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中西方文化差異對中西方醫學結合之路的影響
柳明 王振常
: 【摘要】 中西方醫學來源于兩種不同文化體系,兩者本來就是相互影響、相互包容,而互相學習進步,我們如何走好中、西醫結合之路,本文就此闡述了作者的一些觀點。
【關鍵詞】 中西方文化 中西醫結合
【Abstract】 from two different culture system, both would have is interaction and mutual tolerance,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progress, we how to walk road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e paper on the author expounded some points of view.
【Key words】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先有文化土壤,而后有文化現象,不同的文化土壤產生不同的文化現象,所以不同的文化對各類不同的事物有著不同的影響。我們在這里就簡要的談一下東西方文化對中、西醫學的影響,以及如何走好,中、西方醫學結合之路。
魯迅先生曾經說過:“中國的根柢全在道教”。也就是說了解了道教也就是從根源上把握了中國的本質和根源。而中醫學是古老的中國人在與疾病做斗爭中逐漸發展和產生的,中國人常講:“中國古代是巫醫不分”。也就是說中醫來源于巫術。我個人認為:“中醫屬于哲學范疇,在我學習中醫之前,我認為中醫是用理論看病,學習中醫后認為,中醫是在理論指導下,采用方藥治病”。
我覺得中醫一些的理論體系來源于道家的重陽學說,我們知道道家有一個著名的人物叫呂洞賓,道家北五祖之一,又稱為呂純陽,從名字上我們就可以看出道家比較重視人體的陽氣,也就是陽主陰從,沒有陽氣的推動和蒸騰作用,人體內的陰性物質也不能產生就如青藏高原的冰川在太陽的照射下,融化成雪水,流成長江、黃河一樣。但是我們道家有消極的一面就是傳播差,有點自顧自的感覺,不講究普傳。因此傳播面積窄,同理中醫藥,西方一些國家還是不能接受。
我認為:“西方文化的根柢在基督教”。整個歐洲中世紀基督教思想作為統治思想而存在,那時哲學處在神學奴婢的地位。那時的經院哲學就是在為基督教會服務。整個西方醫學在發展過程中不斷受到基督教思想的影響,雖然說西方醫學是建立在解剖、生理、生化的基礎之上,屬于工程學的范疇,但是西方醫學的思維方式,卻受到了基督教思想的影響比較大。例如圣經里曾經講:“你們和不信的原不相配,不可同負一軛” 。義和不義有什么相交呢?光明和黑暗有什么相通呢?基督和彼列有什么相和呢?信的和不信的有什么相干呢?神的殿和偶像有什么相同呢?”我覺得西方思想很難接受不同的事物,不能中庸的對待事物,不能去求大同存小異。同理西方醫學一進入中國的國門開始就在否定中醫,認為是中醫是迷信的東西,一些學習西醫學的人直到今天還在閉著眼睛高喊中醫是偽科學、取締中醫。我只能用一句話來形容他們,“無知者,則無畏”。西方產生的事物就有基督教的一些特點,圣經有句話講的好:“圣靈降臨在我們身上,我們就必得到能力,要在耶路撒冷、猶太全地和撒馬立亞,直到地基,做我主的見證。”基督教講究傳播,世界上六十幾億人有三分之一信奉基督教,而西醫學也一樣,講究傳播、講究宣傳,全世界形成了以西方醫學為主體的醫學體系。 我們中醫前輩則抱著什么樣的態度來看待西醫呢?抵制者有之,漠然對處之者有之,而提倡中西醫結合者也大有人在,這種觀念也符合了中國古代的儒家和道家觀點:“和而不同,求大同存小異。”佛教從印度傳入、基督教從西方傳入中國之初,沒有被消滅而是能在中國生根發芽和傳播,佛教甚至成為中國古代三大主體文化之一,這不能不說與中國文化的巨大的包容力是分不開的。
我們如何走好中西醫結合之路呢?從前人的經驗來看有兩種方式可以供大家參考:一、我國最早中西醫結合之路的名中醫是《醫學衷中參西錄》的作者張錫純,也是我心目中偉大的名醫之首,在他的著作中就談到了一些西藥的用法,有些甚至用中醫的方式來闡述,這是一種中西醫結合的方法和思路。鄧家剛教授、唐乾利教授也算是這一思想的繼承者,在他們的著作《化學中藥》里,用中醫的理論解釋了西藥的用法,也算是中西醫結合之路的一個里程碑。二、我國北京四大名醫之一的施今墨老先生生前,就主張把西方醫學的診斷方式應用于中醫的診斷,可以更好的去辨病性、辨病勢,可以更好的辨別出患者是器質性病變還是功能性病變。學習中醫之初我也有這種想法,我發現有時用中醫的脈診,我可以診出心臟有病,但是有時卻難以區分是器質性病變還是功能性病變。西醫的高科技診斷等于把中醫師的手延長了呀!廣西名中醫植蘭英教授在臨床診斷和治療上也是以這種思想來診斷和治療疾病,她在診斷上以西醫的X光片等作為參考,治療上則完全采用中醫的方法,這可以說是施今墨老先生中、西醫結合思想的繼承和延續。三、就是建立中醫自己的評價體系,而不是采用西方醫學循證醫學的評價體系評價中醫,因為中西方醫學,的思維方法和原理以及用藥在根本上是不同的。
我覺得不管中、西醫結合之路如何走。我們中醫學子都不要成為傳統中醫的掘墓人,不能讓中醫西醫化把我們自己國家的醫學送進墳墓。中西醫結合,在于有機的結合,中醫還是中醫,西醫還是西醫,而不是用彼此的思想胡亂指揮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