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對新形勢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思考
徐保山
論文關鍵詞:高校,教育質量,提高
論文摘要:當前,高等教育工作的重心已轉移到提高質量上來。提高高等教育質量要確立科學的質量觀,抓住根本途徑,通過多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
進入新世紀以來,以經濟和科技實力為基礎的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高素質人才在競爭中的決定性因素日益顯現。教育,特別是高等教育的基礎性、先導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黨的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了“教育是民族振興的基石”“優先發展教育,建設人力資源強國”“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等一系列重要論述,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
一、認清形勢,確立科學的高等教育質量觀
當前。全國普通高校在校生人數達1800萬。規模居世界第一,我國已成為高等教育大國。一批大學和重點學科的實力進一步提升,縮小了與世界高等教育強國的差距。高水平教師隊伍和高層次人才隊伍建設有了新進展,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深化。高等教育各項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初步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高等教育體制機制。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取得顯著成效,高校持續保持穩定。
可以說,我國高等教育如今既站在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也正處在—個新的發展階段。科學提出下一步的發展方向和目標,是關系我國高等教育持續健康發展的大問題。因此,高等教育工作要始終把握好規模、質量、結構、效益的關系,把發展的重點放在提高質量上。保證高等教育的健康發展。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首先要確立科學的質量觀,樹立多元化的人才觀。樹立多元化的人才觀和科學的質量觀,就是要樹立富有時代特色的人才觀和質量觀。1998年l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法國巴黎召開的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通過的《21世紀高等教育展望和行動宣言》指出,。高等教育質量是一個多層面的概念”,應“考慮多樣性和避免用一個統一的尺度來衡量高等教育質量”。社會需求是多樣的,學校規格是多樣的。學科門類是多樣的,學生個性是多樣的。所有這一切都決定了質量標準的多層次、多規格、多樣化。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構建和諧社會既需要學術型人才,也需要應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我們必須重建符合時代特色和大眾化高等教育階段發展規律的、科學的人才觀,重構符合市場多樣化需求和不同類型學校特點的多樣化的質量觀。
二、堅持內涵發展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根本途徑
提升教育質量的核心是培育拔尖創新型人才。高等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質量,最終通過其所培養出的優秀人才的數量和素質反映出來。新時期對人才選拔的標準有三個方面的規定,其一,具有扎實的學科基礎知識。對知識的駕馭能力和創造潛力首先來自完整的學科體系和科學的知識結構,而并不是首先來自某種方法,因此愈是信息多元和創新要求高的時代,愈是要重視學科知識體系的建構。其二,具有良好的思維品質。良好的思維品質主要表現在思維的系統性、綜合性和創造性上。這實際上是信息時代和創新型人才觀對人才標準的核心要求。其三,具有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實踐技能。問題意識、批判意識和實踐技能是學習潛質和創造力的主要體現,應是人才選拔標準的重要內容。
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關鍵是建設高質量的教師隊伍。拔尖創新型人才的培育畢竟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理論上的大膽創新,也需要實踐上的銳意改革,它所涉及的因素眾多。如教育教學觀念的改革、創新型環境的營造、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改革等,在這些因素中,最為關鍵的是要建設一支德才兼備、學術一流的師資隊伍。
從我國當前師資隊伍建設的情況來看,自1999年我國高校擴招以來,高校教師的增長速度一直滯后于招生規模的擴大,致使一些高校部分課程授課的班級規模越來越大,教學質量有所下降,部分教師也因為工作量過重而無暇精心指導學生,以致影響了教育質量的提高。近年來,盡管這一現象已經有了很大程度的緩解,生師比已由2002年的19:1降到2006年的17.93:1,擁有博士學位的教師所占比例也由2002的6.08%,增加到2006年的9.31%,但正如人才培養有其自身的獨特規律、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需要經歷較長的時間段一樣,一流教師的孕育與培養也至少需要10年、2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是一項不可急于求成的事業。因此,加強師資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教師的創新素質和創新能力依然是我國當前乃至今后長期發展過程中面臨的實際問題,是促進拔尖創新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也是高等教育質量提升的一個主要著力點。為此,不斷促進教師思想觀念的更新、知識結構的優化和職業道德的養成必須成為高校一項常抓不懈的工作。此外。在學校管理層面,高校還應當以梯隊建設、創新團隊建設為重點。以師德師風建設為核心,不斷優化教師隊伍的年齡結構、學科結構、學歷結構和學緣結構,采取多種措施,積極為教師創設條件,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能力。拓展教師的國際視野,著力提升教師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 三、抓住根本途徑,提高高等教育質量
(一)加大財政投入。提高大學的水平和培養人才有一個滯后的過程,政府必須以超前的眼光及早考慮,逐步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目前。我國財政性教育投入中,高等教育部分占GDP的0,6%。這在全世界屬于較低水平,許多發展中國家已超過1%。雖然我國對科技的財政性投人還有大約20%會進入高校,但發達國家遠遠高于這個比例。總體而言,我國對高校的投入與國外相比差距比較大。建設高等教育強國就必須盡快實現我國財政性教育投人占GDP的比例達到40%的目標,并逐步達到世界平均水平。
(二)要認真改進質量評價制度,這是政府職能部門引導改革的指揮棒。評價制度要在確定質量標準上下工夫。要對各級各類學校確定不同標準,要從政策上把握,改變大學趨同的傾向,突出質量,以學科質量與發展水平強化特點、特色、特長。
(三)高校要明確辦學定位。現在很多大學都定位在大而全的綜合型、研究型大學上,這個趨勢應該引起重視。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歷史、不同的積累,軟硬件不一樣,要實事求是地進行科學定位,確保各自的質量。
(四)大學管理體制要有所創新。大學是學術單位,不是一個政府部門的延伸,現在高教領域中行政權力過大。在學術單位里面,學術權力是基礎性的,行政權力應該是為學術權力服務的。大學的行政管理應該為教學和科研服務。治學的權力應該主要交給教授。目前在教授治學方面,還有很大的改革空間。應該逐步增加學術權力。
(五)要弘揚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的靈魂。它將不同思想、文化、專業背景的知識分子凝聚在一起,支撐著大學的發展,抵制社會上一些急功近利和浮躁作風對大學校園的侵入,這種精神是大學的寶貴精神財富和立校之本。
(六)加強教學過程管理,構建質量保障體系。教學過程管理是構建高等教育質量保障體系中重要的一環,各國都在進行積極的探索。從20世紀70年代。美國就開始對已進人大學但學習基礎較差的新生實施“治療教育”,為他們補習有關基礎課程,80年代又提出“全力以赴提高高等教育質量”,尤其重視學生文化基礎知識和科研能力,并使高校鑒定、評估制度法制化。韓國通過興辦實驗大學,推行“中期淘汰“畢業定額制”,對教學管理進行改革,從而提高教學質量。英國成立了“質量保證署”,通過加強評估與監督、全面提高課程設置及其內容的學術標準來提高高等教育的質量與效率。我們必須投入更多精力。深入研究和探索教學過程中適合人才培養規律的方法和手段,尤其應該重視課堂教學改革在人才培養中的積極作用,并有效地將科研優勢轉化為教學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