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省女大學生月經失調與心理應激事件、個性特征關系的探討
佚名
作者:馬麗然 ,管雁丞,丁麗仙
【摘要】 目的 探討月經失調在貴州省女大學生中的發生情況及其與心理應激、個性特征之間的關系。方法 本研究采用分層整群抽樣的調查法和心理測量法,對月經失調1 000名大學生和非月經失調1 000名大學生進行了“月經健康問卷、生活事件量表(LES)、艾森克個性問卷(EPQ)”調查研究。結果 女大學生月經失調與負性生活事件密切相關;艾森克個性問卷調查中月經失調組的P、N值明顯高于月經正常組,E分值低于月經正常組(P<0.05)。提示月經失調學生有情緒不穩定、焦慮、緊張、易怒、不關心人、攻擊性強、偏內向等心理特點。結論 心理應激事件、個性特征的心理社會因素對貴州省女大學生月經失調的發病有著重要的影響。
【關鍵詞】 月經失調;心理應激;個性
月經失調是一類婦科常見病 ,隨著心身醫學的發展,人們認識到:月經失調的發生機制已難以用純病理學說闡明,心理社會因素在其發生與轉歸中起重要作用。許多調查研究表明:月經失調的高發群體是女大學生。女大學生是一特殊群體,她們處于向成年階段轉型的過渡時期,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一群體在人格和體格上正逐步向成年人過渡,并面臨著諸多壓力,這些壓力很大程度地影響她們的心理健康,進一步導致神經內分泌生殖系統紊亂而引起月經失調。關于環境因素、情緒變化等對女大學生
月經失調的影響國內報道較多,如馬麗華等已有相關論述[1],但目前關于心理應激、性格特征對月經的影響及研究國內報道尚少。本文將結合生活事件心理應激的各個環節以及性格特征來研究影響女大學生月經的相關因素,并為月經失調病因研究提供心理社會因素方面的佐證,為其治療提供幫助。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以貴州省各高校的女生為調查對象,專業不限,年齡在18~25歲。調查對象均為自愿參加活動、通過面談排除人格障礙,婦科盆腔炎癥、婦科腫瘤、甲狀腺、腎上腺功能失調、高胰島素血癥,內科有出血傾向疾病等。發放心理調查問卷4 000份,共獲有效問卷3 500份,回收率87.5%。
1.2 方法
1.2.1 月經狀況調查 被調查者在聽取“月經與月經失調知識講座”,按要求填寫月經狀況調查表,該表以“十五”國家規劃教材《中醫婦科學》和《婦產科學》為標準,并參考月經健康問卷(menstrual health questionnaire,MHQ-1993)[2]。通過它了解月經失調的發生率以及面臨各種不良心理應激狀態時的影響等。
1.2.2 分組標準 根據月經狀況調查表和婦科問診,受試對象既往月經在正常范圍內:月經周期一般在21~35天,平均28天;經期一般在2~8天,平均3~5天;經量一般以30~80 ml為適中。將在最近3~6個月內至少具有以下情況之一者歸為月經失調:(1)經期<2天或超過7天甚至半月方凈;(2)月經周期提前7天或延后7天以上;(3)以自身既往月經量為標準,經量增多或減少1/3以上。將月經周期、經期、月經量正常歸為非月經失調組。月經失調組與非月經失調組人數各1 000名。
1.2.3 心理測評 (1)心理應激測量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3]:生活事件量表含有48條,包括三個方面的問題:家庭生活方面(28條)、工作學習方面(13條)、社交及其他方面(7條),另設有2條空白項目,供填寫事件者已經經歷而表中并未列出的某些事件。然后應用統計學分析其正性項目分值、負性項目分值、生活事件總值分,確立兩組有差異性,探討心理應激事件對月經的影響。(2)個性測定:采用EPQ問卷[4]表進行測試,該問卷是由4個分量表組成,分別是:內外向性(E量表)、情緒的穩定性(N量表)、精神質(P量表)和掩飾質(L量表)。答卷經EPQ診斷系統處理,可了解測試者性格的內外向性、情緒的穩定,以比較月經失調與月經正常女生性格間的差異,探討個性對月經的影響。
1.2.4 統計學方法 研究資料使用SPSS 12.0統計學軟件進行所有統計學處理,并進行方差分析、t檢驗和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心理應激事件與月經失調 本調查研究發現,在生活事件中,月經失調組的正性事件的值明顯低于月經正常組,月經失調組的負性事件值及生活事件總值明顯高于月經正常組(表1)。
2.2 個性特征與月經失調 研究表明月經失調組P、N值均高于月經正常組,E分值低于月經正常組,兩組比較P值均小于0.05,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L值兩組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表2)。表1 月經失調組與月經正常生活組事件量表結果比較 表2 月經失調組與月經正常組的艾森克人格量表結果比較 (±s)
3 討論
據有關資料報道[5],心理因素、應激因素如焦慮、節食、精神過度緊張、環境及氣候的影響都可以通過大腦皮層的神經遞質導致下丘腦性月經失調。而女大學生正處于青春期,從心理學角度看,在這一時期,大學生在人格和體格上將逐步完成向成年人的過渡階段。所以心理健康尤為重要。如何能調節好自身的心理健康,這是一門科學。一些學生由于生活、學習一帆風順,常帶有優越感、自尊心較強和盲目自信的特點,但一遇到困難、挫折和處理不好人際關系,就會無所適從,情緒產生波動,易出現月經失調。這是由于應激而導致兒茶酚胺、腎上腺皮質激素升高致使性腺素水平降低,排卵障礙,使雌、孕激素失調,致月經紊亂。調查表明:1 000名女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不良者月經失調明顯增加;1 000名女大學生月經失調者處于一種亞健康或疾病狀態,其主要與父母不和、家庭成員病重、失戀、經濟困難、學習壓力、人際關系等問題有密切的關系。
本調查表明: 通過大樣本的EPQ試卷調查,發現月經失調組的P、N值明顯高于月經正常組,E分值低于月經正常組,兩組比較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因此提示月經失調患者有情緒不穩定、焦慮、緊張、易怒、不關心人、攻擊性強、偏內向等心理特點,這些都增強了心理應激的不良因素而易致病,這一觀點在馬煊等[6]的相關文章中已有初步認識。因為作為一種相對穩定的心理變量,個性特征對個體的心理健康有著非常顯著的影響,面臨壓力時,不同個性的人會出現不同的反應,心理承受能力、處理問題的方法都有區別,最終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健康水平,這已被國內外學者的大量研究所證實。本研究結果:大學生三種個性維度中,情緒穩定性、性格內外向、精神質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意義更突出。因此,月經失調實際上是固有的個性特征不能應付不良的事件應激的表現,正如馬光瑜等[7]的認識頗為相似。
貴州省女大學生月經失調發生與心理應激事件、個性特征密切相關,嚴重影響了學習和生活質量。因此,高校應開設保健門診,建立青春期心理咨詢服務信箱、開展講座,以各種形式宣傳青春期生理衛生知識,針對她們的個性特征進行適當的心理疏導,面對各種事件和壓力時給予勸解和減壓,拋棄自卑的心理,樹立自尊、自信、自強的健康的人格,減少月經失調的發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