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則天時期李唐反擊吐蕃之探討
摘要:李唐于高宗龍朔年間(663)以后,失去吐谷渾作為李唐與吐蕃的緩沖國,導致唐蕃直接接界,蕃患自此與唐祚相終;連帶地,李唐于新疆地區的軍力部署亦面臨威脅,而不得不撤軍。此于唐高宗一朝而言,是為對外的重大挫敗,面對吐蕃對外擴張的威脅,竟然束手無策。當武則天正式獨當李唐國政以后(684),在認知吐蕃為國之大患,且面臨吐蕃的寇邊與挑釁時,武則天究竟如何回應?本文透過史籍記載之分析,了解武則天時期李唐對吐蕃主動出擊,并非如高宗時期的被動回應。此期間,唐蕃雖各有勝負,但武則天的積極決斷,重用郭元振等賢才,扼阻了吐蕃勢如破竹的侵軼,迫使獨攬大權的吐蕃大論論欽陵無法安坐邏些,必須遠離吐蕃政治中心,前往青海地區以應付邊情的逆勢。當時吐蕃贊普母后墀瑪蕾與贊普墀都松正處心積慮于重掌吐蕃政權,而苦無良機之時,武則天一反前朝對吐蕃的態勢,遂予吐蕃王室以傾覆噶爾氏家族之機。唐蕃互動之間的詭譎、多變,相互影響之巨于此可見。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西藏民族學院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