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道德思想的實踐——董仲舒“仁義法”的人我內外之別
摘要:董仲舒對先秦儒學的繼承,除了內在心性仁義之外,并強調“仁”與“義”的實踐情境,董仲舒提出“仁義法”的主張,實承襲荀子由倫理身份的“分辨”去談“義”,亦從“道德典范”的建立,具象呈現(xiàn)“仁義”道德的實踐樣貌.董仲舒論仁義,是由《春秋》即事取義而來,他對于仁義道德的描述,不止于心性的探求,而是訴諸“外顯行為”該如何落實仁義而作觀察和檢討當事人行仁義卻“不得其效”的癥結,這是董仲舒對于先秦儒學以道德屬性統(tǒng)言“仁義”所做的反省,也可見漢代經學入世用事的思潮特質.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lián)系衡水學院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