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東地區巨厚強非均質碳酸鹽巖儲層分類與預測——以伊拉克W油田中白堊統Mishrif組為例
摘要:巨厚碳酸鹽巖儲層是中東波斯灣盆地發育較普遍的一類儲層,受控于復雜原生沉積-次生成巖改造作用,儲層巖石類型與孔隙結構復雜、非均質性極強,嚴重制約著巨厚油藏注水開發采收率的提高。以伊拉克W油田中白堊統Mishrif組巨厚碳酸鹽巖為例,通過巖心、測井、地震和物性、壓汞等資料,以'儲層成因(沉積+成巖)為分類基礎、儲層質量(物性+微觀孔隙結構)為分類依據、地球物理方法(測井+地震)為識別預測手段',開展復雜強非均質碳酸鹽巖儲層分類與預測研究。研究表明:沉積相帶及其變遷控制了Mishrif組復雜巖石結構類型及疊置關系,原始沉積組構疊加差異性成巖改造控制了其6種孔隙類型的發育及分布,發育14種巖石成因類型,每種類型具有相似的沉積結構和孔隙類型,且經歷了統一的沉積-成巖演化史。巖石成因類型與儲層質量相關性好,根據儲層質量劃分為5種儲層類型,其中發育粒間孔、混合孔的生屑礫屑灰巖和發育粒間孔的生屑砂屑灰巖,屬于高孔高滲連通孔粗喉型最優質儲層。構建測井聲波縱波波阻抗(RHOB/DT)和深感應電阻率與自然伽馬測井數值之比(RILD/GR)交會圖,其對單井儲層類型識別效果較好。以單井測井識別結果為硬數據,以地震波阻抗為井間約束,預測各類儲層空間展布,其中I類最優質儲層在mB2上段呈大范圍片狀連續分布,mB1段呈條帶狀分布,mA段呈小范圍片狀分布,分別符合mB2上段臺地邊緣生屑灘、mB1段臺內潮汐水道和mA段臺內淺灘沉積環境。通過盲井抽稀檢驗,預測結果符合率超過80%,從而為剩余油挖潛奠定了基礎。
注: 保護知識產權,如需閱讀全文請聯系石油學報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