,并以泥漿與玻璃做成分隔墻。為了防止振動影響附近居民,水泵和其它設備全被安裝在彈性混凝土底座上。進一步的抗噪音措施是在生產區與上部的服務區間設置110 cm厚的地板,以阻隔所有振動和噪音。
10運行處理效果(見表2)
表2DOKHAVEN污水處理廠1999年上半年處理結果 項目 A段 B段 總計 BOD去除率(%) 76 85 96 TKN去除率(%) 24 81 86 TN去除率(%) 24 17 37 TP去除率(%) 68 41 81 注: (1)接納負荷47萬人口當量,流量121000 m3/d。 (2)A段污泥濃度2000 mgMLSS/L,污泥負荷3 gBOD/(gSS·d),SVI 66 mL/g; B段污泥濃度3100 mgMLSS/L,污泥負荷0.13 gBOD/(gSS·d),SVI 106 mL/g。 (3)污泥產量(消化后)16.7 tDS/d,產生電量550萬kW·h/a。
參考文獻
1EC.EU focus on clean water.ISBN 9282848361,Belgium, 1999
2ZHEW.DOKHAVEN on reflection.P O Box 469, 3300 AL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