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易順鼎詞的悲秋情結 朱銀花; 劉紅麟 湖南理工學院中國語言文學學院; 湖南岳陽414006 摘要:易順鼎后天的創傷經驗以及羸弱的個性氣質,使其自覺地接受了悲秋原型的滋養,生成了濃烈的悲秋情結,在其詞中主要表現為秋士之悲和羈孤之思。這種深沉的生命體驗,既承續了悲秋傳統,又相應地發生了變異。因為易順鼎對秋的深度契合,悲秋成為一種先入體驗,突破了時空枷鎖,四時皆可悲,不必秋可。秋在其筆下甚至綿延成為日常意緒,體現出象征化、普泛化的特征,極大地影響了其詞的藝術風貌。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貴州師范學院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