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育鍛煉對女大學生心血管功能影響的比較
周濤
[摘要]本文通過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普通女大學生和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生分別進行血流動力流變學指標的測試,以期獲得體育鍛煉對普通女大學生心血管功能有積極影響的結果,使女大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而使她們在意識形態上更加重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關鍵詞]血流動力流變學 女大學生 體育鍛煉
一、引言
現今社會的經濟發展越來越快,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空前滿足,生活質量的不斷提高,人們對于健康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對于如何保持健康變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體育鍛煉作為增強人們體質的有效手段已被社會廣泛接受。在我國高校體育是學校體育的最后階段,是傳播體育知識,傳授體育技能的重要場所,也是學校體育與社會體育的結合點。然而許多研究表明,在我國許多的大學生特別是女大學生在體育教學和課外體育活動中參與度不高,表現為興趣不大,積極主動參與性不強,體育鍛煉意識淡薄等方面的問題。造成了女大學生的體質下降。也是一部分女大學生在參加工作以后參加體育鍛煉率低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我們必須從認知角度出發,使女大學在校期間就能對體育鍛煉的重要性有一個正確的認識,提高和培養女大學生參加體育鍛煉的興趣,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的習慣,為終身體育打下堅實的基礎。
身體健康的核心是心臟的健康,作為反映心血管機能特點的血流動力流變學應作為評定人體健康狀況和健身運動效果的重要指標之一。有關運動訓練對血流動力流變的影響雖有研究報道。但已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運動處方對血流動力流變學和測試和評價,或者是對專業運動員的血流動力流變學的研究上。本文則通過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普通女大學生和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生分別進行血流動力流變學指標的測試,以期獲得體育鍛煉對普通女大學生心血管功能有積極影響的結果,使女大學生了解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而使她們在意識形態上更加重視體育鍛煉的重要性。
二、研究對象和方法
1.測試對象
選取就讀于淮北職業技術學院的健康女大學生生80名,分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和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生兩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的標準按我國體育社會學學者盧元鎮等人所定義的體育人口為標準:能堅持每周參加三次體育鍛煉,每次時間在30分鐘以上,運動強度為中等強度以上的活動。
2.測試方法
走訪我校女大學生,調查我校女大學生體育鍛煉情況。按上述體育鍛煉的標準,從資料庫中選取40名女大學作為鍛煉組,再選取40名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作為對照的不鍛煉組。
測試前兩天通知受試者,囑咐其不要進行劇烈運動,不要暴飲暴食,不要飲酒,生活要按原來的規律,情緒要保持平穩。測試前要讓受測試者在安靜狀況下休息15鐘,再使用松下E-300便攜式血壓計測量其血壓。測血壓時要連續測兩次,使血壓波動不超過5mmHg.若在5mmHg以內,則選取第二次所測得的值。若超過5mmHg,則讓受測者再休息五分后再測。
將所得到的舒張壓,收縮壓與年齡,身高,體重一并輸入安徽中科智能研究所研制的AZN-E30型心血管功能測試儀中,將測試儀器的感受器放到被測者右手橈動脈跳動最強處,等儀器顯示屏上出現平穩的心率波形后按打印,直接打印出心率(HR)平均動脈壓(MAP)心肌耗氧量(HOV)微循環半更新率(ALK)總周阻力(TR)等8個流動力流變學指標。
3.數據處理
采用spss13.0軟件對數據進行T檢驗。
三、結果
測試所得的10個血流動力流變指標主要反映心臟功能,血管功能,血流狀況,微循環狀況。其中心臟功能包括心率,每搏輸出量和心肌耗氧量三個指標。測試結果表明,安靜狀況下經常鍛煉的女大學的心率明顯低于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p<0.05),而每搏輸出量明顯高于不鍛煉的女大學(p<0.05),經常鍛煉的女大學心肌耗氧量要高于不鍛煉的女大學生,但兩者差異不明顯(p>0.05)。血管功能包括血壓,總周阻力,平均動脈壓,血管擴張系數四個指標,測試結果表明經常鍛煉的女大學舒張壓、平均動脈壓、總周阻力都要明顯低于不鍛煉的女大學(p<0.05),收縮壓和血管彈性擴張系數兩者差異不明顯 (p>0.05)。血流狀況選取了血液粘度指標,測試結果表明鍛煉者的血液粘度明顯低于不鍛煉的女大學(p<0.05)。循環半更新率反映微循環狀況,測試結果表明鍛煉學生循環半更新率明顯短于不鍛煉學生(p<0.05)。
四、討論
1.心臟功能的比較
心率與每搏輸出量是反映心臟功能的一項重要指標。大量研究表明體育鍛煉可使運動員安靜時心率變慢,這主要是因為控制心臟活動的迷走神經活動加強,而交感神經減弱的結果,是對運動的一種良好適應,降低了心臟在安靜狀況下的能量消耗。測試結果與此也是一致的。
長期參加體育鍛煉可使肌纖維增粗,心室壁增厚,肌纖維內ATP酶活性提高,心肌肌漿網對鈣離子的貯存釋放和攝取能力提高了,這些因素都使心肌收縮力增強,使心臟每搏輸出量增加。每搏輸出量的增加是心臟泵血能力增強的表現。
心肌耗氧量指心臟每分鐘消耗的氧的毫升數,是與心臟做功成正相關的,主要受心率,心臟收縮力等值的影響。眾多研究表明,心肌耗氧量對于老年人和有心臟病的患者具有重要意義,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老年人的心肌耗氧量要低于不鍛煉的老年人。但對于運動對健康年輕人的心肌耗氧量的影響相關的研究很少。由于心肌耗氧量與心率呈正相關,可知經常參加體育鍛煉可以降低心肌耗氧量,減輕心臟負擔。但是本次測試中的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生的心肌耗氧量的值卻比不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生高,但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原因有待進一步研究。
2.血管功能的比較
血壓是血液對血管壁的側壓力,血壓對運動有重要影響,特別是舒張壓對冠狀血流的影響,直接影響到心臟的功能,當心臟處于收縮期即心肌收縮時,肌肉中的血管受到擠壓,使血流量減少,因此心臟的冠狀動脈血流在心臟舒張期才能達到最大。運動時心肌的需氧量是安靜時的五六倍,如果安靜時舒張壓偏高,那么一旦進入運動狀況或其他應激狀態,舒張壓就會持續升高,此時供給心臟冠狀動脈的血流將會受到影響,造成心臟相對性缺血。
平均動脈壓是指整個心動周期內各個瞬間動脈血壓的總平均值,由于心臟的收縮期比舒張期短,所以平均動脈的數值較接近舒張壓,平均動脈壓能夠比較準確表示心臟射血所提供的推動血液流動的壓力。安靜狀況下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比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要低。平均動脈壓在安靜情況下較低,是對體育鍛煉的一種良好的適應性表現,平均動脈壓低可以減輕心臟負擔。本次測試也是顯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生的平均動脈壓比不參加體育鍛煉的人要低。
總周阻力是反映血管阻力狀況的指標,主要指小動脈和微動脈所產生的阻力,研究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運動的人的總周阻力要低于不鍛煉的人,總周阻力低有助于組織,器官得到更多的血液,加快細胞的新陳代謝。
血管彈性擴張系數指心臟收縮排血時動脈彈性擴張的程度,動脈可擴張性和彈性具有緩沖動脈血壓變化的作用,即減少脈壓的變化,其值在短時間內不會變化,青年時不會有明顯的差異,但老年時,由于動脈管壁中彈性纖維變性,主動脈和大動脈口徑變大,容量也增大,而可擴張性和彈性變小,作為彈性貯器的作用減弱,動脈血壓波動大。而長期體育鍛煉對保持血管彈性有重要作用,因此年青時要注意養成良好的鍛煉習慣,防止血管過早老化。 3.血流狀況的比較
血液粘度是反應血液狀況的重要指標,對血液循環有重要影響,主要受紅細胞的數量和血漿容量的影響。血液粘度過高,將會對血液的流動造成很大的阻力,加重心臟的負擔,影響體循環的正常進行。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特別是進行耐力訓練的運動員的血液粘度要比不運動的人要低。這可能主要因為運動時血漿滲透壓升高,在運動后的恢復期不僅使血漿滲透壓恢復到正常水平,還能降低到超正常水平,使血液相對稀釋,這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機體上一次運動時的血液濃縮,因此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的血液機能適應后,便出現血漿容量增多,血液粘度降低的適應性反應。本測試結果也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的血液粘度要低于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生,但兩組數據的平均值都比正常值要稍高一點,這可能主要是因為春節期間飲食比較的油膩造成的。
4.微循環狀況的比較
微循環指的是微動脈和微靜脈之間的血液循環。微循環的基本功能是向組織細胞運送氧氣和養料,帶走二氧化碳和代謝,微循環的另一個重要作用是起全身各個組織細胞之間的溝通作用,微循環這種溝通作用,保證了能量輸送和信息傳遞。因此微循環的正常運行對人體生命活動有重要的意義。微循環的紊亂是許多疾病發生的誘因,微循環的正常運行是人體健康的一個重要標志。微循環半更新率是指血液在微循環中更新一半的速率,它是反映微循環的一個重要指標。體育鍛煉對可以改善微循環功能,縮短微循環半更新率,提高心血管機能。本次測試的結果也表明,體育鍛煉可以提高女大學生的微循環半更新率,這種對運動的良好適應可以預防一些心血管疾病,提高女大學生的體質。
五、小結與建議
測試結果表明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生的血流動力流變學許多指標都要明顯優于不參加體育鍛煉的女大學,說明體育鍛煉對心血管機能的改善有重要作用,能有效促進女大學的身體健康,建議高校女大學生要重視體育鍛煉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把體育當成是一個終身活動的過程。
[1]童立濤.當代女大學生體育鍛煉意識現狀與體育行為的研究[J].上饒師范學院學報,2003.23(6):105-106.
[2]李志虹.對大學畢業從業人員體育活動方式的探討[J].北京體育大學,2004,27(2):182-183.
[3]盧元鎮.體育社會學[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93.
[4]喬奇 A布茹克司,湯姆士 D .法哈,楊錫讓譯.運動生理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1998.186-187.
[5]王瑞元.運動生理學[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2.2.
[6]黃玉山,鄧樹勛,郭紅.健身運動處方鍛煉對女大學生血流動力流變學若干參數的影響[J].廣州體育學院學報,2005,25(6):24-25.
[7]任健生.長期運動訓練對血液流變學的影響[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1996,15(4):280-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