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張掖市甘州區地下水資源管理保護措施及對策
胡小平
論文摘要:分析了地下水開發利用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介紹了近年來地下水管理保護的一些措施和做法。提出了今后加強地下水管理保護的對策及建議。
論文關鍵詞: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管理保護;對策;張掖市甘州區
張掖市甘州區位于甘肅省河西走廊中部,黑河流域中游,總面積4 240 km2,人口49.8萬人,灌溉面積108.85萬畝,是張掖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全區可利用水資源量8.97億m3其中地表水6.74億m3,地下水2.23億m3,人均占有水資源量1800m3,畝均占有水資源量824m3,分別為全國平均水平的82%和46%,屬中度缺水地區。
1全區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1.1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
2000年以來,國家對黑河流域進行綜合治理,隨著黑河調水方案的實施,分配給張掖市及甘州區的黑河地表水資源大幅度削減,當黑河鶯落峽水文站來水l5.8億m3,高臺正義峽下泄水量達9.5億m3,。甘州區地表水引水量從調水前的8億~9億m3,減少到目前的6億m3,左右,而地下水開采量從90年代的0.8億m3,增加到現在的2.1億m3,。目前,甘州區40%的農業用水、95%以上工業用水及城鄉居民生活用水主要靠開采地下水解決。地下水資源已成為甘州區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
1.2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存在的主要問題
近年來,由于工農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的快速發展,對水資源的需求量不斷增加,2007年全區機井數量已達2800余眼,地下水開采量達2.1億m3,已接近地下水允許開采量。據張掖水文水資源局提供的觀測資料,甘州區地下水位整體呈逐年下降趨勢,下降幅度0.15~0.30m/a,特別是石崗墩灘、盈科灌區上秦鎮、西干灌區沙井鎮的局部地區地下水下降幅度達0.5~0.6m/a。由于地下水位下降,致使北部灘等局部地區生態林草大量枯死,荒漠化加劇,生態環境惡化。從大滿、盈科、西干、烏江4個井河混灌區來看,由于井灌面積不斷擴大,河灌面積不斷減少,導致灌區水費收入減少,已對灌區今后的生存和發展造成影響。城區一些工業廢水和生活廢水未進行達標處理直接排放,造成城區及東北郊淺層地下水水質受到不同程度污染,黑河下段、山丹河靖安橋以下河流水體受到一定的污染,無法滿足生產生活用水要求。從全區當前面臨的水資源嚴峻形勢來看,如果不注重對地下水加強管理保護,不對地下水開采加以限制和規范,不對濫打井、亂取水行為加以控制,任其發展下去,在不久的將來,甘州區的命運比武威市民勤縣的狀況好不了多少。因此,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地下水資源,防治水污染,對實現甘州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加強地下水管理保護的措施和做法
近年來,甘州區加大地下水管理保護力度,從加強宣傳,提高認識;整章建制,規范管理;分析論證,嚴格審批;嚴肅執法,強化保護等方面人手,采取有效措施,加強管理,使地下水管理保護工作逐步走向規范化軌道。
2.1加大地下水開發利用和保護工作的宣傳力度,切實提高全社會的節水意識
每年利用“3.22”世界水日、中國水周,集中開展全方位多層次的水法規宣傳活動,重點宣傳《水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等法律法規和國務院、省政府“三禁”政策、市政府《關于禁止開荒加強地下水管理的通告》。通過印發宣傳材料,張貼宣傳標語,散發宣傳單,召開干部群眾大會等形式,并充分利用有線廣播、電視、報刊等新聞媒體,加強“三禁”政策、取水許可和機井審批等方面的宣傳,使各級領導和社會各界對地下水開采管理、取水許可及機井審批的原則、程序有一個全面的了解,提高公眾對取水許可和水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認識,使《水法》、《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和甘州區地下水管理保護的政策文件家喻戶曉,人人皆知。
2.2建立健全甘州區地下水管理保護的制度體系
《水法》及《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頒布實施,對地下水管理保護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為此甘州區從完善執法體系,依法治水,依法取水,依法用水的角度出發,建立并完善了地下水管理保護體系,區政府出臺了《甘州區地下水資源開采及機井管理辦法》,區水務局先后出臺了《關于地下水管理、取水許可、打井審批、水資源費征收和嚴禁開荒的暫行規定》、《甘州區機井審批程序及管理辦法》、《甘州區地下水管理操作規程》等規范性文件,從地下水開發利用、管理保護、取水許可審批、水資源論證、取水計量設施安裝、水資源費征收等各個方面進行了規范,使地下水管理保護工作逐步走上法制化、規范化、制度化的軌道。
2.3加強鑿井施工企業管理,從源頭上杜絕違章違法打井行為
針對甘州區境內鑿井施工企業管理不規范,打井市場混亂、監督工作不到位的現象,按照《行政許可法》、《水法》、國務院《取水許可和水資源費征收管理條例》和《甘肅省實施水法辦法》的有關規定,對區境內國營、集體、個體鑿井施工企業統一實行登記備案制度。凡區境內從事鑿井施工的國營、集體、個體打井隊,必須向區水務局提出登記備案的申請報告,向區水資辦報送相關材料,材料包括:①打井申請報告;②本單位企業法人(個體)工商營業執照;③企業(個體)稅務登記證;④擁有的鑿井設備和其他主要輔助設備清單;⑤工程技術人員及從業人員花名冊;⑥其他可以證明具備從事鑿井施工能力的材料等。區水務局對申請單位報來的材料進行審查,具備打井能力和條件的進行登記注冊,發給《甘州區鑿井施工企業登記證》,為鑿井設備統一編號、上牌,準許在甘州區境內開展打井活動。對報送材料不全,打井設備、技術力量達不到要求,不具備打井條件的打井隊,不定資質等級,不予備案登記,不準在甘州區境內從事打井活動。2.4嚴格執行機井審批的各項規定,控制地下水開采量在機井審批中,嚴格執行《甘州區機井審批程序及管理辦法》的規定,按照申報、取水審查、復核、審批、發證五個審批環節,加強審批管理,并根據甘州區地下水開發利用規劃及當前存在的突出問題,制定了取水許可和打井審批的一些原則和規定,這些原則和規定主要有:①在純井灌區,按照“報廢一眼,新批一眼”、“先報廢,后審批”、“先論證,后審批”的原則,進行論證、審批。②在井河混灌區,實行以河水灌溉為主,機井補充為輔的原則,在現有地表水能保證灌溉的村社和單位,一律不予考慮新打機井;若因水源、地形、地勢、引水工程的限制,現有地表水無法滿足需水要求,可適當打井補充,但要認真論證,從嚴控制。③對河灌區,除區政府和水務局同意發展高新節水農業、設施農業項目、集中畜牧養殖區項目外,其他一律不予審批新打機井。④嚴禁開荒,對新開荒地和沒有水權的三荒地,一律不予新打機井配水。⑤在城市規劃區集中供水管網覆蓋地區,不予審批新打機井。⑥建筑施工、基礎降水、城市園林綠化等需要臨時用水的,須向水行政主管部門申請,取得臨時用水指標。⑦建設水源熱泵系統必須進行水資源論證和水環境評價,并向水務局做出相關承諾,加強水質監測,確保回灌水量,防止水環境污染。⑧對年取水量大于50萬m3,的大中型建設項目取水的,必須進行建設項目水資源論證,根據審查結果和專家論證意見及甘州區水資源狀況,決定是否同意取水許可。⑨新打機井必須安裝取水計量設施,并保證其正常運行和使用,對報廢舊井注銷取水許可證,并進行填埋處理。⑩對各類機井進行建檔立卡工作,實現“五個一”的管理目標,即“一井、一證、一表、一號、一卡”。通過這些措施的落實,有效地促進了地下水資源管理保護和取水許可制度的實施。 3對地下水管理保護的對策及建議
3.1切實搞好地下水資源規劃和評價
鑒于甘州區地下水調查及評價已經過了整整10a,這10a當中,水資源利用格局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應根據目前地下水資源開發的現狀,并考慮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對水資源需求增加的客觀事實,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建議開展新一輪地下水調查評價,切實搞好地下水資源保護規劃建立完整、科學的全區地下水資源規劃體系,促使地下水資源與生態環境、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
3.2加強對水資源的監測工作,完善地下水監測網絡要按照《甘州區水資源信息化建設規劃方案》,加強地下水動態監測網絡體系建設,在全區范圍內布設地下水位、水量、水質觀測井開展監測;對城市重要的工業、生活、城鎮集中水源地取水口、重點排污口安裝遠程監控設施,進行數據傳輸的控制,建立地下水資源動態自動監測系統,運用微機技術定期分析監測資料,發布監測區的水情預報和預測,為加強水資源管理和防治地質災害提供科學依據。
3.3實行嚴格的取水許可制度和水資源論證制度,控制地下水開采規模,合理調整地下水開采井布局。
要根據地下水保護重點及開采現狀,劃定地下水禁采區、限采區。在禁采區禁止開采地下水,對現有的開采井要逐年進行關閉;在限采區內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規模。對開發建設項目嚴格實行水資源論證制度和環境評價制度,禁止新上高耗水、高污染的建設項目;對新打機井嚴格按照規定和要求進行審批;對地下水超采區,要按照行業用水定額,對取水單位逐步削減取水量,逐步恢復地下水資源采補平衡。
3.4完善地下水計量設施,為科學計量、準確收費提供科學依據
取水計量是實施定額管理、加強節水監督的基礎,也是實施總量控制、定額管理、累進計收水資源費的技術依據。目前甘州區農業灌溉大部分機井沒有計量水表,給灌區征收水費和水資源管理部門征收水資源費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因此要結合節水型社會建設工作,把取水計量工作作為實施取水許可監督管理的一項重點工作來抓,制定完善取水計量工作的方案和計劃,分年度有計劃對取水單位安裝普通水表或智能化水表,完善計量設施,為科學計量、準確收費創造條件和提供依據,對拒不安裝或者計量設施不符合國家技術標準的,按照水法的有關規定進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