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早期損壞的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
王高
摘要:本文從施工、養護過程中的設備因素運用角度分析了高速公路瀝青砼路面早期破損的原因,并提出了防治措施。 關鍵詞:瀝青路面;早期破損;設備因素;原因分析;防治措施 高速公路瀝青砼路面破壞的原因包括內因(材料、結構工藝)與外因(荷載、自然氣候、水文地質)及施工工藝等多種因素。在不同的 條件下,各種因素不同程度的交叉組合使路面破壞的原因復雜多變。調查發現,瀝青路面破壞常發生在多雨季節,集中在瀝青路面透水嚴重和路基路面排水不良的路段。 一、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早期破損的原因分析 1.1 高速公路瀝青混合料拌和設備技術含量低 為保證拌制的瀝青混凝土混合料成品符合規定的質量,必須要進行工前、工后和運轉中對原材料的質量、成品料的質量及設備本身三方面的檢查。瀝青混合料應在拌和場制備,在拌制一種新配合比的混合料之前,或者中斷了一段時間后,應根據室內配合比進行試拌。通過試拌及抽樣實驗確定施工質量控制指標。在拌和工序,要注意材料的檢驗,保證所用礦料符合質量要求。2004年以前,酒泉公路總段只有一個實驗室,配備實驗員15人,主要為工程處承接的高速公路建設做配套服務,養護單位在養護作業施工時主要靠技術人員的經驗,材料是否級配、礦料是否符合質量要求,沒有科學的檢測手段,導致養護質量難以有大的提升。2004年,酒泉總段投資10多萬元,購置實驗檢測儀器、培訓實驗員6名,在6個養護單位建立起了基層實驗室,較好地解決了砂石材料的級配和油路三大指標的檢測難題,養護質量得以大幅度提高。目前,我們在養護上仍然使用的HB20型拌和機,級配、溫度控制、混合料計量、拌和時間控制等關鍵部分技術含量低,難以滿足提高養護質量對拌和設備的要求,建議局里逐步配 備新型拌和設備,徹底解決拌和設備技術含量低的問題。 1.2 高速公路瀝青路面施工環節控制不嚴 路面施工過程是公路工程整體質量形成的關鍵環節。 1.2.1 混合料面層施工中的設備因素 壓實度不足,瀝青面層空隙率過大受水浸入而產生破損。 壓實是瀝青混凝土面層施工的最后一道工序,其目的是提高混合料的強度、穩定性以及抗疲勞特性。壓實質量的檢測要按照有關技術規范的規定進行。壓實質量主要檢測項目有壓實度、厚度、平整度、粗糙度,并要求面層外觀密實均勻。瀝青混凝土混合料碾壓成型后,其缺陷一般很難修整。對一些較大缺陷,如厚度不足,平整度太差、松散、泛油等應及時返工,即使是已成型變硬也要返工。對松散、泛油往往是局部返工;厚度不足或平整度太差則要求全面返工。返工所造成的經濟損失較大,因此現場壓實過程中,壓實后質量的檢查及出現問題后的及時補救是十分重要的,這可將缺陷率降低到最低限度,盡量避免返工現象。實踐證明,瀝青面層破損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水引起的。瀝青面層中水的來源有地表水和地下 水,但主要是地表水。在汽車荷載及溫度變化作用下,瀝青面層產生早期破損。 瀝青面層顆粒離析。集料大小顆粒組成不均勻以及在運輸和攤鋪過程中造成粗細顆粒離析。瀝青面層集料大小顆粒離析使局部粗集料偏多,細集料偏小,不易壓實,導致礦料與瀝青的粘結力偏小,抗剪強度降低,容易使瀝青路面出現松散。局部細集料偏多,粗集料偏少,使瀝青路面熱穩定性差,在高溫季節容易出現車轍、擁包等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