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魚的主要疾病
來源:投稿網 時間:2023-08-24 10:00:07
1、水質調節。
1.換新水。3月至5月,每10~15天加水一次,每10~20厘米深,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0~35厘米。6月至9月,每5~7天加水一次,每20~30厘米深;每15天左右換水一次,每次換老水30%~40%,水體透明度保持在35厘米左右。10月后,每10天左右加水一次,每15~20厘米深。
2.機械氧氣增加。及時打開氧氣增加器,保持池水溶解氧量在5mg/升以上,為池魚創造舒適的生長環境。氧氣增加器的使用一般應遵循五開兩不開的原則,即晴天中午開,雨天清晨開,陰天清晨開,高溫季節清晨和中午開。當發現浮頭跡象時,應提前打開;晚上不要打開,陰天中午不要打開。當氧氣增加設備故障無法使用時,可采取應急措施扔掉顆粒氧(主要成分為高效氧氣增加劑、緩釋助溶劑、穩定劑、增效劑等)。用量為200克/畝米,浮頭急救用量翻倍。
3.調節水體pH值。每10~15天施用一次生石灰,用量為10~15kg/畝,調節水體pH值至7.5~8.5。
4.改善水質和底質。每10~15天施用一次調水凈底威(主要成分為羥基羥基酸鹽、生物吸附劑、表面活性物等。),用量50~75克/畝米。當水質惡化時,可適當添加劑量,以改善水質和底質,保持肥、活、嫩、爽的水質。
二、病害防治。
魚類疾病的預防和控制應堅持預防為主、預防與控制相結合、無病預防、早期疾病治療的方針。一旦發現魚類疾病,應及時診斷病因,并根據《無公害食品漁藥使用標準》(NY5071-2002)選擇高效、低毒、低價、無殘留的藥物進行治療,以控制疾病的傳播,最大限度地減少疾病損失。青魚的主要疾病包括腸炎、鰓腐爛、紅皮病、肝膽綜合征和錨頭魚。
1.腸炎病的防治方法。內服:拌料喂腸炎靈(成分為黃芩30%、黃柏30%、大黃30%、大青10%),每100公斤飼料用量100克,每天2次,連續3~5天。外用:灑碘王(主要成分為聚維酮碘,規格10%),用量100~130ml/畝。
2.腐爛鰓病的預防和控制方法。內服:將混合物喂入氟爾康(主要成分為氟苯尼考、多西環素等)。每100公斤飼料量為50克,每天2次,連續5~7天。外用:灑硫醚沙星(主要成分為二丙烯基二、三硫醚,規格為20%),用量為100ml/畝?當病情嚴重時,第二天再次使用。
3.赤皮病的預防和控制方法。內服:魚速康(主要成分為鹽酸沙拉沙星,規格為8%),每100kg飼料用量為100kg,每天2次,連續3~5天。外用:灑三氯異氰尿酸(含有效氯30%),用量為200~300kg/m,每天1次,連續使用2次。4.肝膽綜合征的預防和控制方法。內服:將混合物喂入肝膽利康散(主要成分為銀陳、大黃、郁金、連翹、柴胡等)。每100kg飼料用量為200kg,每天2次,連續使用5~7天。外用:快速解毒護肝露(主要成分為葡萄醛內脂、植物多糖、植物黃酮、膽酸、增效劑等),用量為300kg/m。
5.錨頭魚病的防治方法。灑魚蟲殺星(主要成分為氯氰菊酯,規格為5%),用量15~20ml/畝米,5~7天后再用一次;敵魚蟲也可以用200~300克/畝米。
三、日常管理。
1.池塘巡邏管理。堅持每天早晚巡邏一次池塘,全面掌握蝦的活動、攝食和生長,相應調整飼養量。
2.檢測管理。定期檢測pH值、透明度、溶氧量、水溫等水質指標。如果水質惡化,應及時采取改進措施。
3.維護管理。定期檢查泵、氧氣機、誘餌機等設備的完整性。一旦損壞,應及時維修或更換。
4.記錄管理。認真填寫塘口記錄,詳細記錄天氣、放苗、喂食、水質、病害、產量、銷售等情況,并整理歸檔保存,確保水產品安全的可追溯性。