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類(對口)專業機械設計課程群組優化的改革與實踐
佚名
作者:張鳳梅張向紅韓忠義蒙麗
摘要:介紹機械設計課程群組優化的創新思想,采用“綱要信號網絡”的教學方法,對機械設計課程體系進行改革與實踐,學生實踐能力、創新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增強了職業競爭力。 關鍵詞:機械設計;課程群組;優化;改革 21世紀科學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對專業技術人員綜合素質水平的要求越來越高。為更好地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對專業技術的需求,在高等教育領域,我國已普遍掀起了與學科專業結構調整相適應的課程體系改革。教學中不僅應該加強人文教育、理想信念教育,也應該更加注重學生的學習能力、職業技能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因此,不斷將新的科學教育研究成果吸收到專業建設中來,立足院校辦學特色,對傳統的課程設置合理地進行群組優化,探索、選擇滿足現代社會發展需求的復合型綜合人才培養的教學方法,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我院對傳統的機械設計課程教學進行了改革與實踐,對高等工科院校機械類專業建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機械類(對口)專業 機械設計課程群組的構成及現狀 教學型本科院校中承辦的高職類生源的本科教育以“高級應用型技術人才”為培養目標,緊密地依靠市場需求設置專業,面向生產、管理和服務的第一線,突出實踐能力的職業本色。在傳統的機械類專業課程設置中,機械設計課程群組由金屬工藝學、畫法幾何與機械制圖、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公差與配合等課程組成,各部分內容追求學科體系的完整性,相互獨立,不可避免地出現了內容交叉、知識點銜接不緊密等問題。鑒于課程知識需求,教師對知識點滯后部分的處理,大多采取蜻蜓點水式的介紹,致使高職類生源學生感覺內容繁冗、思路不連貫、理解不透徹,學習效果較差。在機械類專業主干學科機械原理、機械設計課程教學過程中,普遍存在著“重局部、輕綜合,重理論、輕實踐”的現象。機械設計課程作為機械零件結構設計和強度、剛度設計的綜合學科,緊密地與機械制圖、公差與配合等課程相聯系。由于課程傳統框架的制約和授課學時的限制,課程的改革只能是局部的,往往造成機械設計實訓環節內容單一,涉及諸多交叉課程綜合知識的運用問題暴露無遺,尤其突出的是與精度設計內容有關的知識運用,學生只是一味地照抄照搬,缺乏獨立思考、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機械設計課程設計作品中幾乎看不到機器整體協調性較強的精度設計思想和工程設計創新意識,達不到設計目的,更沒有余力充分利用計算機軟、硬件來提高設計能力和效率,使機械設計教學處于進退兩難的境地。 在強調個性發揮、提高職業技能的人才目標發展趨勢下,在課時不斷壓縮的現實條件下,要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選擇先進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對傳統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進行整合,不斷探索、研究新的教學改革思想與對策已勢在必行。 課程群組優化改革的探討 (一)課程改革優化的原則 本課程群組的改革,適應國家的教育政策,符合我院教學型大學的定位與發展規劃,適應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對口)專業面向環渤海及京津唐地區工業經濟快速發展的需求,滿足本專業培養目標要求。 本專業機械設計課程群組優化側重《機械設計》及《公差與配合》課程整合研究,使理論與實踐相互滲透,突破人為的基礎課、技術基礎課和專業課設置模式,更加強調知識點的內在銜接與聯系,在保證教學大綱實施的可行性與科學性的同時,達到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目的,真正培養出本科層次的專業對口的應用型人才。 以學生為主體,注重教學法研究,激發學生創新意識與競爭意識,不斷豐富教學改革成果,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二)課程群組優化思想 機械設計課程群組優化,即以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對口)專業指導性教學計劃中有關機械設計的核心內容為線索,以機器中典型零部件為載體,從零部件功能要求出發,著重研究《機械設計》及《公差與配合》課程的教學大綱,打破課程內容界線,重新精煉課程群組交叉內容,、確定各章節的教學時數與順序,采用著名的“綱要信號網絡法”,把典型零部件的運動設計、結構設計、強度設計、剛度設計及精度設計作為綱要,具體設計方法為信號,將《機械設計》課程的圖表、系數、符號、公式及《公差與配合》課程的幾何量(尺寸、形狀、位置、表面粗糙度等參數)公差與檢測內容按圖索驥,建立機械設計信息圖庫,充分發揮多媒體聲像并茂的立體演示環境,及時與學生進行信息交流,在保證教學內容連貫的同時,加強了教學重點,彰顯了機械設計知識的綜合性與整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