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信息技術教學改革的研究
李文紅
【摘 要】計算機只是信息技術中的一個關鍵角色,而并非是所有重要角色。無論對哪個學科來說,需要的是信息技術的支撐,而不僅僅是計算機技術的支撐。本文主要從兩個方面談了對高校信息技術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以求推進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使其走上快速健康發展之路。
【關鍵詞】信息技術 應試教育 非計算機專業
21世紀是信息時代,是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的結合,使人類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在新世紀中,信息技術已成為當代人類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我們要將信息技術知識和應用向一切有文化的人普及。
高等學校承擔著為社會培養高層次人才的任務,大學生畢業后應當成為我國各個領域中的計算機應用人才,成為向全社會推廣計算機應用的積極分子。在大學里應當把計算機教育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從以下五個方面對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解決辦法,以求推進高校計算機基礎教育改革,使其走上快速健康發展之路。
一、目前信息技術教學存在的問題
1.信息技術教學跌入應試教育的泥潭
目前一部分高校把計算機等級考試成績和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畢業證緊密聯系在一起,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面對學校下達的等級考試合格率的要求,而不得不忽略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的要求,一味追求考試合格率,而學生為了順利拿到畢業證,不得不把很多精力投入到與考試相關的學習中,如考試技巧、大量試題練習等,這樣,致使好多學生畢業了都不知道如何使用已學的計算機知識來輔助完成一些簡單的工作。有很多學生畢業了還得花很大力氣通過各種渠道重新學習計算機知識。這是應試教育帶來的后果。
2.理論教學與實際操作相脫節
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一門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課程,理論與實踐相輔相承,理論是基礎,實踐是手段,應用是目的。很多大學生存在這樣一種情況,上課聽老師講授的內容都能聽懂,但是當需要自己操作時就無所適從,即課堂授課理解和自己真正動手實踐不能統一,或者把老師布置的作業順利完成作為唯一的上機實踐任務。因此,一旦題目變換一下就不會做了,欠缺舉一反三的能力。
3.忽略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教學
由于各地區學生入學前計算機水平存在較大差異,信息技術基礎教學采用“一刀切”的教學方法,無疑會造成兩極分化的局面。一方面層次較高的學生“吃不飽”,埋怨信息技術基礎課程是浪費時間,使其的學習積極性受到很大打擊;另一方面,層次較低的學生“吃不了”,對計算機課程產生畏懼,從此妄自菲薄,自我放棄。這對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都將產生極大的障礙。
二、信息技術教學改革措施1.采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改進授課方式
計算機教學基本上已從傳統的黑板走向了多媒體,抽象的概念已變成栩栩如生的動畫,課程進度也可以順利的完成,教師也不用備課,拷貝一份電子課件用幾年,最多只是增加一些圖片或者更改一下軟件的版本號,例如把Office 97改稱Office 2000。但隨之而來的就是無論講什么內容都是一張張精美的幻燈片演示到底,把“填鴨式”改成了“電灌”,學生完全陶醉在老師精彩的表演之中,課后唯一的感受就是“好看”,等做實驗的時候才發現啥都不會,這樣的教學往往成就了一批懶惰的老師和懶惰的學生,與高等學校的教學目標背道而馳。
在傳統的理論課程教學中,通常采用的是“提出概念——解釋概念——舉例說明”的三部曲,先理論,后實際;先抽象,后具體;先一般,后個別。通過20多年來長期的計算機基礎實踐教學,老師們逐漸對“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分析”新的三部曲達到了共識,從實際到理論,從具體到抽象,從個別到一般,取得了明顯的教學效果。這種方法符合計算機應用教育的特點和人們的認識規律,大大降低了學習的難度,同時也教會了學生如何去解決新問題的方法。
2.開設課外實踐活動,提高學生學習興趣
對于有限的課時來說,課堂教學遠遠不能滿足那些對計算機有特殊愛好的學生,特別是一些入學時計算機基礎就較好的學生。在追求素質教育的今天,更應該對這些愛好者加以引導、培養。所以,必須有計劃、有實質性內容的開展課外實踐活動,組織一些興趣小組或課題小組,比如程序設計、網頁制作、數學建模等,并將其和一些競賽結合起來,培養學生的團隊協作能力,集體主義精神,這對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應用能力,對如何解決問題的思維能力,及遇到困難時的心理素質的培養,無疑是非常有益的。
目前多數實驗還是驗證性的,這樣做固然有它的好處,但這不利于學生的創新性教育,使學生失去了學習計算機的興趣。老師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布置實驗題目,但不應限制學生的思維和解題方法,可以讓學生通過互相協作更好的完成實驗,并對實驗提出改進建議。計算機是一門工具,學習它的目的是為以后的工作和學習服務,所以我們應該思路方法以為導向,注重通過最佳、最方便、最簡單快捷的方式去解決實際問題。 3.更新教學內容,合理設置課程體系
首先,要改變只注重計算機等級考試的思想觀念,緩解等級考試通過率給教師帶來的壓力,在課程的安排上,要根據不同的專業進行設置,讓教師有足夠的空間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學生動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基礎上深入掌握計算機的應用能力,建立起適應當代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教學模式。
其次,要設置合理的課程體系。課程體系是由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若干課程按一定的結構組成的具有實現人才培養目標功能的統一整體。課程是由具有一定相關性的教學內容有機結合而成的結構體系,它是構成課程體系的基本要素。要實現教學內容和課程體系的整體優化,就是要求從人才培養模式的總體設計和人才知識、能力、素質結構的整體走向出發,合理地更新與選擇教學內容。信息技術基礎教育應該以培養學生的計算機素質和計算機應用能力為目標,課程體系建設應充分考慮信息技術基礎教育面臨的新形勢,從人才培養目標出發,更新教學內容、優化課程體系,把體現計算機發展、具有時代特征的內容反映到課程體系中來。在教學過程中結合信息技術基礎教學的特點,把非計算機專業的信息技術基礎教學分為三個層次,即計算機文化基礎、計算機技術基礎、計算機應用基礎,共同形成一個完整、獨立的信息技術基礎教學課程體系。在課程設置上要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增加選修課的比重,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需求。
總之,在信息化程度較高的21世紀,高校的信息技術基礎教育尤為重要,學校應從上到下提高思想認識,切實樹立起為學生負責、為社會負責的意識;學生從中不但要學到利用高科技手段處理新事物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學會一種具有創新能力的開拓精神。
[1]關心.關于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存在問題的探討.黑龍江教育,2006,(3).
[2]洪汝渝.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若干問題的探討[J].重慶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