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析以科學發展觀引領我國環境保護活動
佚名
提要本文從我國環境現狀及影響出發,通過分析環境問題的根源,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辯證關系,主要論述當前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做好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問題。 關鍵詞:科學發展觀;環境保護;發展
自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提出以來,科學發展觀已深入人心,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堅持和貫徹的重大戰略思想。新時期我們必須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充分認識環境保護的重要性,以自然規律為準則,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目的,營造生態良好的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一、我國環境現狀及嚴重后果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伴之而來的卻是環境的污染,生態的破壞,這在很大程度上已經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制約了中國經濟社會的發展。 (一)殘酷的現實。中科院的一份報告稱,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創造了許多第一:經濟增長第一,外匯儲備第一,直接投資第一等等,同時帶來很多令人擔憂的問題,就是建材消費第一,能源消費第一,空氣污染排放第一和水污染排放第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土面積是960萬平方公里,在1949年之前就已經有1/3不可居住了。建國以來,土地又因水土流失減少了1/3,現在可居住的國土面積是300多萬平方公里,但人口卻從7億增到13億。中國單位GDP能耗是發達國家的8~10倍,污染是發達國家的30倍。中國的化學需氧量排放是全世界第一,二氧化硫排放量是全世界第一,碳排放是全世界第二。我們的江河水系70%受到污染,40%嚴重污染,流經城市的河段普遍受到污染,城市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不足20%,工業危險廢物化學物品處理率不足30%。3億多農民喝不到干凈的水,4億多城市人呼吸不到干凈的空氣,其中1/3的城市空氣被嚴重污染。世界空氣污染最嚴重的20個城市中,中國占了16個,一多半的城市空氣不達標。 中華民族北有黃河,南有長江,中有淮河,這三條河是中華民族血脈所系的生命之河,保護三河就是保護中華民族的現在和未來。然而,三河的現狀卻令人堪憂,長江:湖泊在不斷消失,洪水頻繁發生;黃河:河床在不斷增高,污濁的河水在空中流淌,斷流頻發;淮河:受到嚴重的污染,河水既不能飲用也難以用于灌溉,沿淮兩岸癌癥村迭出不窮。 雖然黨和國家非常重視環境保護,出臺制度、法規,下發各種文件,督促各地加大環境監管力度,但是在利益的驅動之下,在地方保護主義的庇護之下,一些高污染、高消耗的企業還在上馬,一些破壞環境的活動還是屢禁不止,環境現狀不容樂觀。 (二)嚴重后果 1、經濟損失巨大。2006年9月7日,《2004年中國環境經濟核算》綠皮書正式公布,這是我國首次發布的環境污染經濟核算報告。報告指出,2004年因環境污染給我國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118億元,占當年GDP的3.05%。水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862.8億元,占總成本的55.9%。大氣污染的環境成本為2,198.0億元,占總成本的42.9%。固體廢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經濟損失為57.4億元,占總成本的1.2%。如果用現有的治理技術水平全部處理2004年點源排放到環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的直接投資約為10,800億元,占全年GDP的6.8%左右。2008年河南省民權縣成城公司向大沙河排放含有大量的砷和數百噸劣質礦石的廢水,造成沙河的嚴重砷污染。污染事件發生后,安徽省連夜筑起5道大壩攔截來自河南的污水。經過4個月,花費2,000余萬元治污“清毒”后的大沙河,依舊難覓昨日蹤跡,而成城公司僅是一個向當地財政年貢獻不過百萬元的企業。成城公司應讓我們引以為鑒,但類似的環境事件,還在一些地方上演。 2、危害健康。2007年《OECD中國環境績效評估》報告指出:根據衛生部的統計數據,2001~2003年記錄的中國25%的出生缺陷歸因于環境污染;有超過2.7億的城市居民生活在空氣質量不達標的環境中,大約有2.3萬人死于各種呼吸道疾病,1.3萬人死于心臟病;約有3億人每天都在飲用受到污染的水,其中約有1.9億人患病,每年約有3萬兒童死于腹瀉。另據腫瘤專家統計,每年200多萬癌癥患者中,70%與環境污染有關。 3、影響社會穩定。就國內來說,由環境污染引發的群眾上訪事件呈顯著上升趨勢。以2005年為例,全國共發生5.1萬起環境糾紛,上訪投訴40多萬起,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上下游水污染和跨界污染糾紛近年來日益增多,甚至造成不同地區之間的沖突。一些企業與周邊群眾因污染問題也矛盾重重,并不斷尖銳化。國際上,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在影響著我國的國際形象,像日本、韓國最關心的是沙塵暴,他們認為沙塵暴100%來源于蒙古和中國。東南亞一些國家抗議我們在上游修水電站,破壞了他們的生態等。與周邊國家存在的環境問題處理不好會成為外交摩擦的隱患。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 (一)環境問題的根源。引發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的根源是什么?原因很多,如技術落后、地方保護主義、環保法制與體制不得力……但歸根究底是發展觀問題,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 在發展問題上,我們一直在思想上存有誤區,概括起來,主要表現為“四個片面”:一是片面認識“發展”。狹義理解“發展是硬道理”,認為先污染后治理、先破壞后恢復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因而出現了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經濟的諸多問題;二是片面對待“發展”。一些開發和建設活動不尊重客觀規律,甚至違背自然準則,不考慮環境的承載能力,對自然界只講索取不講投入,只講利用不講建設,造成難以彌補的環境后果;三是片面追求“發展”。在急功近利思想的推動下,單純追求經濟增長,在制定重要的規劃、開發計劃時,不考慮對環境的影響,許多環境問題的防治主要依賴于末端,大大提高了防治成本;四是片面評價“發展”。政績考核偏重經濟增長、忽視全面發展,偏重短期效果、忽視長遠利益,未能把發展過程中的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評價體系,一定程度上助長了重經濟增長、輕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的行為。 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創造了GDP年均增長9.8%的奇跡,然而這種增長是以資源高速損耗和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全國高利稅企業,排在前面的全是鋼鐵、水泥等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現在世界環境問題非常突出,中國不能再模仿發達國家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中國的人口資源環境結構比發達國家要緊張得多,發達國家可以在人均8,000~10,000美元的時候改善環境,而我們卻要在人均3,000美元時就面臨生態的嚴重壓力,我們那微薄的經濟成果根本無法抵擋。所以,中國環境問題如此嚴重,當務之急就是樹立科學發展觀,做好環境保護工作,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二)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發展是硬道理,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在促進發展中,不僅要關注經濟指標,而且要關注社會發展指標、人文指標、資源指標和環境指標;不僅要增加促進經濟增長的投入,而且要增加社會發展的投入,增加保護資源和環境的投入。經濟的發展不能以犧牲環境資源為代價,要為子孫后代著想,為他們留下生存和發展的空間,必須努力保證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這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條件。科學發展觀的內涵非常豐富,其中一個重要內容就是可持續發展,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關系。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首先,良好的生態環境和充足的自然資源是經濟增長的基礎和條件。經濟增長的最終目的是富民強國,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良好的環境是高質量生活的必要條件,而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既有悖于促進經濟增長的初衷,也不利于人們保持良好舒暢的心情,不利于生產的進行。另外,污染治理和資源短缺不但會制約經濟的增長、甚至制約一些產業的發展,影響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其次,經濟增長不足或增長方式不當是造成環境污染、資源枯竭、生態破壞的重要原因。貧困地區毀林開荒、草原過牧、陡坡種糧等是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的主要原因。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把環境成本外部化,不考慮資源更新的速度及生態服務價值,低成本的工業擴張是造成環境嚴重污染和資源浪費、短缺的根源所在。 第三,發展經濟要有可持續性。我們在發展的同時,不僅要考慮當代人發展的需要,也要考慮子孫后代發展的需要,給后代人留下良好的環境條件是我們必須負起的歷史責任。 第四,環境問題是發展帶來的也只有通過發展才能加以解決。沒有必要的經濟增長和缺乏改善環境的條件和資金的支持,保護環境就難以奏效。只有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環境保護問題,才能使問題得到妥善解決。 三、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做好環境保護工作 恩格斯曾經警告說:“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歷史更以無可辯駁的事實告訴我們,社會發展只能走人與自然和諧共榮的可持續發展之路。人們不能再以“天之驕子”自居,而必須把自己作為自然界的普通一員,堅持科學發展觀,正確認識和對待環境保護問題。 (一)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和積極推進清潔生產。循環經濟的特點是低開采、高利用、低排放,實現以最小成本獲得最大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大力推進循環經濟,要把工業與農業、生產與消費、城市與農村以生態鏈為紐帶統籌規劃,建立循環型社會。環境問題的本質就是發展問題,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的新型工業化路子,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必須大力推動循環經濟的發展。 清潔生產指生產過程中要節約原材料和能源,減少排放物的排污量和毒性,同時也要求減少整個生產周期對人的健康和環境的影響。“預防污染”是清潔生產的本質特征,傳統生產是一種孤立的、只強調物質生產而忽視環境的生產方式,由于它已延續很長時間,成為傳統習慣,要使這種觀念得以根本轉變,需要不間斷地施以清潔生產意識教育,引導人們轉變傳統生產觀念,讓清潔生產的要求和方式深入人心,成為政府、企業、社會的自覺意識和行為。 (二)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和強化環保責任意識。保護環境,領導干部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領導干部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必須大興求真務實之風,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不追求脫離實際的高指標,不盲目攀比;不做表面文章,不急功近利;必須堅持辦實事,求實效,珍惜民力,不搞勞民傷財的“形象工程”;促進經濟增長的同時,切實做到保護環境,把綠色GDP作為考核官員的主要標準。保護環境,還應強化各方的環保責任意識。首先,要提高各級領導干部的環保危機感和責任感,要把環境保護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其次,加強環保產業單位和從業人員的職業責任意識教育,加強環境保護的監管力度;第三,“保護環境、人人有責”,不僅要成為人們的環保意識,更要成為人們參與環保的自覺實踐。 (三)加強環境保護的立法和宣傳工作。環境保護需要一定的法律、法規做保障,用以規范和約束政府、企業和個人的環境行為,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要堅決取締一些污染重、耗能大、群眾反映強烈的企業,對破壞環境的行為要加大懲處力度,要強化新項目的審批制度,防環境污染于未然。增強全民的環境法律法規意識,加大宣傳力度,使人民群眾充分認識我國環境保護的嚴峻形勢,充分認識環境對經濟發展的支撐和促進作用。進一步增強全民的憂患意識、保護意識、監督意識和責任意識,堅定地落實好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發展是人類社會的永恒主題,是人類不斷否定過去和追求自我完善的過程,是現代人應有的自覺意識。科學的發展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相協調的發展,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的可持續發展。要牢固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用發展的辦法解決前進中的經濟問題和環境問題,把我國建設成為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 主要: [1]林秀紅.必須控制經濟增長的環境成本[D].海峽科學,2010.6. 潘岳.中國環境問題的思考[D].中國環境報,2007.2.9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