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結核患者術前應規范合理的抗結核治療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2-12-05 10:00:04
經過多年積極預防和治療肺結核,我國肺結核初治患者的治愈率已達95%,五年復發率不超過5%。然而,許多患者在發病后仍然沒有得到及時治療,錯過了最佳治療機會,導致初治失敗,導致疾病延遲,成為難治性肺結核和重癥肺結核,其中許多空洞、巨大的空洞、破壞性肺、長期排菌或反復咯血,需要手術治療。據相關文獻統計,約2%~5%的肺結核患者需要手術治療,但由于種種原因,少數患者在手術治療后仍有復發。本文重點分析和討論了肺切除術治療的肺結核患者術后復發的原因。
1臨床資料。
從2000年到2010年,醫院分別對18~60歲之間的560例肺結核患者進行了肺葉、全肺和肺楔切除術,其中男性312例,女性248例,肺葉切除術421例,全肺85例,楔切除術54例。術后復發26例,占4.6%。在復發病例中,年齡集中在20~40歲之間,其中3例患有糖尿病。肺葉切除術后復發24例,復發率5.7%;全肺切除術后復發0例,復發率0;楔形切除術后復發2例,復發率3.7%。
2討論
2.1術前準備不足。
肺結核患者術前應規范合理的抗結核治療4~6個月,這一原則得到廣泛認可,但在臨床工作中,往往由于各種原因,藥物時間太短,無法有效抑制和控制余肺結核病變,是術后復發的主要原因,特別是急性患者,包括大咯血和大或多空病例,由于保守治療難以治愈,大多數患者及其家屬手術要求堅決、緊迫,往往術前抗結核治療不到2個月,急于進行肺切除術。
2.2術后不堅持合理治療。
許多患者在手術治療后迅速恢復,立即出現反復咳嗽、咯血、發熱、疲勞等肺結核癥狀,余肺X線看不到明顯的殘余病變,心理麻痹和僥幸心理,不聽從醫生的建議,繼續科學有效的抗結核治療一年以上。
2.3不同術后療效不同。
在這組病例中,接受肺葉切除術的患者術后復發率高,全肺和楔形切除術后復發率低。原因是肺葉切除術多伴有咳血或空洞。術前抗結核治療時間往往較短。此外,肺葉切除術后,患側余肺有不同程度的過度膨脹,導致一些原本處于休眠狀態的結核病變迅速轉化為活動性病變。如果不立即得到強有力的抗結核治療,病情將迅速進展并加重。全肺切除術患者同側余肺無過度膨脹問題,健側肺組織膨脹相對有限。楔形切除術的病例一般是病變小、集中的結核球。楔形切除術大多能完全切除結核病變,術后余肺體積無明顯變化,無過度膨脹。
4.合并疾病的影響。
這組復發病例中有3例患有糖尿病。雖然圍手術期糖尿病病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但由于術后糖尿病治療不佳,成為復發不容忽視的原因。
2.5年齡因素。
在這組病例中,所有復發病例的年齡都集中在20~40歲之間。這些中青年患者大多工作和生活壓力大,自律性差。抗結核藥物的服用往往不規律,身體無法得到充分的休養,抗病能力降低,導致病情復發。
此外,在這些復發相對年輕的患者中,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值得注意,即所有術前有巨大空洞的患者,術后復發,無一例外在余肺再次出現大空洞,這種現象再次提醒我們,空肺結核患者的形成,可能與體內特殊的炎癥反應過程有關,引起強烈的異常反應,形成空洞有其獨特的機制。肺切除治療肺結核,只要仔細選擇適應證,做好術前、術后抗結核治療和綜合治療,就能有效提高手術治愈率,降低復發率,幫助患者完全擺脫結核病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