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綠化建設應遵循生態、景觀、和經濟三個原則
佚名
內容摘要 城市綠化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生活環境,增進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個城市的綠化水平,營造出一個宜人的居住環境,在綠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生態,景觀,經濟三個原則。
城市綠化的目的是為了改善生態環境、美化生活環境,增進人民身心健康。要真正提高一個城市的綠化水平,營造出一個宜人的居住環境,在綠化建設過程中,必須要堅持生態,景觀,經濟三個原則。
一、堅持生態原則
城市生態系統是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與自然生態系統最大的區別在于其組成成分的數量比例的不同,自然生態系統中植物(生產者)所占的比例最大,而在城市生態系統中,人類占據了最重要的地位和占了最大組成比例,使得生態結構從正金字塔變成了倒金字塔,城市生態系統變得人為、不完整、開放、復雜、脆弱、高質量(物理學意義上的),同時,也具備了完全取決于人類對其所施加的影響而可以向不同方向發展演替的特性。我們在城市綠化建設過程中,就是要利用生態學的基本原理,努力使城市生態系統向自然生態系統靠攏,使城市生態系統接近于自然生態系統。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太陽能和固定有機物質的初級生產過程,是我們這個世界一切活動所需能量和物質的最初始來源,雖然城市綠化的目的已不是依靠種植植物來提供居民所需物質,但綠色植物對環境的改善作用、對城市景觀的改善作用卻是當代城市人所最需要的,曾經長期居住在原始叢林中的人類祖先無疑在遺傳基因中嵌入了對綠色植物的本能愛好,城市綠化的作用就應是盡量滿足這種需求,這就要求我們在城市這個有限的人類居住空間里,盡量地多設置綠地,多建設綠地,多增加綠量,使綠地發揮出最大的生態效益,營造宜人的居住環境。
增加城市綠地數量,是增加城市綠量的首要保證。增加綠地數量,首先要靠政府重視,政府要依靠城市總體規劃和綠地系統規劃,保證城市達到一定的綠地率和公園綠地面積,這在當前的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國家提倡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提倡建設生態省、創建園林城市等政策實施和大環境下,應該不成問題。但是綠地分布的均勻性問題應引起重視,按國家標準,應在500米的距離內有休閑綠地供居民享受,這方面我們還有差距,有待繼續努力。
其次是依靠市場經濟的杠桿作用,大力引導農民發展苗木生產,增加供應城市苗木的生產綠地。再者,就是通過我們的宣傳發動,提高全體市民的綠化意識,使所有的單位、小區、居民、街道等都做到“見縫插綠”,爭創園林達標單位、園林式單位等。園林部門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法律法規,把好綠地率審核這一關,把城市的綠地面積真正提高上去。
在綠地建設中增加綠量,這一問題現在各方面都重視不夠,要真正改善城市的生態環境,增加綠量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一塊缺乏綠量的綠地,其生態效益必然不會好。我們仍需要大力提倡喬、灌、藤、草、地被結合,黃土不露天,多種全冠大苗大樹。關于種大樹的問題,社會各界的看法不盡一致,筆者認為,一個城市如果沒有一棵大樹,會顯得這個城市非常地沒有歷史,沒有文化的沉淀,就象一個暴發戶,梁實秋描述暴發戶用的就是‘樹小墻新畫不古’這么一句話。在綠地建設時適當種些大樹還是必要的,但在種植大樹時,必須要做到取之有道、移之有法,盡量利用舊城改造、村莊搬遷、水庫淹沒區、土地整理時等需要搬遷的大樹,嚴禁盜移古樹名木,掠奪性移植生態公益林中的大樹。移植大樹的過程中,必須十分注意保持大樹的基本樹冠,我們在市民廣場建設中,15萬多平方米的面積,基本上用的都是全冠樹木,效果非常好。
此外,園林主管部門對所有的綠化項目要嚴格進行審批把關,做到保證有足夠的綠量。充分體現改善生態環境這一目的。
綠量問題還有一方面是植物品種的多樣化,努力爭取在所建綠地中盡多地安排能夠兼容的各種植物,增加生態系統的復雜性和穩定性。
二、堅持景觀原則
堅持景觀原則,也就是要有精品意識,在有了綠量的前提下,綠地要有美感,要有賞心悅目的感覺,這樣,才會讓人心情舒暢,才能達到促進人的心理健康的目的。這就要求我們所種的綠地,不但要有綠量,還要有質量,充分發揮造景藝術手法,通過植物配置,營造出一種藝術化的園林景色。
中國是世界園林之母,早在三千多年前,殷周時已筑臺掘池開始有囿的營造。秦漢建筑宮苑時,筑土而山,開始進行山水創作,至魏晉南北朝,發展成以山水為主題的人工山水園,綴山理水技術已經比較高明。唐宋文化藝術空前繁榮,山水畫名家輩出,造園藝術受山水畫的影響,發展到以詩情畫意進入園林的階段,增強了意境的表現,稱唐宋寫意山水園。一些官僚地主、文人雅士居住于繁華的城市,渴慕田園生活,欲鬧處尋幽,于是在宅旁辟地茸園,園中就低掘池,就高綴山,接以亭廊,立樓建閣,修竹茂林,懸藤垂蘿,造園水平已相當高明。中國古典園林現存的以北方的皇家園林和南方的私家園林為代表,以小橋流水、曲徑通幽、步移景換、小中見大、迂回曲折、亭臺樓閣、詩情畫意等為其主要表現手法,與其相呼應的是中國的古典建筑,或是皇宮禁苑,或是豪宅大院。但歷史發展到今天,中國的城市建筑風格早已與世界接軌,城市已由高樓大廈、摩天大樓、寬暢馬路、城市廣場、住宅小區所等組成,再用中國古典園林的造園手法來建設綠地會與現代建筑顯得非常的不協調。但現在的園林建設大量地模仿國外的造園手法,疏林草地,大草坪等景觀不時出現,造成千城一面、地域不分、風格模糊的綠化局面,則喪失了中國園林的歷史傳統和文化精髓,并非好的綠化手法。
中國造園藝術自古以來就講究意境,中國園林真正的精髓應該是源于自然,高于自然,模仿自然,勝過自然,以意境二字給人以無窮的回味。但恰恰這意境二字很難用文字和圖畫表述,明朝計成《園冶》所說:古人百藝,皆傳之于書,獨無傳造園者何?曰:‘園有異宜,無成法,不可得而傳也。’……,這正說明了造園藝術的深奧所在。盆景藝術是中國特有的一種藝術,可以濃縮自然,模擬自然,創造理想的自然,你可以在高不盈尺的一棵樹上產生出許多聯想,所以把盆景藝術稱為無聲的詩、立體的畫,叫縮地千里、縮龍成寸。我們在造景中,可以借鑒組合盆景和山水盆景的制作手法,通過植物種植和植物配置,造出各種各樣的富有意境的園林景觀,如草地景觀、森林景觀、灌木景觀、沼澤景觀、水體景觀等,以多樣性的生態景觀來豐富城市環境,這樣才能造出有中國特色的大地景觀,這也是當代園林工作者所應追求的目標。 三、堅持經濟原則
經濟原則也可說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可持續發展戰略是二十一世紀全球普遍關注的大事,有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人口的可持續發展、資源的可持續發展等等。在我們園林建設中,也存在可持續發展問題,尤其是我們園林管理部門,建成的綠地,今后大部分要由我們管理,除了建設費用,養護管理費用問題必須要引起我們的重視。一方面是直接的管理費用,另一方面是種下去的樹木今后的發展和利用問題,這些都是園林事業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而在當前的園林建設工作中,存在許多的不合理的做法,筆者就此談幾點看法。
(1)片植
要增加綠量,片植無疑是增加綠量的一個好辦法,這樣做,施工企業是最喜歡了,施工技術簡單,工程量又多,最容易獲利。可是,作為建設業主來說,就要仔細想想了,片植的利弊哪個大,利在哪里?無疑是增加了綠量、施工容易、初植景觀好看。而弊呢?嚴重違背植物的自然生長規律,限制了植物的地上地下生長空間,養護成本大,需要經常修剪,關鍵是壽命不長。按常規來說,十年的片植植物,生長必然嚴重衰退,此時挖出來的植物毫無用處,不挖難看,挖掉心痛,可是這與我們的可持續發展方針是相違背的做法。所以筆者認為,要盡量少用片植,除非十分必要,如道路隔離帶。提高綠量可以用球灌木代替,配置得好,可以做出很多好的植物配置小品,球灌木長大了挖出來可以用,既不浪費資源,又能獲取經濟效益。
(2)草花
城市需要綠色和彩色,需要生命的色彩,用草花來點綴城市綠地,無疑是最有效的手段。但在城市中大量運用草花來裝扮景觀,其運營費用是相當高的。按杭州市的綠化養護標準,每平方米草花全年的費用是270元,大約是一般綠地的50倍,這樣高的維護費用,顯然不利于綠化事業的可持續發展,會更加重綠化養護經費不足的壓力。解決的辦法就是盡量在一般的地塊多用宿根花卉或是地產的可自播的花卉,如菊花、鳳仙、一串紅、雞冠花、蔦籮、紫茉莉、蜀葵、鳶尾、萱草、牽牛花等等。
(3)樹種
要糾正外來樹種比本地樹種好的偏見。只要是活的植物,它都有生態效益,至于好看不好看,則要看我們怎么種植,怎么養護了,要大力提倡多用本地樹種,本地植物,不用或者少用外來植物。
(4)土壤(施肥)
城市綠地建設中,種植土的來源是一個很大的問題。土壤是植物生長的根本所在,沒有好的土壤,就長不出好的植物。但現在在建綠地時,大量使用的是建筑垃圾、建筑廢土,這種做法極不利于建成后綠地上樹木今后的生長,但因種種原因所限,目前在綠地基礎土壤處理上,很難做到按《園林樹木建植技術規程》所要求的來做。針對這種情況,我們在建設綠地時,一方面要盡力爭取使用符合要求的好的種植土,另一方面就要靠在養護管理時對綠地土壤進行改良,補充樹木所缺乏的各種養分,也就是對植物在適當的時候進行施肥,以滿足植物正常生長所需的營養需求。施肥最好用有機肥,值得提倡的是把修剪下的植物殘體粉碎后返還于綠地。美國科學家研究后認為,植物地上部分出問題,如病蟲害,大部分是由于土壤中的養分不能滿足植物需要所至。
(5)地被(草坪)
草坪熱曾經風靡中國,經過實踐檢驗,在城市綠化中大量使用草坪并不適合中國的國情,存在養護費用高、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資源、生態效益相對不好等弊端,已被許多有識之士所認識,但在實際工作中,草坪的應用量仍然過大,用地被植物替換草坪仍需要我們大力提倡和推廣。我們在這方面做了許多努力,在市民廣場的綠化建設中,我們就使用了大量的地被植物,如花葉蔓、書帶草、紫金牛、萱草、銀蒿、金銀花、虎耳草、紅花酢漿草、鳶尾、常春藤、玉簪等。效果很好。
就是種草坪,在草種的選擇上也有講究,在臺州地區,我們就曾經一直都被草種選擇問題所困擾。臺州地區位于亞熱帶中部,冬季寒冷,一般最低溫可達零下3-5℃,夏季高溫干熱,最高溫度可達38-39℃,尤其是六月份的霉雨季節,往往持續一個月的多雨濕熱天氣,緊接著就進入高溫干旱的伏天,極不利于各種草坪的生長。我們試種過多種草種,都因其各自的缺點而難以滿足城市綠化的生態效益和景觀效益的雙重需要。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們的結論是在本地如果不要求一年四季常綠,就種馬尼拉草或天堂草,要達到冬天也綠,可以在馬尼拉草上補播黑麥草。這樣的草坪相對來說養護費用是比較低的。
(6)密植與疏移
由于強調綠化建設要一次成型,新建綠地上植物初植密度非常大,造成植物間生存競爭劇烈,部分植物必然處于受壓狀態而逐漸被淘汰,對于這部分植物,可以在受壓初期就把其解放出來,通過疏移的辦法,一方面解決了植物競爭的問題,有利于群體植物的生長,另一方面可以充分的利用植物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